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大海
2022年7月,玉門油田被確立為聯合共建的全國首家工業文化研學實踐教育試點示范基地,再次為石油搖籃賦予了新的使命和更大責任。中國石油玉門油田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劉戰君日前向本報介紹工業研學思路計劃、創建“三精三化”樣板經驗。
精益實施 開創特色化教育品質
玉門油田開發于1939年,是中國現代石油工業的發祥地。1949年9月25日玉門油礦解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玉門油田擔負起了大學校、大試驗田、大研究所,出產品、出技術、出經驗、出人才的“三大四出”歷史重任,先后向全國50多個油田和煉化企業輸送骨干力量10萬余人、各類設備4000多臺(套),創造了中國石油工業的76項“第一”,形成了我國石油工業的初步管理體系和技術標準,構建了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的基本框架。
玉門油田形成了“玉門精神”“玉門經驗”“玉門榜樣”等獨有的歷史記憶和豐富的精神積淀,是開展研學實踐教育的特色品牌。
玉門精神是以艱苦奮斗為核心、“三大四出”為特征、無私奉獻為精髓、自強不息為實質,以“一厘錢、窮搗咕、找米下鍋、小廠辦大事、再生廠”為主要內容,是石油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重要源頭。“石油搖籃”慷慨無私支援別人,歷盡艱辛發展自己的玉門風格,也是工業文化研學中絕無僅有的精神感召。為此,“石油搖籃”工業文化研學,將始終緊密圍繞玉門精神,讓課程有血有肉、讓研學感同身受。并在實踐教育的過程中,通過融匯工業遺址和感人事跡的知行合一、將切實傳教無私奉獻和身體力行的有效統一。
作為發現最早的油田之一,玉門油田的開發和建設,奠定了中國現代石油工業的基礎,為我國石油工業的大規模突破和大跨步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如今,在橫跨千里的新老油區,依舊以舍我其誰的英勇氣概,跑出了油氣并舉“加速度”,邁出了多能驅動“新步伐”,續寫百年油田正青春的傳奇經驗。通過認識感知“石油搖籃”仍在奮進奔跑,做到工業精神的全過程實例論證、全要素實景還原,將切實保障研學教育的特色品質。
為支援抗戰、實業報國,而爬冰臥雪、艱苦創業的石油先驅孫建初;“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王進喜;赤子忠誠,立志“扭虧脫困、重上百萬”的鐵人式好干部、央企楷模陳建軍。在這些英雄模范的事跡和精神的激勵下,研學實踐教育將更好地實現由外在驅動向內心主動的本質轉變,從而帶給研學者的現實收獲,也將因榜樣的力量,變為弘揚工業精神和發展工業文化的螺旋上升。
精細分類 構建體系化研學課程
劉戰君說:“根據工業文化的功能特性,從開展研學活動的目的入手,精細分類并形成線上線下同步的課程體系。”
針對工業文化的傳播功能,以“石油搖籃”的開發歷程為時間線,將找油先驅、英模人物和偉大創舉作故事線,設計開發并系統闡明新中國迫切發展石油工業的內在原因,五湖四海的石油先驅奔赴戈壁為國找油的感人事跡,艱苦奮斗、苦干實干的精神內涵、“三大四出”永載史冊的歷史貢獻、百面紅旗603崗位等先進集體傳承發揚的寶貴財富,以及為不同時期國家發展戰略轉型創新和實踐的征程等內容。通過對工業遺址的修繕利用、史實資料的挖掘整理、現場教學的科學設計,將在相同的地點、不同的時空,真切還原再現那些石油工業真實故事,用“看得見、摸得著”的直觀方式,觸動并將研學者融入石油工業。
針對工業文化的認知功能,玉門油田具有集“勘探開發、煉油化工、工程技術、新能源”于一體,石油工業上下游品類齊全的獨特優勢。通過有機串聯生產現場的實景觀摩、模擬仿真的演示操作、專業教具的直觀表述,將切實從石油的產生、原油的特點、科學的開采、產品的用途、新能源的特性等維度,以研之然、學之所以然為目標導向,開發配套-探:“小油滴”的前世今生、采: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煉:看我72變、修-當好油井醫生、造:抽油機的誕生記、新:無限“風光”等,全要素、完整產業鏈,且涵蓋新能源領域的系統化課程,用當下青少年更易接受的“劇本”帶入式教學,用第三視角、職業體驗等方式,真正讓研學的趣味性和知識性平衡互補。
