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
產業優化升級是1996年中國第九個五年計劃明確提出的產業轉型要求,原因在于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逐步融入世界經濟發展軌道,開始逐步接觸世界先進發展理念,對產業發展規律開始增加認知,因而從政府宏觀調控層面開始重視產業優化升級,以節約資源、提升效率,促進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產業優化升級需要遵循產業發展規律,科學發展觀明確了遵循規律的發展才是科學發展,因而產業優化升級需要遵循自然規律、社會規律。中國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性在于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規模巨大、人均資源稀缺的國家,三次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產業素質的高級化是中國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產業基礎,因而研究中國產業優化升級路徑具有時代性、應用性。
這本專著是黃劍博士在從事市場營銷、國際商務17年實踐基礎之上,通過15年的經濟學教學及研究體會,將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學理論結合實際工作,以中國產業嵌入全球價值鏈視角出發,系統回顧了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產業發展歷程,闡述了當前中國產業發展現狀,梳理了中國三次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障礙,認為我國產業仍面臨一次產業現代化程度不高、二次產業需要增加科技含量、三次產業占比不足和附加值低等發展矛盾,體現在三次產業結構比例、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產業軟化率、全要素生產率以及高新技術產業比例等關鍵指標落差較大,并運用實證方法分析了中國產業優化升級的核心要素。同時,黃劍博士于2017年之后分別奔赴美國東部十三州考察經濟、赴南非約翰內斯堡參加歐盟經濟合作論壇、赴莫斯科參加國際經濟論壇、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從事訪問學者研究,不斷積累素材,于2022年底由經濟日報出版社付梓。
該專著從全球價值鏈微觀視角出發,將微觀層面的企業經營與中觀層面的產業升級,以及宏觀層面的政府調控相結合,構建微觀、中觀、宏觀三維立體產業優化升級的分析框架,探討中國產業優化升級的理論基礎、現實依據、內涵實質、指導思想、測度及方向,從而最終確定中國產業優化升級的路徑選擇。
著作運用比較研究法,對世界先進產業國家如德國、日本、韓國的產業優化升級之路進行了詳細論述,比較了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產業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階段、國情等的異同,總結了世界先進產業國家的借鑒經驗。
著作提出“產業升級是動態演化過程而非靜態凝固結果、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手段而非刻意轉型調整的目標,其衡量的標準在于能否適應內部要素條件變化及應對外部環境沖擊。結合中國的國情及產業發展歷程,中國產業優化升級的核心在于發展先進制造業以帶動服務業及農業的發展”。這一論點對于中國的產業優化升級路徑選擇及推進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通觀全書,該專著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角,以微觀角度作為切入點,以中國產業優化升級路徑作為研究對象,以經濟全球化作為研究背景,重點聚焦以下問題:
(1)微觀企業、中觀產業、宏觀調控三維層面的理論基礎及依據為何?通過對理論基礎及相關依據的概括,如何為產業優化升級的路徑選擇提供理論指導?
(2)核心目標在于資源既定條件下,如何實現利潤最大化。產業素質的高級化同樣意味著如何用最小的投入實現最大的產出,意即如何靜態或動態地實現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外延擴大從而提高福利水平。
微觀企業及中觀產業的優化升級是宏觀經濟的基礎,如何定義在三個層面的優化升級的實質內涵?
(3)依據相關理論及產業優化升級實質內涵、指導思想、測度,如何利用現有資源并借鑒他國經驗實現產業優化升級的方向及策略選擇?
通過以上重點問題的聚焦分析,專著提出中國產業優化升級的內涵:在微觀層面,企業需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以提高附加值,在中觀層面,需要加強產業集聚以形成規模效應,并通過資源優化配置提升產業素質,進而擴大產出;在宏觀層面,需要化解產能過剩,淘汰落后產能并發展新興產業。
特別是隨著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及中國經濟的復蘇進程,產業革命將進一步深入,圍繞全球價值鏈高附加值兩端的技術競爭將日益激烈,由此導致中國產業優化升級的動態演變壓力也與日俱增。對產業優化升級的研究也將隨著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技術創新的突破、政府調控的革新而不斷推進,本部專著對其他學者的后續研究也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礎。(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太平洋經濟研究所所長。)(來源:中國工業報)
編輯:李芊諾
責編:張永杰
審核:陳雪輝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