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面向未來的中國質量”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質量學術與創新論壇日前在蘇州舉行。與會的企業家、專家學者和質量工作者因為質量齊聚一堂,展示和交流質量研究與實踐的最新成果,分享追求卓越的經驗和體會,探討以質量取勝的成功之道。
“面向未來,要把質量工作的立足點和著力點轉到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上來,秉承先進的質量理念,依靠科學的管理技術和方法,把經濟社會發展推向質量時代。”中國質量協會會長賈福興表示,要繼續跟蹤研究和積極推廣國際先進的質量理念、模式和方法,探索中國特色的質量管理特點和規律,創建中國企業質量管理的案例庫。
對于新時代的全面質量管理,國際知名質量專家狩野紀昭認為,在新的時代,新興行業,以及企業的研發和營銷部門、深加工部門等都要適時引入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
21世紀的質量管理
作為“魅力質量”模型的創始人,狩野紀昭在質量領域的貢獻獨樹一幟。他用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質量來生動闡釋質量管理在新時代的應有之義。
“20世紀的質量為成本,而21世紀的質量為營銷。”狩野紀昭表示,今天的優質質量,必須具有挑戰性的高端產品計劃,高明的構思,卓越的制造技術,有吸引力的造型,以及可靠質量的低價商品。
在他的眼中,為了提升質量競爭力,質量保證、生產運營、市場開拓、研發、采購以及物流等部門需要通力合作;同樣地,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中層管理者、質量專家以及一線員工都要參與其中,共同履行質量承諾。
21世紀不僅是質量為營銷的時代,還是大數據驅動的質量時代。質量大師愛德華·戴明說過,除了上帝,人和人必須用數據說話。數據驅動的質量管理,就是依靠大量數據的分析處理來支持決策,而非直覺或個人經驗。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奚立峰列舉了2mm工程和2μm工程的例子,來印證這是一個數據驅動質量的世紀。世界工程界泰斗吳賢銘教授將統計學觀念方法應用到制造工程,最先提出了2mm工程,推動上世紀80~90年代美國汽車工業重新應用統計質量控制。1998年以來,2mm工程在上海通用、上海大眾、上汽通用五菱、吉利等汽車企業應用,從制造上溯設計、從合資推廣到自主品牌,為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能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同樣地,2μm工程是指將衡量產品制造精度水平的連續改進指數從4μm降低到2μm,從而為解決復雜產品制造精度控制問題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系統方法(人的頭發絲直徑只有50~60μm)。
“2mm工程為提升車身質量提供了成套方法借鑒,未來將向設計—制造一體化的尺寸工程和內外飾底盤零部件等拓展;而2μm工程從制造精度—整機性能系統性影響出發,構建產品—工藝—裝備—零部件橋梁,為提升發動機自主開發質量提供了新思路。”奚立峰坦言。
先進質量管理的“中國化”
對標國際標桿,引入先進質量管理方法,無疑是我國企業提升質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中質協副秘書長、卓越國際質量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段一泓表示,2013年第二次全國工業企業質量管理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國內約58.5%的企業實施了卓越績效、六西格瑪、精益生產等8種質量管理方法,比2009年第一次調查時提高了21.6%;57.4%的企業認為這些質量管理方法“使用效果明顯”。
然而,同為踐行先進質量管理方法,不同制造企業的側重點也各有不同。例如,陜鼓嘗試從傳統制造業向服務制造業轉型,而徐工集團則不斷加強供應商管理。
2001年開始,陜鼓確立了從出售單一風機產品向出售個性化解決方案和系統服務轉變,從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轉變,這也是陜鼓尋求現代制造業發展模式的有益探索。
談及當時轉型戰略的初衷,陜鼓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余平表示,從全球制造業發展歷程來看,后工業時代歐美發達國家裝備制造企業紛紛由傳統制造向服務制造轉型,服務業收入所占比例達到甚至超過50%。GE服務業在總營業收入中的比重,從20世紀80年代的12%提高到目前的70%以上。
“從國內經濟形勢來看,市場的需求主流已不再是產品設備的購買,而是以核心產品為中心的專業化系統解決方案及服務方案。”陳余平告訴記者,結合國內外發展形勢,從傳統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轉型已成為必然。
