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上午,江蘇省召開“努力推動江蘇在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活動第六場——“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專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蘇州市政府副秘書長金曉虎介紹了蘇州市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情況。
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5周年。蘇州市持續優化空間布局推動區域高水平、高質量協調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
近年來,蘇州市牢固樹立“一體化”意識,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要求。以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促進更高水平區域協調發展重點開展了四方面工作。持續推動,與上海對接融合、協同發展,持續放大“滬蘇同城”效應。
——重點領域合作協同加力。加快建設上海—蘇州科技集群。學習借鑒臨港片區制度創新經驗做法,用好中新、中日、中德、中荷、海峽兩岸等平臺。推進滬蘇港口合作,推動蘇州港融入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
主動對接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深化跨區域數字人民幣試點應用,聯動上海辦好“五五購物節”。
——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建設亮點紛呈。聚焦“大交通、大會展、大商務、大科創”核心功能,組織實施《蘇州行動計劃》,打造蘇州北站與上海虹橋復合樞紐,共同參與國家智慧交通先導試驗區建設,拓展智慧交通應用場景,“虹橋品匯蘇州港”等進博品牌影響力日益增強。布局虹橋—相城滬蘇合作商務會展區,建設上海虹橋蘇州(相城)數字經濟創新產業園。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建設穩步推進。
突出制度創新和項目建設“雙輪驅動”,探索推出112項制度創新成果,國內首部跨行政區國土空間規劃獲國務院批復,國內首個跨省域高新區在示范區揭牌成立,省際邊界聯合河(湖)長制治水經驗入選《新時代治國理政案例精選(2021)》。
城市間交流合作更密切,各領域合作成效加快凸顯。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加快建設。深度參與沿滬寧產業創新帶、G60科創走廊等建設,蘇州實驗室、“一區兩中心”等高能級科創平臺加快建設。參與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編制實施,蘇州被納入共建世界級城市群和世界級高端制造集群體系。
大力推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協同長三角8個城市13個車聯網示范區率先啟動應用測試互聯互通。中新蘇滁產業園、中新嘉善產業園、蘇阜產業園區有序建設。
民生服務共享更加便捷。滬寧沿江高鐵全線鋪軌貫通,通蘇嘉甬、滬蘇湖等鐵路項目加快實施,軌道交通11號線與上海地鐵11號線實現無縫對接;康力大道等跨區域道路建成通車。
南京大學蘇州校區正式啟用,上海世外等合作辦學項目落地,深化與上海中山、華山、瑞金等醫院合作。
生態環境聯保共治持續加強。太浦河“滬湖藍帶”計劃穩步實施,水質達到Ⅱ類。吳淞江(江蘇段)整治一期工程開工建設,元蕩生態修復和岸線貫通工程有序推進。環太湖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扎實推進。
蘇州持續優化空間布局,全力做好區域互補、南北聯動、跨江融合大文章。
——蘇錫常都市圈加速融合。落實好蘇錫常都市圈發展行動方案和蘇錫合作協議,蘇錫太湖通道、望虞河整治等六大先導工程加快推進。統籌推進漕湖—鵝真蕩“雙湖生態客廳”和漕湖北岸綜合開發,積極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
——南北合作共建成效顯著。先后與宿遷、連云港、淮安、鹽城、泰州共建工業園,蘇宿工業園區在全省南北共建園區考核中榮膺“十二連冠”,獲評國字號榮譽6項、省字號榮譽40余項。
——跨江融合發展邁出堅實步伐。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開通運營,張靖皋長江大橋主體工程開工建設,海太過江通道前期工作有序推進,蘇錫通產業園建設加快推進。蘇州以“空間縫合”為抓手,實現產業空間重構、創新資源重組、城市品質重塑。積極推進太湖新城建設、蘇相合作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東區)、中新昆承湖園區、昆太協同發展,科技產業園等市域合作園區加快建設。
2022年末,蘇州常住人口城鎮化率82.1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7.95萬元、4.38萬元,分別增長3.4%、5.5%,是全國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區之一。
接下來,蘇州將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著力突出五個方面:
——著力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以蘇州實驗室、“一區兩中心”等重大科創平臺為引領,深度參與沿滬寧產業創新帶、G60科創走廊,推進“環太湖科創圈”“吳淞江科創帶”建設走深走實。積極參與長三角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圍繞25個細分產業領域加快布局基礎研究創新體系。
——著力加快重大示范性項目建設。以項目化帶動長三角一體化,高效推進軌道上的長三角建設,推動蘇州高鐵北站與上海虹橋站合力建設“大虹橋”復合型國際綜合交通樞紐,推動蘇州港融入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繼續加大重點領域、重大產業項目招引力度,打造更多具有區域輻射功能的總部項目。
——著力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強太湖、淀山湖等跨界河湖治理,推動生態空間共同保護、環境協同監管。持續推進新一輪環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強環太湖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范區建設。參與探索建立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排污權交易制度,推進跨省生態補償機制建設。
——著力打造幸福宜居家園。強化市域統籌,促進城鄉深度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化農村宅基地改革“兩項試點”。深化完善南北掛鉤合作機制,大力度推進“1+5”共建園區聯動發展,打造蘇南蘇北共同富裕的現實樣板。
——著力探索一體化體制機制。強化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制度創新探索,加強都市圈協同聯動,探索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等毗鄰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新模式。繼續深化蘇州-阜陽結對合作。(錢莉莉 鉉馬)
編輯:李芊諾
責編:張永杰
審核:王棕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