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將調研過程中了解到的優秀企業成果和案例進行系列報道,為廣大行業企業做好工業碳達峰工作提供借鑒。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電網”)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業企業,以建設和運營電網為核心業務,供電范圍占中國國土面積的88%,供電人口超過11億。位列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第2位,連續9年獲標準普爾、穆迪、惠譽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國家主權級信用評級,連續4年位居全球公用事業品牌50強榜首。
電網是能源轉換利用、輸送配置和供需對接的樞紐平臺,國家電網爭當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推動者、先行者、引領者,把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為重大戰略任務,發布了公司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和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出臺了一系列務實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著力打造清潔能源優化配置平臺
加快構建堅強智能電網,加大輸送清潔能源力度。推進各級電網協調發展,支持新能源優先就地就近并網消納。完善西北、東北主網架結構,加快構建川渝特高壓交流主網架。擴展和完善華北、華東特高壓交流主網架,加快建設華中特高壓骨干網架。推動建立跨省區輸電長效機制,已建通道逐步實現滿送。到2025年,公司經營區跨省跨區輸電能力達到3.0億千瓦,輸送清潔能源占比達到50%。
保障清潔能源及時同步并網,全力推動新能源發展。開辟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配套電網工程建設“綠色通道”,確保電網電源同步投產。國家電網是世界上新能源等清潔能源發電裝機接入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電網。截至2021年底,國家電網經營區清潔能源裝機8.2億千瓦,占比44.4%。新能源利用率連續3年保持在95%以上。
支持分布式電源和微電網發展,促進分布式清潔能源安全高效利用。配合政府部門做好分布式電源規劃,明確分省、分地市、分縣的開發規模。為分布式電源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免費服務。加強配電網互聯互通和智能控制,滿足分布式清潔能源并網和多元負荷用電需要。做好并網型微電網接入服務,發揮微電網就地消納分布式電源、集成優化供需資源作用。
圖1 白鶴灘—江蘇±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虞城換流站
二、著力提高終端消費電氣化水平
大力實施電能替代,促進終端能源消費電氣化。推動電動汽車、港口岸電、純電動船、公路和鐵路電氣化發展。深挖工業生產窯爐、鍋爐替代潛力。推進電供冷熱,實現綠色建筑電能替代。加快鄉村電氣化提升工程建設,推進清潔取暖“煤改電”。近年來,累計實現替代電量10209億千瓦時,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27%左右。
積極開展綜合能源服務,引導社會節能提效。以工業園區、大型公共建筑等為重點,積極拓展用能診斷、能效提升、多能供應等綜合能源服務,助力提升全社會終端用能效率。建設線上線下一體化客戶服務平臺,及時向用戶發布用能信息,引導用戶主動節約用能。推動智慧能源系統建設,挖掘用戶側、資源參與需求側響應的潛力。
推動低碳節能生產和改造,助力企業綠色低碳轉型。落實國家能源雙控政策,密切跟蹤重點省份“兩高”企業調整和轉移情況,嚴格用戶并網審核,嚴禁不符合環保要求項目并網,嚴格執行差別性電價政策。開展“兩高”企業用能監測和分析,為政府監管考核提供支撐。
圖2-北京市密云區新城子村“煤改電”線路
三、著力加強電網數字化轉型
構建數字化支撐體系,加強數字技術與電網深度融合。堅持電碳并重、控制系統與信息系統并舉,深化新型電力系統數字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推動各級電網全面透明化、能源領域全過程碳軌跡捕捉。加強“大云物移智鏈”等數字技術與電網業務深度融合,推動電源側、負荷側資源可測可調可控,促進各類能源互通互濟、源網荷儲協同互動。
打造電網數字化平臺,推動電網向能源互聯網升級。加快信息采集、感知、處理、應用等環節建設,構建連接全社會用戶、各環節設備的智慧物聯體系,推廣人工智能、國網鏈、北斗等共性平臺和創新應用,提高全息感知和泛在互聯能力,實現電網、設備、客戶狀態的動態采集、實時感知和在線監測。打造數字孿生電網,加快推動電網向能源互聯網升級。
構建能源互聯網生態圈,推動能源數據共享應用。推動新能源云成為國家級能源云,完善新能源資源優化、碳中和支撐服務、新能源工業互聯網、新型電力系統科技創新四大平臺。建設能源大數據中心,推動能源數據統一匯聚與共享應用。建設能源工業云網,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上云用數賦智”服務。依托電網平臺,加大數據共享和價值挖掘,拓展新業務新業態新模式。
圖3-國網“新能源云”平臺
四、著力降低自身碳排放水平
全面實施電網節能管理,提高電網節能水平。優化電網結構,推廣節能導線和變壓器,強化節能調度,提高電網節能水平。加強電網規劃設計、建設運行、運維檢修各環節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實現全過程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環境保護。加強六氟化硫氣體回收處理、循環再利用和電網廢棄物環境無害化處置,保護生態環境。
強化綠色辦公理念,實施低碳舉措降低辦公用能排放。強化建筑節能,推進現有建筑節能改造和新建建筑節能設計,推廣采用高效節能設備,充分利用清潔能源,解決用能需求。積極采用節能環保汽車和新能源汽車,促進交通用能清潔化,減少用油能耗。
制定專項碳管理工作方案,全面提升公司碳管理能力。組織研究編制公司碳管理辦法,制定碳排放監測、報告和核查工作指南,加強碳資產開發、碳交易委托服務等管理。研究建立綜合性碳指標體系,全面量化公司服務能源轉型、減少碳排放所開展的各項工作。全面普查公司碳排放現狀,分析研判排放趨勢。
圖4-烏魯木齊供電公司院內智能追光“太陽花”光伏板
五、著力加強能源電力技術創新
加強電力技術創新,強化科技核心競爭力。研發并全面掌握特高壓核心技術和全套設備制造能力,建成國家風光儲輸、張北柔直等工程,建設“新能源云”平臺。在新能源電廠并網與運行控制領域,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項12項,主導制定國際標準9項,主導或重點參與制定國家標準57項、行業標準57項,制定企業標準80項。
