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脈動的浩瀚海洋中,廣大中小民營企業承載著創新與活力發展的厚望。然而,部分民營企業卻亟待金融活水的滋養。
“一段時間以來,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發生了一些變化,不少民營企業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民營經濟發展信心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李春臨7月表示,迫切需要完善一批基礎制度、出臺一批管用舉措、推廣一批經驗做法,更好提振信心,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此境遇下,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秉持著服務“國之大者”的長期主義,積極推出助力盤活民營經濟的各項舉措,堅定圍繞服務實體經濟升級金融服務,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提高金融服務能力
隨著《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正式出臺,以及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近期若干舉措的通知》,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一環。
從近日調研獲得的反饋來看,全方位、多元化,正是當前銀行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在實體經濟中承擔“毛細血管”角色的中小企業的風格標簽。
國家發改委近期披露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2年間,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占比從79.4%增長到93.3%;在外貿方面,自2019年起民營企業成為第一大外貿主體,2022年占比達50.9%。
為了更加精準地支持民營企業發展,銀行業積極加強與各級政府、行業協會、商會等機構的合作,深入了解民營企業實際需求和困難,因地制宜地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務。
從交通銀行了解到,該行發揮交銀集團全牌照優勢,探索從單純提供“融資”服務轉向提供“融資+融智”服務,創新民營企業線上化貸款產品及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為民營企業提供包括“股+債+貸+托+租”的綜合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支持。
此外,銀行加強對民營企業金融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幫助其更好地理解和利用金融工具支持企業發展。光大銀行持續建立并完善“敢貸、愿貸、能貸”長效機制,下一步會把推動金融支持民營經濟發展能力建設貫徹至全行經營發展之中,通過組織開展“進萬企 助民企”等活動,持續提升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精準信貸投放支持
“銀行就是金融中介,進一步提升服務民營企業意愿和能力,有效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表示,接下來,銀行會繼續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對實體經濟薄弱環節的支持,包括對制造業、重大項目、綠色發展、科創企業等領域的精準金融服務。
通過梳理多家銀行于近期召開的年中工作會議內容發現,圍繞加大信貸投放,普惠金融、專精特新、鄉村振興、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成為主流金融機構發力的方向。由銀行創新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正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提供更多的融資選擇。
一方面,銀行通過精準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支持優質民營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積極引入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引入外部增信機構擔保等方式,降低民營企業債券發行難度和利率,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民營企業。
周茂華指出,當前民營中小企業,除了面臨融資和現金流方面壓力,也面臨市場需求、原材料投入成本、產業鏈供應鏈等問題,“國內需要加強政策配合,加大民營企業等實體經濟薄弱環節支持,穩定發展信心,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促進就業和內循環”。
銀行端也在整合資源,凝聚推動實體經濟良性發展的新合力。例如,重慶銀行強化資金保障,將信貸資源配置進一步向國家重點支持的行業和企業傾斜,優先保障重點產業集群、重點產業鏈、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現有支柱產業的金融需求,持續擴大對“專精特新”企業、“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企業等區域重點民營企業的信貸供給。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前尋求差異化競爭的市場中,精準適配逐漸成為銀行提高金融服務能力的要求。例如,工商銀行在總結會議中強調,突出制造業金融傳統優勢,以服務制造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為帶動,全面提高對現代化工業、農業、服務業、基礎設施的服務能力。
中信銀行則是與時俱進調整政策措施,全面加大對先進制造業、綠色、科創、跨境、園區、普惠、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的民營經濟支持力度。
優化技術創新環境
在金融領域,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深刻改變著銀行業的技術創新環境。這也為民營企業帶來新的機遇。銀行業通過數字化技術,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務,有力推動了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發展。
傳統銀行信貸業務由于其審查嚴格、手續復雜、對抵押物的依賴,讓許多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望而卻步。不過,數字化金融服務的出現,使得這個問題有了解決之道。
例如,交通銀行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手段,構建智慧營銷、行業洞察等系統工具,解決前臺服務“企業在哪里”“企業需要什么”和“企業如何服務”三大問題。
事實上,在數字化浪潮推動下,銀企合作正在逐步實現數據共享、產品創新和服務的個性化,更加行之有效地助力營造良好的民營經濟發展氛圍。
多家銀行在年中工作總結會議中表露了加強科技創新的意愿,同時致力于打造開放、共享的金融生態圈。銀行業內積極運用數字化系統工具提升服務質效。同時,通過與各類金融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共同為民營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有資深銀行從業人士表示,通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手段,銀行能夠更詳盡地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表現和信用等級,為企業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務,也提高銀行對民營企業的信用評估和風險控制能力。企業也能通過數字化平臺,更便捷地獲取銀行的支持和服務。(來源:證券時報)
編輯:汪黃任
責編:李芊諾
審核:張永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