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金鋼
基因工程、核聚變、量子科學、人工智能和石墨烯,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2022年,A股上市企業在這五大領域的價值創造成績如何,未來到底來沒來?
基因工程:主業盈利兩極分化
基因工程涉及食品、生物、環保、醫療等眾多前沿領域。目前,全世界能在該領域形成全產業鏈競爭優勢的國家只有美國和中國。
截至2023年4月底,在A股上市企業中,基因概念板塊共有88家上市公司。這88家企業平均營收近12.36億元,凈利潤平均1.36億元,扣非凈利潤平均1.21億元,88家企業扣非凈利潤與營業收入的比值為9.83%。
數據顯示,在上述88家上市企業中,營業收入居于前10名的企業分別是重藥控股(196.2億元)、復星醫藥(108.71億元)、藥明康德(89.64億元)、以嶺藥業(39.35億元)、哈藥股份(39.32億元)、麗珠集團(34.13億元)、迪安診斷(32.32億元)、湯臣倍健(31.08億元)、長春高新(27.78億元)、華北制藥(26.6億元)。
營業收入不足1億元的企業有安必平(0.91億元)、廣生堂(0.88億元)、南模生物(0.87億元)、遠方信息(0.84億元)、未名醫藥(0.76億元)、海利生物(0.71億元)、成都先導(0.7億元)、四環生物(0.57億元)、三元基因(0.34億元)、朗源股份(0.34億元)、*ST紫鑫(0.13億元)、諾思蘭德(0.12億元)。
扣非凈利潤規模排名前10的企業有藥明康德(18.69億元)、以嶺藥業(11.78億元)、湯臣倍健(9.95億元)、復星醫藥(9.19億元)、長春高新(8.54億元)、麗珠集團(5.7億元)、樂普醫療(5.62億元)、達仁堂(3.95億元)、華蘭生物(2.76億元)、天壇生物(2.53億元)。
從主營業務凈利潤率角度分析,有1家企業扣非凈利潤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超過119%,有7家企業的上述比值在30%至38%間,有7家企業在20%至30%間,有19家企業在10%至20%間。
總體來看,我國基因產業內有近4成上市企業主業凈利潤在10%以上,同時板塊內還有近23%的企業主業凈利潤虧損。這證明,我國基因產業利潤已初步具備市場內生機制且相關概念企業主業盈利兩極化現象比較突出。
核聚變:凈利潤率差強人意
可控核聚變不需要鈾礦,而是從海水中提取燃料,一直被認為是人類文明的終極能源。我國核聚變技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但離大規模商用還有較遠距離。
在A股市場,主業從事可控核聚變技術研發生產的企業有23家。截至2023年4月底,匯總上述23家上市公司發布的最新財報數據分析,其平均營收約48.37億元,凈利潤平均約0.48億元,扣非凈利潤平均約0.36億元,扣非凈利潤與營業收入的比值約0.75%。
在上述23家企業中,營業收入規模超過10億元的企業有中國核建(289.29億元)、太鋼不銹(259.06億元)、白銀有色(210.07億元)、寶勝股份(104億元)、廈門鎢業(85.62億元)、天沃科技(28.57億元)、國機重裝(25.73億元)、安泰科技(21.08億元)、久立特材(16.79億元)、沃爾核材(11.42億元)、紐威股份(10.92億元)。
在上述23家企業中,營業收入不足2億元的企業有國光電氣(1.66億元)、弘訊科技(1.6億元)、高瀾股份(1.51億元)、炬光科技(1.17億元)。
從主營業務凈利潤率角度分析,有4家企業扣非凈利潤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超過10%,有5家企業主業凈利潤率為負數。也就是說,板塊內有較高主業盈利能力的企業不足兩成,但主業虧損的企業卻超過兩成。
除此之外,板塊內還有數量占比超過26%的企業,其主業凈利潤率在5%至10%間;有數量占比將近22%的企業,其主業凈利潤率在1%至5%間;有數量占比超過13%的企業,其主業凈利潤率在0至1%間。很顯然,可控核聚變產業內的主業凈利潤率確實差強人意。
再者,核聚變概念企業經營成本高漲現象也不容小覷。
數據顯示,上述23家企業,營業成本普遍高企。比如,按照營業成本占營業收入之比分析,成本最高的是太鋼不銹(超101%),其余是寶勝股份(近95%)、白銀有色(近95%)、中國核建(超91%)、國機重裝(近90%)、東方鉭業(近87%)、永鼎股份(超84%)、廈門鎢業(超82%)、安泰科技(超82%)、航天晨光(超80%)。
量子科技:技術市場尚在培育
我國對于量子通信的布局與研究起步較早,投入較大,目前相關項目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在A股,從事量子科技主業的企業有47家。這47家上市企業平均營收約17.59億元,凈利潤規模平均為0.75億元,扣非凈利潤規模平均為0.51億元,47家企業扣非凈利潤與營業收入的比值為2.9%。
