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大海
溝通南北經濟的“大動脈”———中國大運河,自古就是一條黃金水道,在中國近現代工業史上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在大運河沿線,工業遺產星羅棋布,歷經百年風雨,煥發文化魅力。
4月18日,2023工業旅游暨大運河工業遺產峰會在江蘇常州舉行。中共江蘇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張愛軍,中共常州市委書記陳金虎,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二級巡視員周曉嵐,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二級巡視員白四座,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二級巡視員李義,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二級巡視員譚曉平,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李川共同啟動本次峰會。
工業遺產“煥發”文化價值
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二級巡視員周曉嵐表示,要把工業文化遺產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加強先進制造硬實力的同時,更好地發揮工業文化軟實力的作用。要大力發展工業文化,傳承工業精神,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大運河工業遺產以“創造創未來”,守正創新,以文為媒,壯美運河千年神韻。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孫星介紹,大運河沿線的國家工業遺產共有32個,要進一步挖掘、梳理大運河沿線的工業遺存遺跡,做好價值評估,保護利用大運河沿線工業遺產資源,將國家工業遺產融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變“老念想”為“新地標”
常州市市長盛蕾表示,大運河傳承了歷史文脈,典藏了城市記憶,已成為常州市民的精神家園。近年來,常州依托豐富的運河工商文化遺存和新能源等現代先進制造業資源,促進工業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創意經濟相融合,變“老念想”為“新地標”,工業旅游正呈現蓬勃發展之勢。
常州還將打造全新的工業旅游示范城,“百年工商名城”將成為常州文旅發展的一張嶄新名片。當天,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省大運河投資公司董事長王國豐和晉陵集團、天寧區、鐘樓區、經開區代表簽訂老城廂片區、大運河廊道建設合作備忘錄。青島、柳州、洛陽、濱州、呼和浩特等五個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代表與常州簽署城市工業旅游交流合作戰略協議。常州市重點旅行社代表與全國旅行社代表簽署工業旅游線路推介、客源輸送戰略合作協議。
《大運河工業遺產保護常州倡議》正式發布,常州市副市長蔣鵬舉表示,運河沿線城市共同約定將進一步加強大運河工業遺產的整體保護、活化傳承,協商共謀、協同發展,深挖內涵、講好故事。中共常州市委宣傳部等單位推出了《鎦金歲月———常州大運河百年工業》文化讀本,講述運河沿岸百年企業背后的歷史文化故事。
在峰會期間還舉辦了大運河工業遺產攝影展,《中國大運河工業遺產畫冊》首次亮相。常州戚機廠、無錫茂新面粉廠、徐州權臺煤礦、洛陽礦山機器廠、德州機床廠……展覽和畫冊用光影將大運河沿線工業遺產點“串珠成鏈”。
與會人員還參觀了常州大運河畔的國家工業遺產恒源暢廠、大明紗廠、戚墅堰機廠,以及在常州美術館展出的由畫家高鳴耗時7年創作的270米長卷《京杭大運河攬勝圖》。
從遺產保護到文化傳承
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運河城市代表、工業遺產點代表相聚一堂,交流運河城市發展經驗,共同推動運河工業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利用。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院長夏錦文,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學現代旅游研究院院長、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張輝,南京博物院名譽院長龔良作主旨演講。專家學者、運河工業遺產點代表圍繞“大運河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展開高端對話,共同把脈探討運河工業遺產的未來。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院長夏錦文介紹,江蘇的工業遺產主要分布在長江和大運河沿岸,輕工業遺產較多,遺產保留相對完好。工業遺產是江蘇大運河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資源,傳承利用好工業遺產文化是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歷史責任。
現階段而言,大運河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也是多元的。夏錦文特別提到了推進工業文化發展政策為大運河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他看來,這些機遇包括:弘揚大運河工業遺產的文化價值,促進大運河工業遺產的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大運河工業遺產旅游創新發展,開展大運河工業遺產的文化教育實踐,提高大運河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水平,完善大運河博物館體系,加強大運河工業遺產的文化傳播與交流,健全大運河工業遺產文化發展體系。
談到工業文化傳承視域下大運河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發展方向,夏錦文從四個方面“支招”:
其一,大運河工業遺產作為工業文化精神弘揚與工業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大運河工業遺產中的企業家精神、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誠信精神解讀,大運河工業遺產情境下的工業文化講堂都包含在其中;
其二,大運河工業遺產作為文化地標重塑區域生機和活力。大運河工業遺產作為大運河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在沿線很多地方已經成為現代區域文化復興的地標,比如百年首鋼邁向“城市復興地標”。建筑藝術創作在賦予大運河工業遺產新的使用功能的同時保留其遺產文化特征,在適度改造中實現文化價值增值,比如常州運河五號社區街景;
其三,大運河工業遺產作為后工業景觀公園推動工業旅游創新。夏錦文舉了中石化小河油庫的例子,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浙江省建立的第一座油庫,位于京杭大運河、余杭塘河、西塘河“三河匯流處”,也是運河歷史變遷的重要見證。如今成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標志性項目之一,打造成集城市記憶、知識傳播、創意文化、休閑體驗、消費應用場景等于一體的文旅新地標;
其四,大運河工業遺產的數字化轉型,打造工業遺產數字化博物館。以常州為例,有著豐厚的歷史資源,也有著成功的現實案例。“工商先驅盛宣懷、紡織巨子劉國鈞等近現代工商業名人的創業發展歷程在中國工業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從新中國成立之前,以戚機廠、大明廠、戚電廠為代表的民族工業,到新中國成立之后產生的常柴牌柴油機、東風牌手扶拖拉機、荷花牌燈芯絨、紅梅牌照相機等,常州是全國聞名的‘工業明星城’,國家工業遺產數量居全省第一。”(來源:中國工業報)
編輯:李芊諾
責編:張永杰
審核:陳雪輝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