6月6日上午,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科技強國有關情況。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十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成功進入創新國家行列,走出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增長到2.44%,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第34位上升到第12位。
在科技創新支撐國家高質量發展方面,王志剛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量子通信等新興技術加快應用,培育了智能終端、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新產品、新業態。科技助推了傳統產業升級,形成我國新能源汽車較為完備的創新布局,產銷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首位。同時,特高壓輸電工程、北斗導航衛星全球組網、復興號高速列車投入運行等系列重大工程均由重大技術突破帶動形成。科技提升企業競爭力,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十多年前4.9萬家,增加到2021年的33萬家。此外,科技促進區域創新發展,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引領輻射作用不斷增強。培養的高水平科技人才突破了載人航天、衛星導航、深海探測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和瓶頸制約作出了重要貢獻。
“通過改革,創新主體、創新活動、創新環境得到改善,更多人愿意投身科技,激發其創新積極性。”王志剛說。深化科技評價和激勵制度改革,在評價分類上,國家科技管理部門注重統籌考慮,既注意各類創新主體之間的聯系,也注意之間的區別。同時,深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項目管理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促使科研經費使用更加高效、規范。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形成一批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鏈條、平臺,包括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等。2021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3.73萬億元,超過全社會研發投入2.79萬億元,是十年前的5.8倍。此外,注重弘揚科學家精神,專門出臺弘揚科學家精神文件,把科學家精神代代相傳,吸引一代代人加入科研隊伍。
“黨的十八大以來,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大幅提升,具備全民科學素質的比例從2015年的6.2%到2020年的10.56%。”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張玉卓介紹,但公民科學素質是不平衡的,城鄉區域發展差別比較大。要強化部委協同,全社會參與,著力營造“人人科普、科普人人”的良好氛圍。同時,引導科普資源和服務向欠發達地區傾斜,尤其是向西部地區傾斜。持續推進科普助力鄉村振興,以村兩委成員還有高素質農民為抓手,帶動農民科學素質普遍提升,深化“智惠行動·百會百縣鄉村行”等,著力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編輯:張永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