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北海市堅持新發展理念,持續推動向海經濟產業集聚,以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北海城市品質,努力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同頻共振。
近日,惠科電子產業新城移動智能終端項目的配套項目——廣西惠銅新材料項目同步進行裝修和設備進場工作,規劃年產5萬噸高性能電子銅箔和5萬噸電子銅桿,項目建成后可實現年產值約60億元,創造年稅收約1億元。
2006年,惠科集團進入北海,隨著“北海三年跨越發展工程”的實施,惠科電子北海產業新城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今年1-7月份完成產值143億元。惠科云桂區域副總裁助理鐘麗萍表示“今年,惠科電子北海產業新城項目將力爭完成工業總產值350億元,批發零售及服務業預計完成110億元,全年貢獻工業總產值、批發零售及服務業460億元,爭取實現翻一番。”
十年來,北海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依托臨海優勢,發展向海經濟,由石油化工、電子信息和新材料三大主導產業發展成為綠色化工、電子信息、高端玻璃及光伏材料、新材料及高端設備制造、高端造紙、能源等六大產業為主導的向海工業體系。依靠創新驅動,北海制造業實現轉型升級,在產業鏈上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十年來,北海工業總量從全區第7上升至第3位,工業投資年均增長30%以上,百億級項目數位居全區第一。
北海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羅磊表示“目前,全市正在建設的百億級工業項目12個,2022 年計劃開工百億級項目21個,33 個項目總投資3500億元,全部建成達產后新增產值超過5000億元。”
在大力發展向海經濟的同時,北海持續改善環境質量。2017年以前,北海馮家江兩岸共有約2000畝蝦塘、24個養殖場,水質達到劣五類標準,每天約有4.5噸污水通過馮家江流入大海,對3500畝紅樹林的生態安全造成威脅。2017年3月,北海啟動濱海國家濕地公園修復工程,投資25億元進行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建成城市中央綠色長廊,昔日臭水遍布的馮家江如今已經成為廣西最大的濕地公園。
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主任郭國表示“我們現在身后的這一片就是蝦塘已經變成了雨水調蓄池,通過項目修復,包括一些景觀的提升,使北海生活滿意度大幅度提升。”目前,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已累計種植和修復紅樹林約2000多畝,生物多樣性越來越豐富。十年來,北海紅樹林面積持續增加,由2011年的4.5萬畝增加到2021年的6.3萬畝。2021年,北海市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為95.0%。
十年來,北海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系統推進生態修復與環境治理,組織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和“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家園更宜居。北海市生態環境保護站站長孫雄宇表示“北海市將繼續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理念,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為子孫后代守護一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
過去十年,北海堅持把更多的資金、更好的資源投入到人民群眾最期盼、受益最廣泛的民生領域,2017年到2022年,北海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均超過75%,民生投入實現“五連增”,通過實施教育醫療民生工程、城市建設提升工程、背街小巷暢通行動等,大大提升了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看北海 符海濤 蘇淵鵠 吳旻)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