針對工業文化的規范功能,將切實用好玉門油田安全培訓基地、技能實訓基地和大師工作室等各類資源,從練習操作技能、學習分析技術、感悟工匠精神等方面,讓研學者感受勞動之美、體會勞動之樂。作為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目前已配套的各類數字化培訓設備設施450余臺套,通過優化利用和二次開發“人機交互、仿真體驗”等系統功能,將依托AR、VR等技術,使得研學群體以職業工種為藍本,從案例導入、觸感體驗、親身操作等多方面,切實感受“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標準流程必要性,以及師徒跟學和模擬操作的實踐性。與此同時,借助油田2個國家級和1個省部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將通過讓青少年和高技能人才面對面交流、手把手學習,傾聽工匠故事,感受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
針對工業文化的凝聚功能,從“石油搖籃”地下黨支部的星星之火埋下紅色種子,到堅持黨的領導建成新中國第一個天然石油基地,以及老油田踐行新能源轉型發展使命,建設中國石油第一個最大的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等三大階段,以“實現成功的內在動力、促進發展的精神財富、創造偉大的神奇秘密”三個專題,以史為鑒、以玉門石油工業發展為例,系統闡明“過去我們為什么能、現在我們為什么行”的深刻意義,啟迪并提升思想政治能力、增強并深化工業文化的價值認同。
精準聚焦 研磨菜單化實踐目錄
劉戰君說:“針對研學受眾的不同年齡特點、不同接受水平,呈現或還原工業活動的方式,就必須因群體而異,也必須聚焦研學目標來細化實踐學習的菜單目錄,才能做到精準聚焦、雙向優選。”
小學生形象思維仍占主導,若是在課程中涉及過多的知識性、思考性內容,則會顯得課程枯燥無味,也容易造成研學走馬觀花,看了熱鬧。尤其是“石油搖籃”厚重的歷史沉淀和多維的工業特點,不能一股腦采取灌輸的方式。為此,以了解石油工業為主要目標,以石油工業“是什么”為主線,優選宣講類和科普類課程,形成菜單,通過直觀的展示方式,用導覽探索+科普講授的方式,加深印象、深化效果。
中學生已系統地接受了理化知識等相關內容,且在實踐操作方面有顯著的主觀意愿性和模仿能動性。“石油搖籃”豐富的職業工種和奇妙的生產煉化,都會很大程度地催生該群體的好奇心理,而好奇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以石油工業“為什么”為主線,將石油生成的演變運移和原油煉化的產品多樣等內容,巧妙地與科普類、勞動類課程相結合,初中學生突出實踐和感受,高中學生突出體驗和嘗試,再優化形成清單。
大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都趨于成熟,以為了石油工業“怎么做”為主線,重點突出“石油搖籃”所孕育和彰顯的工業精神,以紅色課堂、思政課程、實踐課堂,三個課堂為核心,以思政課程為主體、其他課程為輔助的模式,豐富研學課堂的廣度、學習內容的深度,讓職業思考和精神感悟,成為指導人生規劃、奉獻青春力量的燈塔。
“石油搖籃”工業文化研學有了精益的特色化品質作核心保障、精細的體系化課程作基礎支撐、精準的菜單化目錄作運行指南。劉戰君表示將認真貫徹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總要求,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全新征程中,錨定目標、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全力打造工業文化研學實踐教育示范基地,為弘揚工業精神、發展工業文化貢獻“石油搖籃”力量。(來源:中國工業報)
編輯:李芊諾
責編:張永杰
審核:陳雪輝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