實施科技攻關行動計劃,深化產研用協同。制定并加快實施“新型電力系統科技攻關行動計劃”,統籌推進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攻關、標準研制、成果應用和工程示范。聯合能源電力行業上下游高校院所、企業協同攻關,深化產研用協同,打造開放共享創新平臺。
推進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建設,打造綠色低碳發展能源樣板。選擇西藏藏中、新疆南疆、河北張家口作為地區級示范區,重點研究送端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構建方案,推廣“新能源+儲能+調相機”發展模式。選擇福建、浙江、青海作為省級示范區,重點研究送受端大電網與分布式、微電網融合發展方案,以及適應新能源發展的政策和市場機制。
圖5-張北柔直工程500千伏換流站
六、著力加強配套政策機制建設
推動健全電力價格形成機制,還原電力商品屬性。研究新型電力系統構建新增成本和疏導問題,配合政府部門健全價格體系,按照“誰受益、誰承擔”原則,由各市場主體共同承擔轉型成本。通過輸配電價,合理疏導電網建設運營成本,還原電力商品價值屬性。研究碳價體系,計算其他行業向電力行業轉移的減碳成本,推動建立向受益行業合理分攤傳導電力系統成本的機制。
推進電力市場建設,發揮市場作用擴展消納空間。加快推動建設競爭充分、開放有序的統一電力市場,在全國范圍優化配置清潔能源。完善中長期、現貨和輔助服務銜接機制,探索容量市場交易機制,開展綠色電力交易,推動可再生能源參與電力市場。研究電力市場和碳市場協同機制、碳價格與電價聯動機制。
構建安全預警體系,保障能源電力安全穩定供應。預判重點行業用電需求增長,滾動分析電力供需和電網安全形勢,及時向政府部門匯報和預警。推動建立政府、企業和社會各負其責的燃料供應儲備體系,確保極端情景下電力供應。開展客戶安全在線診斷,完善重要輸電通道、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預案,強化市場運營風險管控,建設全場景網絡安全防護體系。
圖6-高壓輸電線路上“走線巡視檢查”
七、著力集聚能源綠色轉型最大合力
深入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攜手合作伙伴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高水平舉辦能源轉型國際論壇,打造能源“達沃斯”,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倡導能源轉型、綠色發展的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面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推進可持續性管理,融入全球話語體系,努力形成企業推動綠色發展的國際引領。
圖7-2021年能源電力轉型國際論壇
積極參與國際能源規則制定,主動參與全球能源治理。2021年辛保安董事長擔任二十國集團工商界活動(B20)能源與資源效率工作組聯席主席,親自多次參與議題視頻討論,宣介我國碳減排舉措成績。最終本著“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各方達成了符合各方利益、平衡、積極的B20工作報告。
深化宣傳引導與開放合作,共聚社會力量推動能源綠色轉型。加強信息公開和對外宣傳,積極與政府機構、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研討交流,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凝聚共識、形成合力,推動能源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
聯系人:許婉然、張國芳
電 話:010-62385286、18531029698、18813185660
郵 箱:18531029698@163.com
往期回顧:
“工業碳達峰”優秀企業系列報道一:綠色低碳建筑首創者——遠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工業碳達峰”優秀企業系列報道二:綠色地球修理工——飛翼股份有限公司
“工業碳達峰”優秀企業系列報道三:數智化助推綠色低碳經濟高質量發展——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工業碳達峰”優秀企業系列報道四:綠色低碳“國家砝碼”——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工業碳達峰”優秀企業系列報道五:“綠色特鋼、生態龍騰”——江蘇省常熟市龍騰特種鋼有限公司
“工業碳達峰”優秀企業系列報道六:低碳能源排頭兵——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
“工業碳達峰”優秀企業系列報道七:為世界港口“智”造綠色——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啟事
“一起益企”企業梯級培育品牌扶持計劃
工業和信息化部把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程作為《“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九大重點工程之首來部署,明確“百十萬千”培育目標——“十四五”時期將培育一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十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一千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政策精神,繼續加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力度,宣傳推廣典型經驗,幫助企業做好品牌建設,中國工業報社中國工業新聞網、中國工經新聞于今年2月發起“專精特新”系列報道征稿活動。現將征稿活動升級為“一起益企”企業梯級培育品牌扶持計劃!
服務對象:“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
計劃覆蓋:新聞報道、品牌建設、市場推廣、電商服務、人才招聘、法務權益、投訴求助、咨詢服務與公共關系對接等
聯系方式:長按識別二維碼加微信(僅限工作時間)
原征稿啟事事項繼續有效,歡迎有新聞推介需求的“專精特新”企業繼續投稿,稿件形式可以是圖文稿件和視頻稿件;企業也可以提供案例材料和線索,由報社派記者實地調研采訪。
提醒:該專題報道為公益屬性,凡借“專精特新”名義搞有償新聞者皆為騙術。
投稿請留聯系人姓名和電話。
投稿郵箱:zggyxww@163.com
——【其他精彩內容】——
“專精特新”系列
|冬奧氫能系統服務商天海工業火速入選“小巨人”企業,大股東京城股份連日漲停
政策宣貫系列
|重磅:專精特新認定標準全國統一!《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解讀
|本月啟動第四批國家級“小巨人”培育認定 圍繞產業鏈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