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金鋼
進入3月以來,陸續有多名央企高管被中紀委和國家監委調查,另有某國有大行高管及某國資龍頭車企高管被中央組織部門免職。改革正在走進國企管理層使用與考核的深水區。市場呼吁監管層嚴格淬煉國企高管的“企業家精神”,使其無法不自發服務民生福祉。
聚焦主業 提質增效:時不我待
近期,A股國企改革板塊接連掀起漲停潮。有的已連續漲停十多天,另有多家企業前赴后繼,接力打板。
要知道,像航發科技(600391.SH)、寶塔實業(000595.SZ)、國瑞科技(300600.SZ)這3家企業,其扣非凈利潤竟為負數,而云鼎科技(000409.SZ)、國信文化(600636.SH)2家企業的扣非凈利潤,也只有0.13億元和0.68億元。
如此低的主業盈利能力,真的足以支撐股價漲停嗎?很顯然,這是有投資者用腳投票,用真金白銀去打板敲鐘,為“國企管理層除舊布新大換血”式改革叫好!
實事求是地分析,近年來,國企經營中確實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現象。比如,企業經營管理亂象:先把收入規模做大,再把營業成本做大——把薪酬、獎勵、激勵、福利、營銷費用、管理費用等全都提上去,博取民主評議高分;至于企業主業凈利潤,則能剩多少是多少。由于主業凈利潤不屬于管理層KPI考核指標,所以沒人問沒人管,誰也不在意。這種亂象絕非臆測,而是由鐵一般的財務數據支撐的事實。
首先,A股國企改革板塊內99家企業的經營收入數據,確實非常漂亮。截至2023年3月23日,上述99家企業平均營業收入已超過1132.74億元,著實令人欣喜。其中,營業收入最多的3家企業營收規模分別為24554.01億元、15352.74億元、7984.22億元。
其次,A股國企改革板塊內99家企業的平均經營成本數據的確驚人。截至2023年3月23日,上述99家企業平均營業成本超過899億元;營業成本占營業收入的比值平均接近79.38%。其中,有31家國企比值在80%至90%之間,有5家比值在90%至100%之間,有2家的比值在110%至157%間。
再者,A股國企改革板塊內不少企業主業凈利潤數據頗讓股東郁悶。上述99家企業扣非凈利潤與營業收入的比值平均只有16.32%。其中,有6家扣非凈利潤與營業收入比值為負數,即扣非凈利潤虧損;有22家比值大于0小于5%。
針對上述現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趙錫軍認為,202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國企改革提出“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推動國企聚焦主責主業優化重組、提質增效”的目標,這對改良上述經營管理亂象頗有針對意義。
經管失能:機會主義難奏效
據業內人士透露,那些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而被中紀委國家監委處理,以及被責令退休的國企高管,在沒被處理之前,其高調子可都唱得“咕”“呱”亂響。這種現象,顯然已經被國家注意到了。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要堅持分類改革方向,處理好國企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關系,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
據業內知情人士透露,近期被組織部門處理的某國企領導,在任期內企業產銷規模接近折半,企業內部怨聲載道。在他被處理后,業界人士竟奔走相告。
深入分析種種案例不難發現,機會主義是導致國企職業經理人不思恪盡職守的思想根源:職業投機者一門心思琢磨的,無非是以下兩大“職業要事”。
其一,不管14億國民收入水平如何,先把國有企業變成“類集體企業”,讓本企業內部員工“共同富裕”起來。這些投機者整天琢磨的是如何為自己和員工提薪酬、搞福利,如何輕輕松松地把自己那份股權激勵權益盡早歸屬到位。
其二,陽奉陰違假借政治學習大行懶政怠政之實。他們天天研究怎樣講大話、唱大戲,而對國企主業主責卻熟視無睹,充耳不聞;他們放任國企經營成本無限飆升,致使國企主業凈利潤在泥潭中爬行。
有上述問題的國企,大多科學治理機制不完善,人浮于事,因此效能低下。對這樣的國企進行改革,必須以刮骨療毒的勇氣對問題痛點狠下殺手。
畢竟,機會主義者的人生目標與真正的企業家相比,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東西;而國企的主業主責和提質增效事業,不能成為投機客練手做實驗的小白鼠。
改造政企旋轉門:淬煉企業家精神
面對國企改革的職業經理人激勵問題,很多人都會問:同樣是企業管理者,國企管理者與民營企業家到底有何不同?答案當然有很多。其中較為中肯的一個是,他們的后路根本不同。
據分析,目前國企管理者進入公務員隊伍的渠道四通八達,而相關的人事選調、選拔門檻不高,只要滿足級別、資歷、學歷、年齡等方面的要求,且行政機關部門需要,便可以通過調任、選調等途徑由企業編制轉為公務員編制。
“國企管理者背后,隱藏著一扇人生成敗轉場的旋轉門。有了這扇們,國企管理者就很難內生出真正的企業家精神。”在探討新時代國企改革職業經理人激勵問題時,很多專家如此判斷:為國企管理者預留從政的資格與待遇,卻不對其從政設置主業主責的效益指標門檻,這很難避免少數國企管理者去動“人在曹營心在漢”的投機之心。
相比之下,民營企業家如果沒把企業主業利潤率經營好,只有死路一條,因此會想盡辦法做主業搞經營,這就是“企業家精神”產生的制度背景。
在改革初級階段,為國企管理者預留政企發展的機會旋轉門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新時代,國企在資本實力、經管人才等方面的競爭優勢今非昔比,激發管理層價值創造潛能的市場手段更多種多樣。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師建華認為,為達成“聚焦主責主業、提質增效”的國企改革戰略目標,改良國企管理層公務員調任選調機制,堵住可被投機套利的體制機制和制度漏洞,將有利于淬煉國企管理者的“企業家精神”。而作為經濟人的國企管理者,只有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監管體系下,在無法不為國民福祉服務的制度環境中,才能自發開動“創造價值”的經營管理引擎。(來源:中國工業報)
編輯:李芊諾
責編:張永杰
審核:陳雪輝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