在上述47家上市企業中,營業收入規模超過10億元的企業有16家,營業收入不足1億元的企業只有7家。
在上述47家上市企業中,扣非凈利潤規模超過1億元的企業有9家,分別是中航光電(9.79億元)、中天科技(5.35億元)、國電南瑞(4.64億元)、亨通光電(3.61億元)、華工科技(2.76億元)、浙江東方(2.07億元)、航天電子(1.73億元)、科華數據(1.31億元)、銀輪股份(1.1億元)。
這9家企業的營業成本與營業收入之比平均為78%。
在上述47家上市企業中,另有18家企業主業凈利潤大于0小于1億元,有20家企業主業凈利潤為負數,主業虧損面高達43%左右。
數據證明,盡管量子科技產業在我國處于行業發展上升期,但目前市場規模有限,絕大多數企業還處在技術市場的培育階段。
人工智能:過度競爭 冰炭同爐
目前,國內從事人工智能產品的研發制造的企業眾多,其中在A股上市的相關概念企業就有399家。
截至2023年4月底,上述399家上市企業平均營收約13.44億元,凈利潤平均為0.51億元,扣非凈利潤平均約0.26億元。399家上市企業扣非凈利潤與營業收入的比值約為1.9%,營業成本與營業收入的比值平均近79%。
在上述399家上市企業中,營業收入超1000億元的企業有1家。其余,營業收入在100億元至380億元間的企業有9家;在50億元至98億元間的有6家;在21億元至44億元間的有17家;在10億元至20億元的有48家;在5億元至10億元間的有53家;在1億元至5億元間的有180家;此外,另有84家營收小于1億元。
在上述399家上市企業中,扣非凈利潤超過30億元的企業只有1家,接近25億元的有1家,在15億元至19億元間的有1家,其余企業全部小于5億元。而在主業凈利潤小于5億元的企業中,有171家扣非凈利潤為負數。
從主營業務凈利潤率角度分析,有1家企業的扣非凈利潤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超過175%,有2家企業上述比值在64%至76%間,有10家企業在20%至46%間,有48家企業在10%至20%間。同時,有近43%的企業主業凈利潤虧損。
綜合以上信息,從營收規模、主業凈利潤水平、市場盈利面、市場虧損面等角度分析,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確已具備盈利潛質。但產業內市場主體數量過于龐大,市場主體產業領域過于多元,市場競爭異常激烈,行業企業正處于冰炭同爐的生態中。
石墨烯:微利經營 凈虧者眾
石墨烯被認為是革命性材料。我國擁有全球近70%的石墨烯專利,同時還是世界上石墨儲備最大的國家。但數據分析發現,我國的石墨烯產業市場仍處于初級階段。
A股擁有石墨烯概念企業91家。這91家上市企業平均營收約28.13億元,凈利潤平均約1.14億元,扣非凈利潤平均為0.9億元,91家企業扣非凈利潤與營業收入的比值平均約為3.2%。
在上述91家上市企業中,營業收入規模在104億元至309億元間的有7家,在41億元至92億元間的有11家,在20億元至39億元間的有7家,在10億元至20億元間的有17家,在5億元至10億元間的有23家,在1億元至5億元間的有21家,大于0元小于1億元的有5家。
以下是營收規模排名前10的企業:四川路橋、廣汽集團、廈門信達、正泰電器、天能股份、中泰化學、欣旺達、中國動力、中天科技、中國寶安。
從上述企業的主業領域分析,當前石墨烯概念板塊,確實包含有多行業領域內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這些企業超前規劃,跨界經營,進行概念競爭,瞄準的就是資本投資和技術創新的潛在紅利。那么,擁抱石墨烯后,這些跨界經營者的主業盈利能力到底怎么樣?
以下是對A股石墨烯板塊扣非凈利潤規模數據的分析:僅有3家企業大于10億元,另有3家企業大于5億元小于10億元;其余有13家企業大于1億元小于5億元,有43家企業大于0小于1億元;還有27家企業為負數,行業內主業凈利潤指標下的市場虧損面近30%。
以下是從主營業務凈利潤率角度進行的分析:板塊內的91家企業,其扣非凈利潤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平均只有3.2%;只有9家的比值高于10%,企業數量占比不足10%。
這說明什么?石墨烯尚未能讓跨界經營者實現“共同富裕”。相反,目前石墨烯行業內微利經營或主業凈虧者占多數。
當然,目前石墨烯概念板塊內確實有少數頭部企業主業凈利潤率較為突出,預計其主業凈利潤主要來源如下:其一,長期主業領域內既有產品的慣性收入;其二,石墨烯產品在相關概念助推下的部分高溢價收入。(來源:中國工業報)
編輯:李芊諾
責編:張永杰
審核:陳雪輝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