在企業戰略轉型的同時,勢必要進行組織結構的調整,陜鼓動力的應對之策就是積極推進卓越績效模式。據陳余平介紹,陜鼓動力當時成立了由總經理任組長的卓越績效管理領導小組,并且在重新梳理公司戰略的基礎上,提出了運營戰略、營銷戰略、技術戰略、人力資源戰略等11項職能戰略。
事實證明,通過引入卓越績效模式助推企業轉型,陜鼓動力實現了持續改進和提升。2013年,公司人均勞動生產率超過88萬元,是行業平均水平的近三倍;萬元產值能耗為0.0088噸標煤,不到行業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去年服務和運營板塊訂貨占總訂貨量的49%以上,實現了以核心設備為中心的“同心圓”放大。
與陜鼓動力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相比,徐工的供應商管理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供應公司蔣大為表示,為加強供應商管理,徐工每年按照供應商質量表現情況,制定供方審核計劃,以促進供方質量提升;同時建立科學高效的供應商績效評價體系,獎優劣汰。不僅如此,徐工還搭建了集中采購招標平臺,優化整合采購,徐工的集中采購管理模式還獲得國家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二等獎。
“公司特別注重與供應商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按照風險共擔、合作共贏的思路,通過整合、優選、扶持等措施培育徐工的戰略合作伙伴,進而建成不斷創造價值且穩定發展的供應鏈體系。”蔣大為說。
展望未來,徐工將以全球化的視野,將采購系統延伸至世界范圍,根據企業的需要在世界各地選取最有競爭力的合作伙伴。
向質量時代進發
質量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反映,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關鍵,關乎億萬群眾的福祉,是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的先決條件。為把中國經濟全面推向質量時代,賈福興提出了幾點建設性意見:
一是繼續跟蹤研究和積極推廣國際先進的質量理念、模式和方法。回顧改革開放30多年來質量管理的發展歷程,我國先后引進了全面質量管理、QC小組活動、ISO9000族標準、卓越績效模式、六西格瑪以及精益管理等國際先進的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這對我國企業和各類組織提高質量管理水平,與國際接軌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程度越來越高,要繼續跟蹤研究和積極推廣國際先進的質量理念、模式和方法,繼續提煉、傳播我國企業的優秀實踐和創新成果,加強國內外對標學習。現階段,我國實施卓越績效模式的企業還是少數,如果全國有五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企業能夠掌握并推行這種全球范圍內推崇的質量管理模式,將是一項了不起的成績。
二是積極總結提煉中國企業質量管理創新實踐和方法,探索中國特色的質量管理特點和規律。技術無國界,管理有背景。在現階段,要特別注意挖掘和培育我國企業質量管理的最佳實踐和有效方法。改革開放30年多年來,我國企業結合自身的經營環境、管理體制和人力資源狀況,形成了一批獨特的質量管理實踐和方法,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工業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國質量協會連續三年選拔質量標桿,開展標桿交流學習活動,就是為了深入研究中國企業質量管理的特點和規律,創建中國企業質量管理的案例庫,樹立中國企業的質量標桿。
三是大力開展質量管理有關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以標準引領企業有效應用先進質量理念和方法。調查表明,近年來我國企業應用先進質量方法的積極性和普及率都有了較大提高,但方法應用的有效性還存在較大差距。要通過標準制定、宣傳和貫徹,引導企業科學有效地應用先進質量方法,并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不斷完善,提高應用的效果。
四是持續開展企業質量管理現狀調查,為政府決策和企業改進質量提供依據。厘清現狀是決策和改進的前提。中國質量協會分別于2009年、2013年兩度開展了工業企業質量管理現狀調查,發布了調查報告。實踐證明,企業質量管理現狀調查能夠幫助政府部門制定科學決策,指導企業發現不足,有針對性地實施改進,同時還能促進社會關注質量,提升全民質量意識。
▲質量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反映,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關鍵。對標國際標桿,引入先進質量管理方法,無疑是我國企業提升質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資料圖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