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理事長申長江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明確部署,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以“提高中小企業科技競爭力,促進生產力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為宗旨,在政府、生產力促進中心和企業之間發揮橋梁與紐帶作用,推動我國生產力促進事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希望大家通過中國產業賦能大會這一平臺,充分發揮廣大企業、科研機構的先進技術和創新服務能力,助力地方高質量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產業聚集,完善產業鏈條,推動產業升級,全面提升地方經濟實力和競爭力。”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軍表示,高質量發展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離不開技術、市場、資本、人才、數據等關鍵要素的聚集和發展。首屆中國產業賦能大會是賦能產業集群發展,助力高質量發展的一種踐行方式。希望通過中國產業賦能大會的持續召開,為各地高質量發展能夠孵化出更多優秀的“獨角獸”“小巨人”等企業,賦能更多地方城市,為地方城市發展創新儲備新動能;同時,希望將來會有更多的地方城市政府積極參與進來,為更多創新企業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致力于產業服務與亞洲各國交往,目前已與全國多個省市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為地方政府搭建與亞洲各國招商引資和交流平臺,促進合作共贏。
中國工業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徐金寶表示,產業集群建設能夠促進專業化分工和創新資源匯聚,是我國建設制造強國、促進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的重要路徑,已成為當代產業生存與發展最有效的組織形態。此次會議對于促進科技、數字、綠色、鄉村振興、基金、人才、文化等方面賦能地方特色產業,推動特色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22年9月,工信部印發的《促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暫行辦法》提出,“十四五”期間,在全國范圍內認定200個左右集群,引導和支持地方培育一批省級集群。中國工業報社作為工業領域的權威主流媒體,在產業發展的輿論引導、資源對接、品牌推廣、項目合作、科技創新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希望此次三方共同成立的中國特色產業賦能協作平臺,能為廣大企業、地方政府、產業集群提供有針對性、切實有效的服務。
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監事長、中國駐比利時原科技參贊韓麗娟在會上分享了比利時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打造的經驗。她介紹了比利時生命健康產業集群的建設,以及化工產業的轉型升級,并進行了比較經濟分析,提出我國實現經濟、社會綠色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引導,給予及時有效的政策支持;全社會、企業的積極參與,專業化社會組織行業協會的具體支持和指導;采取切實符合中國實際的措施,堅持不懈地進行產業、產品創新,重視現有產業升級和轉型。
國家外國專家局人才信息研究中心原主任陳化北圍繞“構建人才創新體系,打造特色產業集群”進行了演講。他表示,知識經濟時代,人才作為最緊要的第一資源愈加受到珍視。當前,各地積極推動新時代人才工作系統化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戰略,加快建設創新人才集聚高地,努力形成各類人才加快聚集、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的人才新局面,打造區域人才競爭優勢,支撐產業轉型升級,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為服務地方特色產業集群打造,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與中國工業報社決定共同倡議發起中國特色產業集群賦能行動,成立中國特色產業賦能協作平臺。
會上,中國特色產業賦能協作平臺宣布啟動,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特色產業專委會秘書長王譯若宣讀了合作倡議。倡議提出,定期開展優勢特色產業調研活動構建深度融合的一體化產業賦能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產業協同平臺作用,共推現代化產業體系“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聯動合作新機制;加快集聚融合發展,布局承載國家戰略和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項目平臺;定期舉辦中國產業賦能大會暨特色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論壇;每年發布《中國特色產業集群典型案例賦能報告》;聯合金融機構及產業龍頭、地方國資圍繞地方特色產業成立產業基金;建立中國特色產業集群全媒體平臺,打造促進“中國特色產業集群賦能行動”全媒體宣傳平臺和咨詢機構;建立特色產業項目投融資庫;聯合各方力量,做強做大中國特色產業賦能協作平臺,促進政策溝通、信息聯通、資金融通、產業協同。
相關專家、地方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等圍繞“數字賦能地方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產業基金賦能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氫能源行業助力新能源產業發展”三大主題進行了高端對話。
工信部原正廳級巡視員、世界數字經濟組織顧問、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總參事趙忠抗,奇點控股集團董事長姜琳杰,北京思特奇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吳永祥,贛州市智能產業創新研究院常務院長朱尊峰,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副總裁、新東方智慧教育事業部總裁、北京布局未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柴明一等嘉賓圍繞“數字賦能地方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主題展開對話,對話由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秘書長王羽主持。
天津市靜海區大邱莊生態城發展建設管理局政策公關部部長朱樹行,未名資本董事總經理、聯合創始人閆鴿,老鷹基金合伙人鐘東霖,北京中經創投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志航,中嘉鴻泰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董生輝圍繞“產業基金賦能特色產業集群建設”主題展開對話,對話由博雅財經智庫執行院長何毅主持。
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服務業及民營經濟領導小組副主任戴菲,北京氫璞創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程亞飛,新農創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信鴻,北京壹碳氫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瑞敏,江蘇維科軌交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管曉飛圍繞“氫能源行業助力新能源產業發展”主題展開對話,對話由北京云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氫啟未來網創始人鐘榮主持。
作為文化賦能的組成部分,“文化中國”2023全國誦講展演活動在會上啟動。
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職業人才委執行會長李宇宣讀了典型案例名單。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中國工業報社聯合相關部門開展了2022中國特色產業集群典型案例征集活動,共收到全國100多項案例申報,經過專家組評審,30個典型案例在會上發布。
此外,會議同期還舉行了中國特色產業賦能協作平臺合作伙伴簽約儀式,江西冠英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贛州市智能產業創新研究院、廣東方柚科技有限公司、寬度網絡科技(山東)有限公司、北京氫璞創能科技有限公司與平臺進行了簽約。
中國工業報社副社長吳金慧主持會議。
(馬永和)
編輯:李芊諾
責編:汪黃任
審核:陳雪輝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