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品牌新力量,品質新生活”為主題的中國品牌日,前不久在上海落下帷幕。盛風文化公司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和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經典品牌受邀參展。盛風文化以“盛世花開,清風自來”為品牌理念,定位于制扇技藝傳承和創新,一方面傳承傳揚蘇扇制扇技藝及蘇扇非遺文化,另一方面創新發展蘇扇樣式,讓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從而實現非遺產業化,生產性保護。目前,盛風蘇扇已獲得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基地、江蘇省工業旅游區、江蘇省科普教育基地榮譽稱號,正成為江蘇一張閃亮名片,助力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制扇技藝蘇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盛春介紹了公司的發展歷程,早期盛風以設計生產蘇扇為主,并研發了竹木框系列絹宮扇,鑲嵌系列蘇扇等代表性產品,但隨著企業發展,盛春發現大眾對于蘇扇背后所蘊含的文化了解較少。自2016年起,盛風文化由單一制造性企業開始向文化傳播、科普教育、研學旅行發展,并深入研究文化與旅游的融合。2021年,盛風文化跨界電商平臺,探索“非遺+數字化”,通過短視頻等形式推廣品牌理念,傳播蘇扇非遺文化,并開啟非遺電商直播尋求新的市場渠道。截至目前,抖音粉絲總量達10萬+,并已初步形成品牌搜索詞條。在探索“非遺+電商”的過程中,盛風也遇到了不少困難,在文化橫向推廣過程中,由于信息的碎片化和視頻的短平快特性,文化輸出會存在不全等問題,故而將內容系列化,故事化,從而更好的傳遞蘇扇故事、中國聲音。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盛春表示,盛風蘇扇擁有20余年的制扇經驗,并擁有以中國制扇工藝大師盛春為核心的制扇團隊,團隊人數達50余人,并配備電商,品牌管理,知產管理,市場管理等人才,完成從設計到生產再到銷售推廣方面做出努力;在標準制定方面,盛風文化于2021年在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的批準指導下,在蘇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指導下,主導首個蘇工蘇作地方標準發布,從絹宮扇的制扇技藝,傳承改良,宣傳推廣等角度出發對絹宮扇制扇技藝進行了標準規范,一方面有利于行業內部對絹宮扇制作技藝進行規范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護消費者權益,從而進一步保護蘇扇品牌。標準發布后,盛風文化依標實行絹宮扇制作,制扇團隊培訓,良品率較往年環比增加3.7%。
在蘇扇研發方面,盛風文化培養了專業設計團隊,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靈感來源,從中汲取文化精髓,開發出符合時代審美,國民需求的蘇扇作品,并在事前事中事后進行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保護和提升品牌權益。在后繼人才培養方面,蘇扇由制扇匠人手制而成,故而產量產能的擴大離不開后繼人才的培養,盛風文化一方面通過社招形式培養了一批職業型非遺傳人,另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的形式,培養了一批理論型非遺傳人,在擴大產能的同時有效解決非遺技藝青黃不接,理論實踐不匹配等問題。
自古頗多文人墨客喜愛題字繪畫于扇之上,賦予扇子以文氣。蘇扇的制作工序十分繁復,光是扇面的制作就有開料、刮光、裱糊、上礬等多道工序,可謂是考究。方寸之間,精雕細琢,把吳地的秀美山水與花鳥人物囊括其中,構成吳文化中華美絢爛的詩篇。品牌是質量、技術、信譽和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蘇扇如何抓住機遇,提升品牌的競爭力、美譽度和影響力?盛風蘇扇的創始人盛春老師表示:“一方面,嚴抓蘇扇質量,另一方面系統培訓制扇匠人,從而保障產品競爭力。同時,設計生產出符合大眾需求的蘇扇產品,并積極進行線上線下推廣,傳播非遺文化。”
十年樹企業,百年樹品牌。一個響亮的品牌,既要有技術、有品質,也要有格局、能擔當。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一代又一代非遺人的投入與努力,非遺文化的需要見人見物見生活,從而達到生產性保護,故而盛風在實現價值與社會責任統一的過程,便是傳承發展蘇扇非遺文化的過程,一方面要拓展和發展蘇扇市場,一方面要傳承保護蘇扇制扇技藝,傳遞傳播蘇扇非遺文化,從而達到生產性保護和產業化發展的目的。通過厚積而薄發——過硬的產品實力,領先的產品技術,深厚的產品文化,貼合大眾的產品設計。(譚亦可)
編輯:李芊諾
責編:汪黃任
審核:張永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