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由深圳市水務局、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深圳市龍華區政府共同主辦的“河你一起 悅游深圳”深圳“水文化地圖”發布活動在龍華區觀瀾河濕地公園啟動。活動中,廣東省水利廳廳長王立新、深圳市副市長張華等為深圳市省級水利風景區——東江水源工程東江取水口水利風景區和光明湖水利風景區揭牌,并向市民發放首批深圳“水文化地圖”打卡路線和手冊。
深圳市省級水利風景區揭牌儀式
在綠美廣東全面實施、深圳“山海連城計劃”深入推進之際,市水務局將散落在全市各處的水景點、水設施、水文化場館串珠成鏈,形成首批貫通江河湖海、彰顯人文底蘊、增進民生福祉的深圳“水文化地圖”。該地圖涵蓋山海生態、歷史人文、城市景觀、科普教育、田園風光等各類主題,具體包括福田區的“城市綠洲線”,羅湖區的“湖光山色線”,鹽田區的“通山達海線”,南山區的“灣區生態線”,寶安區的“海川興城線”,龍崗區的“客家水岸線”,龍華區的“觀古通瀾線”,坪山區的“自然博物線”,光明區的“科學生態線”,大鵬新區的“山海生態線”,深汕特別合作區的“美麗田園線”以及“一滴水的旅行”特色線。市民群眾可以探索、 步行、 健走、 郊游等沉浸體驗,實現在大都市也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享得了美”的綠色生活方式,讓“水文化”成為這個城市文明發展的新名片。
深圳市副市長張華致辭
張華表示,深圳“水文化地圖”的發布既是明確新時期水文化發展目標的嶄新起點,更是深入推進深圳市水文化水經濟繁榮發展的奮斗號角。只有全市上下協同推廣、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深圳“水文化地圖”的社會影響力才會更加長久持續,水經濟繁榮發展的內生動力才能更加蓬勃活躍。接下來,各區將持續推出深圳“水文化地圖”巡展和不同主題線路的打卡活動,也希望社會各界多給水文化發展支招獻策,讓治水紅利最大限度惠及廣大市民。
治水紅利惠及廣大市民
據統計顯示,深圳市境內共分11個流域水系,全市(含深汕)境內流域面積,大于1平方公里的河流共有362條,總長1255公里。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條,觀瀾河便是其中之一。
發布會后,參會人員共同打卡了首條線路——觀古通瀾線。該線路囊括觀瀾河濕地公園和觀瀾古墟兩處自然人文景區。觀瀾河濕地公園擁有人工濕地、生態氧化池、生態礫石床、生命之泉等景觀休閑設施以及生態堤岸等。大片水生美人蕉搭配紅色木質棧道,彰顯著濱水岸帶的生態活力。
而坐落于觀瀾河東岸的觀瀾古墟,距今已有260多年歷史,是目前深圳地區唯一完整保留下來的墟市街區,有“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的美譽。清末民初,河運興盛,觀瀾古墟是當時寶安、惠陽地區商貿集散地,素有“小香港”之稱,在民間流傳著“大街不大,日進斗金”的諺語,足以看出此處曾經的繁盛。
據悉,此次掛牌的深圳市東江水源工程東江取水口水利風景區、深圳市光明湖水利風景區也是首批廣東省級水利風景區。其中,深圳市東江水源工程東江取水口水利風景區位于惠州蓬陵村東江左岸,以深圳兩大市外引水工程之一——東江水源工程為依托,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生態理念。光明湖水利風景區作為同時具備“山水林田湖草”六大生態資源的場所,集飲水安全、生態保育、資源聯動、城市共享于一體,在大屏障山、大頂嶺群峰環繞之下,農田、村莊、大壩、水庫、山脈相互交錯,組成了一幅中國古典風景畫卷。(深圳市水務局/文 毛志亮 主辦方/圖)
編輯:李巖清
責編:汪黃任
審核:王棕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