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政府7月14日召開廣州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情況新聞發布會,會上透露這五年來廣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持續走在全國前列。
2017年6月,人民銀行等部委聯合印發《廣東省廣州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廣州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至今剛好五年整。
五年來,廣州圍繞試驗區總體方案要求,落實“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綠色金融發展思路,全力破解制約綠色金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培育發展了具有廣州特色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為全市和全省經濟發展注入綠色動力,也為廣州市運用綠色金融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政策產品改革創新 連續三次全國第一
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副行長林平表示,做好頂層設計是順利推進綠色金改試驗區建設的根本保證,發揮部門合力則是有效手段。在成立省、市、區三級聯動的領導小組基礎上,把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創新、廣東自貿試驗區金融創新統一部署、協同推進。“這樣,就創造了條件將綠色金融改革創新領域先行先試政策優先安排在廣州落地實施。”他說到。
在此推動下,2017年以來運用再貼現支持綠色票據融資123.25億元,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關鍵領域的信貸資金投入。同時對廣州地區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評價,將評價結果納入央行評級和全省銀行業機構綜合評估,引導金融機構擴大綠色信貸投放。
在廣州市的層面,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邱億通介紹說,市財政安排資金支持綠色金融機構落戶、發放綠色貸款、發行綠色債券和綠色金融專業人才獎勵等項目,花都區、黃埔區等出臺區級獎勵政策,形成市區聯動、覆蓋面廣、支持度大的綠色金融支持政策體系。就在上個月,《廣州市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明確鼓勵發展綠色金融,強化法治保障。
在政策的支持下,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不斷豐富。廣州設立服務綠色發展的廣州期貨交易所;工農中建交等國有大行和廣州農商銀行設立綠色分行,設立全國首家氣候支行,設立一批綠色支行、綠色金融事業部和綠色金融創新中心……金融機構則圍繞碳市場、綠色供應鏈、節能減排、綠色低碳和生態農業等領域創新綠色金融產品。2017年以來,支持廣州地區企業相繼發行“三綠”“三標”等一批全國或行業內“首單”綠色債券,參與發行全國首批碳中和債、碳中和資產證券化產品,廣州企業赴港澳成功發行境外綠色債券。
“預計每年能為廣州減排二氧化碳超過20萬噸。”建設銀行廣州分行副行長羅鐵鋒說起建行的產品很有信心,這次減排是因為建設銀行廣州分行協同建行海外分行和融資租賃公司,為廣州公交集團新能源公交車置換項目提供資金支持,該項目還獲得哥本哈根C40峰會“綠色技術”獎。截至目前,建設銀行在廣州地區綠色貸款余額已突破千億元,年增長率達到30%以上。
廣州銀行率先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并作為總行一級部門,發行廣州首單綠色金融債券,副行長張東說,廣州銀行計劃在“十四五”期間拿出1200億元綠色金融專項支持額度、發行100億元綠色金融債券支持綠色領域融資需求。
可以說,這五年來廣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持續走在全國前列。在人民銀行總行組織的全國六省九地綠色金改試驗區建設成效評價中,廣州連續三次奪得綜合排名第一。廣州在綠色金融標準、綠色金融產品、綠色債券等領域開創了多個國內“首個”“首單”。
廣州綠色金融規模也在持續擴大。廣州綠色貸款余額、綠色債券發行額、碳市場現貨交易量等多項綠色金融指標均位居全國、全省前列。截至2022年3月末,廣州綠色信貸余額6471.52億元,五年增長2.4倍。全市綠色信貸不良貸款遠低于各項貸款不良率。
平臺支撐改革創新 花都金融5年“擴容”65倍
廣州是我國唯一兼具國家低碳城市試點、碳交易試點和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試點的多試點地區,綠色金融發展可以植根于肥沃土壤并孕育勃勃生機。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廣州期貨交易所和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與資管中心等就是廣州發展碳金融業務,探索綠色金融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作用的重要平臺。
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總經理孟萌說,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制度創新,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在碳排放權交易領域不斷引領發展,圍繞碳市場開展碳金融產品創新,推動廣東碳市場管控的高排放行業實現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的綠色低碳化,實現了低成本節能減碳。
截至2022年6月30日,廣碳所累計成交配額2.07億噸,占全國總量27.70%;總成交金額達50.92億元,占全國總量22.62%;成交量和成交金額均居全國首位。
以廣東碳市場為例,在碳市場控排企業2019年和2013年企業邊界一致的前提下,碳交易的電力、水泥、鋼鐵、石化控排企業排放量實現了絕對量減排,減排幅度達12.3%。
