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2023數字化采購發展報告》(下文稱《報告》)在第四屆國有企業數智化采購與智慧供應鏈高峰論壇上重磅發布。報告由億邦智庫聯合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共采購分會共同發布。
今年,《報告》以“擁抱數字供應鏈”為年度主題,通過深入調研100余家企業,與多方專家和企業深度探討,展現了我國企業“以采購數字化為切入點,帶動供應鏈數字化建設”的整體態勢,并解析了“可預測的數智供應鏈”“全環節綠色低碳供應鏈”“多方共建共享的生態化供應鏈”的數字供應鏈新趨勢;此外還梳理了多家知名供應商和技術服務商典型案例,闡述數字供應鏈最新解決方案。
《報告》指出,央國企在我國企業采購數字化進程中的火車頭效應越發明顯。據億邦智庫調研,2022年央企上網采購率為89%,比2021年提升9個百分點。抽樣調查顯示,超四成央國企表示數字化采購滲透率已經超過50%。央企、國企引領供應鏈各環節企業參與數字化創新變革的發展態勢初步形成。
而在落實數字化采購過程中,央國企采購愈發重視合規性。據億邦智庫調研,超四成央國企采用自研系統或使用現有ERP系統來進行合規管理,超三成央國企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應用于合規管理當中。通過數字化技術,央國企能夠使所有合規流程線上化、可追溯,使合規管理更加透明化;通過智能化技術,則可以動態實時監測并智能預警風險點,使合規管理更加智能化。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助理胡大劍也表示:信息化的手段的本質就是提高采購過程的透明度建設。
《報告》還對目前行業中優秀的合規管理實踐進行了盤點,并以京東工業為例展現了數字技術在合規管理中的重要價值。
回顧傳統的采購管理模式,合規問題出現的根源往往在于人為決策,即人為選擇使用哪家供應商,這就為灰色地帶提供了土壤。京東工業通過供應鏈全鏈路數字化首次實現了“品商區隔”和“智能決策”,從而從根源上解決了這一點。具體來看,京東工業首先獨創了墨卡托標準商品庫,對工業品的海量參數進行了標準化及統一化,解決了過往行業中商品參數不統一、商品類別不全的問題,統一了工業供應鏈上“語言體系”。通過將墨卡托應用到數字化采購商城中,京東工業成功實現了商品與供應商的解耦,即在京東工業的數字化采購平臺上,采購人只能看到一個個依托墨卡托標準商品庫建立的標準專業品類及對應規格參數——MKU,至于MKU背后由哪些供應商參與供貨,對于采購人而言則完全不可見。
因此,沿襲這一邏輯,采購人下單后具體由哪家供應商承接也并非固定,而是一個由系統決策的動態匹配過程。京東工業的智能決策系統“K2”會結合訂單信息,利用先進的數據分析及算法,評估成本、庫存地點及供貨量、配送時間、服務質量及結算周期等變量,對MKU背后大量的品牌商、渠道商、服務商進行對比篩選,找到能提供最優價值的承接方。這樣能夠有效地將采購人與供應商“隔離”,避免了采購過程的人為干預,顯著降低了合規風險。而在徹底阻斷了供應商跑客戶、賄賂客戶的渠道后,也能夠督促供應商更加著眼于自身業務和能力的提升,包括運營成本、服務質量、技術能力等方面,從而促進供應商生態的正向發展。
《報告》總結,近期國務院國資委加快開展國有企業對標世界一流企業行動,而合規發展是央國企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基礎,運用數字化技術是促進央國企采購合規最重要的舉措。通過實現供應鏈智能化、端到端的全程可視,企業才可以實時識別、評估和監控供應鏈風險,并對風險及時預警和干預。(郭秀梅)
編輯:李芊諾
責編:張永杰
審核:王棕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