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城市賴之以興。
新型科研機構作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抓手,不僅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融通發展的重要結合點,而且是聚集高端創新資源、提升“0—1”原始創新能力、開展“1—10”產業技術研發、加速“10—∞”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和策源地,在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作為中國科學院、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學三方共建的新型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自2006年成立之日起,便踐行著“工業研究院”的使命,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推動行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科技人才培養等方面作出重要努力,碩果累累。
這十年,深圳先進院人員規模從2011年底的1529人發展到5000余人,從早期以集成技術為主,到今天布局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生物醫學工程、生物醫藥、腦科學、合成生物學、先進材料、碳中和等前沿學科,承擔項目經費翻8倍,累計超140億元;發表論文翻4倍,累計超1.2萬篇;專利申請翻9倍,累計總量超1.3萬件,PCT連續兩年排名全球科教機構第一;孵化企業翻10倍,累計超1500家、持股企業344家。
正如深圳先進院院長、深圳理工大學(簡稱“深理工”)籌備辦主任樊建平所說,深圳先進院是深圳首支科研國家隊,自成立之日起就以“深圳速度”步入發展快車道,尤其是在過去十年間,深圳先進院肩負著“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已經成長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深圳這片科技創新熱土上發揮著引領示范作用。
這十年,為創新而生的深圳先進院,已然成為我國新型科研機構的一面旗幟。
人才篇:放眼全球,廣攬英才,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
國慶節前夕,來自21個國家的49位外國專家被授予2022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以表彰他們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突出貢獻。深圳先進院醫藥所高分子藥物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深理工藥學院杰出教授戴安娜·博拉斯基(Diana Boraschi)院士便是其中之一。
實際上,這并不是深圳先進院、深理工(合稱“SIAT”)的人才第一次獲此殊榮。自2020年開始,SIAT每年都有1人榮獲該獎項:深理工藥學院講席教授、深圳先進院醫藥所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霍斯特·亞瑟·梵格(Horst Arthur Vogel)院士獲2020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深理工藥學院講席教授、深圳先進院醫藥所能量代謝與生殖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約翰·羅杰·斯彼克曼(John Roger Speakman)院士獲2021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
這十年,SIAT廣攬天下英才而用之,以戴安娜、梵格、斯彼克曼為代表的高端人才的紛紛加盟,正體現了深圳先進院的強大向心力。
以為數不多的三國五院院士斯彼克曼為例,2011年,他辭去英國阿伯丁大學環境與生物科學研究所所長職務后,首先加入的是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不過2020年他又離開了擁有良好科研生態環境的北京,轉而來到深圳,全職加入深圳先進院。
如他所說,這是因為深圳“提供了很多其他地方沒有的機會”,因為深圳“這座城市推廣的綠色技術、智慧城市技術和零浪費的理念,在大力搞建設的同時,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更是因為深圳“廣闊的國際視野”。而這一點,在深圳先進院身上得到了完美體現。
自成立之日起,深圳先進院便秉承“全球攬才、人才強院”的發展理念。十年來,這一放眼全球的人才強院理念從未改變,把人才培養放到顯著位置、給人才以自由的成長空間、對人才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給予有力的支撐保障也從未改變,如此,才有了今天深圳先進院人才濟濟的喜人局面:擁有海內外全職院士13人,國家級人才超140人,杰青、優青共38人,中科院和省市級人才超1000人次,海歸超900人,平均年齡33歲……
這十年,為創新而生的深圳先進院,真正做到了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溢得出”,建立以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為主體的人才隊伍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持續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乃至全國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科研篇:強化自立自強,突破核心技術,解決產業卡脖子問題
10月8日,中國科學院工會發布了中國科學院第三屆“科苑名匠”名單,全院共有12個團隊和7名個人獲此稱號,其中就包括深圳先進院生物醫學成像研究團隊。
也正是這支以高端醫療設備自主創新與轉化為目標,致力于推動生物醫療成像理論與技術創新、成像電子信息、裝備研發及醫學應用的團隊,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完成的“高場磁共振醫學影像設備自主研制與產業化”項目,在去年11月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實現了深圳先進院在該獎項上“零”的突破。
這一成果是產學研醫跨領域、多學科歷時十多年聯合攻關所取得的,科研人員們成功研制了我國首型3T人體磁共振成像設備并實現了產業化,這是我國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替代和自主創新的一項里程碑式成果,填補了我國高場磁共振整機制造的長期空白。
近期,這支團隊還研制成功了國際首創的5T超高場人體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統,并于今年8月獲得國家醫療器械注冊(NMPA)審批,成為國際上率先突破的超高場人體全身功能磁共振成像產品。
而像這樣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攻堅克難的科研團隊,深圳先進院還有很多。這十年,他們的“突破”故事也在不斷上演——
