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組不發通知、不打招呼,直插現場,先后深入某產業園項目建設工地和某生物質能源企業調研指導疫情防控工作。在占地400多畝的建設工地,一座主體大樓剛剛封頂,工人們“叮叮當當”地忙碌,高聳的塔吊把一摞摞鋼板“挑”上樓去。
工地負責人說,施工現場現有員工300多人,自7月12日以來,已經接受了4輪全員核酸篩查,均為陰性。目前工地實行閉環管理,員工只出不進,建設正常開展。
工作組領導和專家關心工人的生活保障情況。工地負責人介紹,現在每天有專人將食品蔬菜等生活物資運送到工地正門,由相關負責人對物資消毒后取回。工地有3個食堂,工人們還是和過去一樣吃大鍋飯,但是為了避免交叉感染,每個人都需要帶著飯盒回到自己宿舍去吃。
在詢問工程建設所需物料夠不夠時,工地負責人指著主體建筑上“熱烈祝賀廠房封頂大吉大利”的紅條幅說,建筑封頂后,后續工作主要是砂漿砌磚。工地儲備了夠一周用的物料,“如果一周內實現社會面清零,后續物資就可以運進來”。同時,北海市多渠道公布了重點物資運輸車輛通行證辦理方式和咨詢電話,全力保障重要生產生活物資運輸通暢。
下午4時多,當地衛生健康部門安排的核酸采樣人員準時上門,接到通知的工人們陸續來到采樣帳篷前。架子工、木工、泥工、鋼筋工……300余人被分成多個班組,一個班組做完,下一個班組再出門跟上。記者看到,隊伍中除了工人外,還有三三兩兩滿臉稚氣的孩子。工地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孩子平時和父母分隔兩地,現在是趁著暑假趕來團聚的,“為此更要十分謹慎地把防疫工作做好”。
工地負責人說,生活和生產物資有保障了,他最關心的就是“守住門”的問題。過去,在大門值守的是兩位年長的大爺,實施封閉管理以來,工地負責人又增設了兩位青年安全員。
當天,工作組一行還走訪了一家生物質能源企業。走進工廠大院,一股工業酒精特有的酸味在空氣中彌漫,轟隆隆的機器聲響個不停。該企業副總經理孫先生介紹,企業主要生產燃料乙醇、食用酒精、藥用酒精和無水乙醇等。其中,燃料乙醇作為汽油添加劑,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多個地市銷售。“燃料乙醇作為添加劑提高汽油的抗爆性,幫助汽油完全燃燒,減少大氣污染。”孫先生表示,該廠區每天消耗原料2000噸,運輸產品800噸,如果疫情造成工廠停產或物流停運,將會對多個地市的汽油產業鏈造成影響。
孫先生向工作組介紹,該廠區從7月14日開始,對在廠的370余名員工實行閉環管理,采購和銷售等外來業務人員都不再接待。在崗人員每天測溫兩次;崗位消毒至少4小時一次,門衛崗因對外接觸多,每兩小時消毒一次。當前,廠區唯一接觸的外來人員就是貨車司機。
“在有人員接觸的情況下,如何把企業的生產閉環和社會面的風險隔離開?”針對工作組專家的提問,孫先生回答,門衛對每位司機進行健康碼、行程碼和核酸檢測報告“三碼聯查”,并對車身進行消毒。根據北海市近期發布的疫情防控要求,本市司機出示24小時核酸檢測陰性報告才可進入廠區。
內部防控上同樣不能放松。孫先生說,除了口頭或書面提醒員工注意戴口罩、常洗手外,公司還啟用了智能化防控手段,在廠區的二門崗處安裝了自動測溫儀和具備顴骨識別功能的門禁,體溫過高或不戴口罩都無法開門進入。
領取生活保障物資的具體負責人員是廠區的另一疫情輸入風險點。工作組專家建議,在按照北海市疫情防控總體要求安排核酸檢測的同時,可對生活物資保障人員等關鍵崗位人員增加抗原檢測,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一人感染就可能導致整個廠區停產,疫情防控的每個環節都不能大意。要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生產的影響。”在疫情防控一線的生產建設現場,國家工作組和企業管理者一起細算經濟賬。(健康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