依托碳金融市場,廣碳所為社會綠色低碳發展轉型提供更加豐富的投融資渠道,助力廣州碳金融中心建設。截至2022年6月,廣東碳市場開展各類碳金融業務262筆,涉及碳排放權規模5538.79萬噸,助力控排企業實現融資達4.69億元。
不僅如此,平臺和試點還實現了雙贏,廣州綠色金改試驗5年,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注冊地、試驗區核心區花都的金融業,就實現了增加值“擴容”65倍的好成績。
花都區副區長徐容雅這么看兩者的關系,“一方面,廣州一大批全國首創案例均發生在花都,花都為廣州在全國率先開展綠色金融支持生豬‘保險+期貨+銀行’項目、‘創新型藥品置換責任保險’試點、發布全國首份碳信用報告等創新探索,形成了一批全國首創案例,11個典型案例入選人民銀行首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案例匯編》,為全國提供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經驗。”她說,“另一方面,五年來花都區落戶綠色分行6家、綠色支行2家,以及全國首家省級綠色金融創新中心、人保財險綠色保險產品創新實驗室等一批綠色專營機構,綠色金融街注冊綠色機構360余家,綠色金融組織體系不斷完善,才有了5年‘擴容’65倍的佳績。”
總體來看,五年來綠色金融對綠色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增強,全市綠色生產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正在加速形成。綠色金融示范效應也正在逐步顯現,從試驗區起步、復制推廣到全省各地市首創落地、多點開花,全省正加快形成整體推進、各有側重的綠色金融發展新格局。
綠色金融下一站 引領實現雙碳目標
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成績斐然,建設引領全國、影響全球的綠色金融創新發展高地的發展目標也已明確,廣州金融發展邁向新篇章。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謝伏瞻撰文分析指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一大發展機遇與戰略重點是加快構建具有更高標準的現代國際金融樞紐。香港、深圳、廣州現代金融業加速發展,正在成為全球重要金融資源集聚高地,新業態新模式是其中最大活力所在,三座城市應在發展綠色金融,探索建立大灣區統一碳金融市場,促進與國際碳市場對接,最終實現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發揮積極作用。
邱億通在發布會上提出,廣州下一步應爭取以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引領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事實上,建設引領全國、影響全球的綠色金融創新發展高地是《廣州市金融發展“十四五”規劃》“三中心、一標桿、一高地”發展總體定位的明確要求,規劃專門以一節篇幅部署深化推廣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經驗,要求落實國家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決策部署,引導金融資源支持綠色發展。
眼下可以看出,廣州錨定雙碳目標的新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已經至少在四個方面開始布局:廣州期貨交易所推進碳期貨市場和品種研究;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提升功能、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金融機構圍繞碳市場和雙碳目標創新更多金融產品和服務;今年啟動的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與資管中心將大力發展碳資產管理業務。
在打好碳金融這張“傳統優勢牌”方面,兩種新的聯動日益清晰。第一個聯動是廣州期貨交易所推進碳期貨市場和品種研究,廣期所發揮核心作用,兩者探索期現聯動業務。第二個聯動是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提升功能,研究建立碳期貨市場、全國碳市場和區域碳市場協同機制,基于廣東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基礎并引入港澳及境內外股東,探索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碳排放權交易平臺。
“廣州綠色金融有后勁,我國資本市場政策紅利正加速金融要素向廣州流動與聚集。”金融機構相關負責人認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多層次的資產管理和財富保值增值需求日益顯現,財富資金更多流向綠色低碳和科技創新等符合國家、區域和產業發展鼓勵的領域,廣州正在承接大灣區龐大的資源。金融已經成為廣州經濟發展的第四大支柱產業。2022年一季度,廣州金融業增加值663.76億元,占GDP的9.83%,同比增長7.8%的增速,居全市各行業第一位,也高于全國、全省平均增速,居北上廣深津渝六大城市第一位。
在實操層面,林平直言,廣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是一個逐步探索實踐的過程,其中一條寶貴經驗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是順利推進綠色金改試驗區建設的關鍵原則。
對于廣州“綠色市場”的未來,投資了廣州小鵬汽車的春華資本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胡祖六頗有信心:“這是一個多贏的局面。”他說,新興綠色創業者獲得融資,發展新商業理念,建立新企業并發明新技術。從種子資本、風險融資到后期成長股權,新興企業獲得資金的便利將進一步吸引頂尖人才來到這里,并與本地高校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家產生創造性的協同效應,從而推動可持續經濟發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南方日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