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泰興市農業農村局、各鄉鎮(街道)和農業園區的工作人員格外忙碌,他們正在籌備一場該市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農業項目現場觀摩會。
中國生物發酵與未來食品城(央廣網發 劉青攝)
根據計劃,泰興市四套班子領導,將帶領該市各鄉鎮(街道)和農業園區“一把手”,由西向東,輾轉8個鄉鎮(街道)、1個農產品加工園,現場觀摩12個農業重大項目。
看一看、曬一曬、比一比。在泰興,類似規模的項目現場觀摩會,以前只有在工業項目上才看得到。
“經濟發展‘項目為王’。項目既是工業發展的‘牛鼻子’,也是鄉村振興的強引擎?!碧┡d市委書記張坤說,必須堅持用工業化的思路發展農業,大力建設產業園區,加強農業項目招引建設,發展科技型、智慧型農業,接長加粗產業鏈,構建起“工業農業雙輪驅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新格局。
據了解,自2020年以來泰興先后招引建設的千萬元以上農業重大項目65個,總投資73.37億元,連續三年在全省鄉村振興考核中位列第一方陣。
“園區+”,特色項目勾勒新版圖。夏日炎炎,走進黃橋現代農業產業園,各類成熟的瓜果香味撲鼻而來,讓人口舌生津。
去年底剛到黃橋現代農業產業園投資的客商焦文采,迎來他的首場豐收,年初種下的西瓜、甜瓜陸續上市,200多畝瓜果每茬能賣到80多萬元。“多虧當初選擇進園區,才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見效?!苯刮牟筛嬖V記者,進園區投資相當于“拎包”入駐,不僅路、水、電、棚架等基礎設施不需要自己操心,而且還乘上園區與省市農科院合作的“東風”,推出最新品種優質瓜果,搶占市場先機。
“農業產業園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新模式的重要載體?!碧┡d市委副書記張紅霞說,有了園區就有了抓手,可以有的放矢地招引農業項目,推進農業全環節提升、全產業融合、全鏈條增值、全要素保障,全面提升農業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成立于2009年的泰興農產品加工園,是泰州市和泰興市兩級政府重點打造的“農”字頭特色園區。多年來,園區緊緊圍繞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加工的產業定位,形成了糧食加工、畜禽加工和果蔬加工三大特色產業板塊,先后獲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十四五”期間,園區瞄準“鮮食之都”的產業發展定位和“長三角之胃”區域發展目標,積極打造“鹵味、快食、面點、果飲”四大鮮食產業集群,現已入駐企業62家。2021年,園區實現銷售82.6億元,吸納周邊剩余勞動力就業5000余人。
目前,泰興星羅棋布24個農業產業園,其中1個國家級,1個省級,22個泰州市級,覆蓋所有鄉鎮(街道)。
項目出彩,泰興現代農業有看頭。北部以農產品加工園區為中心,打造“鮮食之都”;東部以黃橋為中心,建設中國生物發酵與未來食品城;西部以濱江為中心,建設濱江糧食物流產業園;中部以姚王街道為中心,推進“江沙蟹”一二三產融合。
“科技+”,專家坐鎮打造農業“芯片”。控制行距、株距就能控制蘿卜大小。這是蘿卜種植大戶李軍從南京農業大學的教授柳李旺那里學到的經驗。
李軍在泰興市新街鎮河西村種有600畝蘿卜,距他的蘿卜田不遠,有一座由農業專家長期坐鎮的“蘿卜科技小院”。這兩年,李軍“近水樓臺先得月”,蘿卜越種越好,年收入近千萬元。
蘿卜種植一直是新街鎮特色產業,種植面積超過12000畝,龐大的產量、單一的品種,曾一度造成果賤傷農的現象。去年,泰興著力在農業引才、育才上下功夫,聯合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南京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共同創建“蘿卜科技小院”,與全省39家蘿卜科研、生產單位合作,栽植蘿卜品種200多個,致力于選育、推廣適合泰興乃至全省的蘿卜新品種。
現在,柳李旺等農業專家不僅長期駐扎在新街,他們還在這里繁育了800多種蘿卜種子。“種子被稱為農業的‘芯片’,優質種子培育成功,將大大提升新街蘿卜品質?!毙陆宙傓r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戴澈信心十足地說。
集天下“賢士”,促科技興農。這一點在泰興很常見。
年初,圍繞高端生物食品產業打造,來自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華東理工大學等高校院所的專家學者齊聚黃橋,展開了一場激情澎湃的高端學術研討。事實上,從2020年開始,類似的研討會就已開過多次。
依托“最強大腦”,泰興目前注冊成立了生物發酵與未來食品產業研究院,建成占地30畝的中國生物發酵與未來食品孵化中心,設立20億元規模的黃橋生物發酵與未來食品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已有5個重大項目成功落戶,總投資14億元。同時,擁有產業關聯企業和項目30多個,一座百億級的中國生物發酵與未來食品城正在加快崛起。
“智慧+”,“數據中心”力挺精準種養。在泰興濱江鎮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一座9000多平方米的大棚,只需兩個人管理。
“農業大數據讓農業生產不再‘憑經驗感覺’干活。”大棚負責人曹斌一邊介紹,一邊在手機上打開智慧農業控制軟件,通過智能手機,就能一鍵開啟智能環境控制系統,實現自動檢測室內溫濕度、光照度及室外氣象參數,自動施肥、滴灌澆水,使得植物生長獲得最佳的生長環境。
隨著現代互聯網技術發展,大數據已經成為這個時代越來越重要的“生產要素”。
去年,泰興在該市農產品加工園區建立規模龐大的農業大數據庫,打造全流程綜合管控平臺和綜合展示中心,為一產科學種養、二產精深加工以及三產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目前,該中心已投入使用。走進中心,一塊巨大的屏幕映入眼簾。泰興農業農村局局長潘冬子告訴記者,今后,該市將在中心依托專家團隊技術支持,運用信息化手段,通過大數據建立一個一二三產融合的數據模型,對農業產業鏈上下游骨干企業以及種養戶的重要環節實施監管,同時及時發布種養、產銷等信息。
“有了數據中心的助力,養殖、種田更精準,老百姓心里更有數了?!别B魚戶劉世春說,以前養魚,當覺得天氣比較悶熱,就把增氧機打開。但實際上該不該增氧,心里并沒有底。有了數據中心及時關注,就會精準知道魚塘是否需要增氧。一方面可以節能,另一方面讓動植物的生長環境更加科學穩定。
“有了智慧平臺,對我們畜產品加工企業來說也是極大的好事。”江蘇百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白開榮說,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優勢技術資源,可以實時連線全市生豬養殖大戶和養殖場,為企業提供更健康、品質更好的生豬資源,同時也可以通過平臺及時了解供求信息,整個過程變得更精準、更便捷、更及時了。(央廣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