設計開發國內首例神經功能重建及輕量化仿生上肢假肢;自主研發城市大數據技術,實現千萬級人口城市傳染病區域風險評估和疫情趨勢預測;首次合成納米人工紅細胞和納米仿生光敏劑,實現腫瘤可視化精準診療;自主研發高速三維成像技術,繪制出迄今最高精度獼猴三維腦圖譜;首次以定量公式揭示生物遷徙化策略;世界首創全新高效、低成本新型雙離子電池;自主研發的超薄芯片、臨時鍵合膠材料替代美國進口;國際首度成功建立黑磷晶體單管千克制備工藝,實現黑磷金屬催化劑百噸級工業應用……
這十年,一個又一個重大科技成果相繼誕生,是因為深圳先進院始終瞄準國家和“雙區”建設的重大戰略需求,著力融合信息技術(IT)和生物技術(BT),夯實已有方向,提前布局建設能源、材料、海洋科技、戰略高科技等領域,搶占科學發展制高點,并不斷完善科研體制機制,優化資源配置,積極營造引領創新的科研氛圍,鼓勵探索、寬容失敗,尊重學術自由,形成了良好的學術文化和科研格局。
此外,深圳先進院這十年還不斷發揮新型科研機構的創新引領作用,牽頭建設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深圳先進電子材料國際創新研究院三大深圳基礎研究機構,以及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兩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國家、省市各級重要平臺載體113個,為源源不斷的成果產出、技術突破提供平臺基礎。
產業篇:獨創“蝴蝶模式”,孵化未來產業,建設一流工業研究院
這十年,圍繞“建設一流的工業研究院”的使命和愿景,深圳先進院聚焦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時代要求,堅持科學與產業一體設計、一體推進,在產業化方面進行了多項有益探索,并打造了多個具有深圳先進院特色的產業化“樣本”,助力深圳“20+8政策”。
一是與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模式。
作為深圳先進院創新組織架構和協同創新合作的“產品”,聯合實驗室建造了一個支撐科研成果在產業化和成果轉化中渡過“死亡之谷”的加速與保障模式,保證創新過程既面向產業需求,又可以低成本利用產業資源“補充知識”,形成“接地氣”的產業共性技術,有效賦能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十年來,深圳先進院累計與企業共建了近200個聯合實驗室,合同額超5億元,到款近3億元。而合作對象從科研機構、龍頭企業到創新型中小企業,可謂應有盡有。如今,不僅合作規模跨越了幾個大臺階,合作方式更邁向專業、細分。
比如發展新賽道。湖北興發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有多年化工產業積累,在和深圳先進院材料界面研究中心主任喻學鋒團隊成立“碳中和產業創新中心”后,引入該團隊的黑磷、磷基電池材料、氣凝膠等技術,實現了新產品的開發和產業轉型。
再如產品賦能升級。深圳先進院與穩健醫療打造的“創面敷料創新技術研究聯合實驗室”,在其現有的醫用敷料技術上,雙方圍繞硼酸鹽生物活性輔料等,對產品功能進一步升級。
二是促進成果落地的線性和非線性兩大模式。
線性模式主要以成果轉化為軸線,其中有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項目聯合申報到專利布局,再到對接產業的需求,最終形成成果轉移轉化;第二階段,以專利成果的許可和轉讓為主,分別形成短期收益、中期股權價值和長期股權變現;第三階段,是外溢機構的網絡化聯動,在全國各地設立多個合作機構,每一個都對應深圳先進院所屬研究所的學科領域,定向轉化;第四階段,在深圳各個區設立成果轉化創新載體。
非線性模式,則是深圳先進院率先探索、獨具特色的“0—1—10—∞”的“蝴蝶模式”。
具體來講,就是以新型研究型大學為“蝶頭”,以基礎研究機構為“蝶胸”,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為“蝶腹”,以“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為左右“蝶翅”,跨界整合,融通重構,突出“0—1”的原始創新,助力“1—10”的成果轉化,驅動“10—∞”的能級躍升,讓科研服務產業、用產業反哺科研,使科學和產業兩只“巨手”跨越“死亡之谷”緊緊握在一起。
可以說,“蝴蝶模式”是深圳先進院作為新型科研機構在推動成果產業化上的一個創舉,很好地解決了科技與產業“兩張皮”的問題,為深圳推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四鏈協同”的體制機制創新提供了具有推廣意義的樣本。
教育篇:依托研究機構,建設一流研究型大學,培養產業核心關鍵人才
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先進院強調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
十年來,深圳先進院深刻領會這一精神,在堅持科學與產業一體設計、一體推進的同時,積極思考與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2018年11月,中科院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合作辦學協議,雙方依托深圳先進院深厚的發展基礎,合作共建深理工。至此,深圳先進院一直以來的思考與探索終于有了付諸實踐的機會。
如今,深理工正以高起點、高標準快速建設具有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學,通過建立學院、書院、研究院“三院一體”的育人組織架構,形成“文化素養、關鍵能力、知識體系”三維人才培養體系,并建立“導師制”“個性化”的特色學業支持體系,著力培養兼具科學家精神和企業家夢想的國際化、創新型、復合型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
圍繞“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七大領域,深理工將踐行“新工科”“新醫科”發展理念,在深圳先進院現有優勢學科的基礎上,發展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首批重點建設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藥學五個本科專業,形成和深圳其他高校錯位發展的學科特色。
目前,深理工首批設置的六個學院(生命健康學院、合成生物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控制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藥學院)已初具規模,聚集了一批高水平、國際化的教師隊伍,首批學院院長和系主任均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深理工與南方科技大學首屆33名聯合培養碩士生實現100%升學就業,讓“生化環材”被稱為四大“天坑”專業學生成了“香餑餑”。而深圳先進院和深理工今年的238名畢業學子中,近半數進入了世界500強企業就職,人均5項學術成果。
我們有理由相信,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辦高校辦學路徑的深圳先進院,以扎實的科研實力為根基,以領先的人才陣列為樹干,以幼小初高本碩博后全鏈條人才培養模式為枝葉,以優質的科教產業資源為養料,扎根深圳、面向全國、放眼世界,定能助力SIAT科教事業的大樹根深葉茂,并為國家輸送各類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王之康 刁雯蕙 孟倩羽)
編輯:李芊諾
責編:張永杰
審核:陳雪輝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