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西河池市宜州區圍繞培育千億桑蠶繭絲綢產業集群目標,深入實施蠶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改革集成試點,有效推動蠶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河池市宜州區鮮繭產量連續17年保持全國縣域第一,桑蠶繭絲綢產業年總產值突破90億元,養殖戶年均增收1.8萬元以上,人均養蠶收入達8500元以上。“宜州桑蠶繭”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認定,宜州區被認定為中國桑蠶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以河池為主導市宜州區為核心區的廣西蠶桑產業集群入圍全國“2022年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名單”。
構建產業發展政策體系,推動蠶絲綢產業系統集成發展
河池市宜州區以改革為抓手,加快蠶絲綢全產業鏈現代化經濟體系規劃布局,推動蠶絲綢產業逐步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軌道。一是編制產業發展體系。提出“產業集聚、錯位互補、協調發展”的總體思路,對蠶桑、繅絲、織綢、印染、服裝、家紡、綜合利用、商貿流通、文化旅游等9大產業鏈條的發展方向進行規劃,每個產業制定了具體目標及產業布局,為繭絲綢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是完善產業政策保障機制。建立協調推進、財稅金融、產業環境、改革創新等六方面的保障措施,為桑蠶繭絲綢產業提供資金、土地、科技、人才、服務等要素保障。
構建現代種養新機制,提升桑蠶產業種養效益
河池市宜州區積極推動蠶桑產業發展模式創新,鞏固現有優質蠶桑基地規模,不斷提升蠶繭產量和質量。一是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推行“公司+基地+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經營模式,配套建立訂單農業、蠶農入股等機制,形成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共同體,有效穩定蠶繭產供銷關系。二是推行現代化桑蠶種養機制。推進優質桑園基地建設工程,實施低產桑園改造,推動蠶桑產業向桑園建設規范化、桑蠶養殖省力化、種養結合綠色化的現代農業轉變。目前,已建成35個桑蠶示范基地、36家專業合作社。推動企業生產、管理模式創新,推出四齡蠶共育、全齡飼料化、智能化養蠶等模式,實現工藝、技術、管理的標準化、流程化、現代化,桑繭產量明顯提高,蠶繭質量逐步由4A向5A、6A品質提升。三是創新“桑蠶+大數據”模式。創建桑蠶大數據云計算服務平臺,實現對家蠶養殖遠程監控、預警和輔助決策,養蠶病發生率從改革前的40%降到5%以內。
健全產業鏈配套體系,破解下游產業鏈發展難題
河池市宜州區圍繞高效率“補鏈”、高水平“延鏈”、高標準“強鏈”目標,加大產業鏈配套項目建設力度,為蠶絲綢產業鏈從上游向下游延伸奠定基礎。一是建立煉染印產業鏈體系。規劃編制蠶絲綢下游產業鏈,引進2000萬米絲綢煉染印、河池輕紡城、國色天絲產業園等重大項目,高檔織造、印染、服裝、家紡等產業鏈項目逐步補齊。2021年,宜州區蠶絲綢加工業年總產值19.3億元,增長28.6%,2022年總產值預計達22億元以上。二是實施產業質量提升工程。大力推進企業技術裝備改造升級,推動龍頭企業實施織綢技改擴能,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綜合能耗,2022年蠶絲產能預計突破4500噸、坯綢突破400萬米,預計分別增長25%、15%。三是打造桑蠶循環經濟產業鏈。推動桑葉、桑枝、蠶沙等桑蠶資源向食品、醫藥等行業延伸,產品不斷投向市場,成為行業經濟新的增長點。積極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鏈,行業清潔生產先進技術、“繭—絲—綢”“桑枝—生物醫藥”以及生物質發電等循環利用模式逐步推廣應用,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升。目前,宜州區桑蠶資源綜合利用年產值約45億元。
構建產業服務體系,打造充滿活力的產業生態
河池市宜州區致力于推動蠶絲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打造現代蠶業服務體系,蠶絲綢產業綜合發展能力全面提升。一是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創新體系。成立中國蠶學會宜州蠶桑產業研究院,推動建立“中國絲綢新都智庫”,與蘇州大學、河池學院等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共推出專利70余項,突破了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先后參與制訂《鮮繭繅絲技術規程》等行業技術標準4個,行業話語權不斷提升。二是建立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成覆蓋全國的大宗繭絲交易市場,成為國內繭絲綢信息、交易、結算的重要平臺。推動“網上絲綢之路”建設,依托河池浪潮大數據中心,實現與各地商品期貨市場中心對接聯通,與江、浙、滬、粵等省市信息共享、產品貿易等方面的合作不斷加強。三是建立市場服務管理機制。在宜州區建立河池市纖維檢驗所(廣西繭絲質量檢驗中心),企業質量標準檢驗實現規范化。推廣“互聯網+”服務模式,充分運用河池市繭絲綢“一站式”質量服務平臺,實現質檢、計量等線上線下一站式通辦,有效降低企業成本。(廣西改革 中共河池市宜州區委)
編輯:李芊諾
責編:馬永和
審核:陳雪輝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