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晚間,徐工機械(000425.SZ)公布2023年半年度報告。報告顯示,徐工機械營業收入、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等關鍵指標,位列工程機械行業主要上市公司第一。
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新思想、新理念、新機制下的“新徐工”扎實推進“智改數轉”董事長一號工程,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國際化的產業轉型升級,向改革要效益,穩步經營彰顯企業韌性,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多數據逆勢上揚,交出優異答卷。
盈利能力逐季改善
上半年,徐工機械搶抓市場毫不松懈,在收入方面,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12.8億元。其中,國際化收入209億元,同比增長33.5%;實現新能源產品收入52.7億元,同比增長174.9%;主要產品規模占有率同比提升1.93個百分點,銑刨機、瀝青站進位國內行業第一,至此已有15個主機產品占有率國內行業第一。
利潤方面,上半年,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35.9億元,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長31%;實現采購凈降本13.9億元,凈降本率4.53%;毛利率22.86%,同比提升2.44個百分點;銷售凈利率7.00%,同比提升0.19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為7.54%,同比增長1.77個百分點。
上半年,無論是營業收入、還是歸母凈利潤,徐工機械都位居工程機械主要上市公司第一。
此外,反映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凈資產收益率,徐工機械同樣位列國內行業第一。上半年,徐工機械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達6.70%,遠高于其他頭部企業。
“新徐工”業績披露后,券商分析師表示,2023年中報業績超預期,二季度業績顯著修復,盈利能力提升顯著。
產業板塊多點開花
近年來,工程機械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龍頭企業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新徐工”順應行業發展趨勢,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產業板塊多點開花。
一方面,新產業板塊收入占比提升。報告顯示,徐工高空作業機械、礦業機械、環衛機械、港口機械、農業機械、叉車等戰略新興產業收入123億元,同比增長44.5%,占營業收入比23.99%,同比提升8.18個百分點。其中,高空作業機械收入增長56.43%,礦業機械收入增長40.86%。
另一方面,新能源產品收入大幅增長。數字化、綠色化是徐工變革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上半年,公司大力布局新能源產品行業,加快產品研發,搶占重點市場,實現新能源產品收入同比增長174.9%。此外,礦業機械全力打造成套化、無人化、電動化、網聯化產品優勢,收入增長40.86%,逐漸成長為新的支柱產業。
加速國際化布局
國際化是徐工穿越行業周期、打造百年老店、建成世界一流企業的必由之路。堅持國際化主戰略不動搖,徐工已由最初貿易出口的“走出去”階段,進入到深耕本地化的“走進去”階段,并加速向“走上去”階段邁進。目前,徐工形成了產品出口、海外建廠、跨國并購和全球協同研發“四位一體”的國際化發展模式,產品遠銷19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上半年,公司海外體系運營布局實現新變化,按照“總部抓總,區域主戰,產品線主建”思想,公司構建“1+11+N”的管控架構,圍繞“金融、信息化、人才、備件物流”四大短板,高度重視海外資產安全和合規管理,補短賦能、提質增效,一體化推進國際化主戰略落地的路徑更加清晰。
通過不斷夯實全球營銷渠道網絡,全面提升服務水平,公司整體國際化收入占比提升。上半年,公司實現國際化收入209億元,同比增長33.5%,國際化收入占比升至40.75%,比上年度的29.67%提高了11.08個百分點,多數區域和多數產品均實現高速增長。在國際區域方面,徐工在西亞北非、中美洲增長超200%,歐洲增長超150%,中亞、北美增長近100%。在產品方面,高空作業平臺、銑刨機械、消防車增長超300%,全地面、隨車吊、港口吊、滑移裝載機增長超100%,履帶吊、礦挖、壓路機、攤鋪機、混凝土攪拌車增長超50%,挖掘機、越野吊增長超20%。
此外,上半年,公司分別在英國、新加坡、沙特、阿聯酋、越南成立了銷售公司,另有多家生產基地、研發機構、備件中心正在籌劃推進中。
產業集群高速發展
今年6月,徐工超級露天礦業裝備35立方米電鏟正式下線、第三臺700噸液壓挖掘機交付客戶、440礦車發車南美,“三箭齊發”,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成果集中呈現。
上半年,公司實現創新體系布局落地,以高端化為引領,構建了由研究總院牽總、總部研發機構與各產業研發機構協同的“1+6+N”研發體系架構,組織實施403項科研開發項目,推出280余個新產品。此外,公司與寶鋼股份聯合實驗室簽約揭牌,與豐田汽車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助力氫能技術研究和全產業鏈應用突破。
強一家企業,活一個產業。在徐工等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帶動下,徐州市工程機械產業成功入選首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并吹響了加快向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躍升的號角。
一個多月前,徐工正式發布“領航·攀登”行動計劃,聚焦打造“創新開放、資源互補、互惠共贏、協同發展的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一個目標,以及“科技自立自強、梯隊培育孵化、智改數轉賦能、綠色低碳轉型、擴大國際合作、服務延伸增值、人才引育集聚”七大行動,吹響登頂全球產業珠峰集結號。(王琳 吳帥凱)(來源:中國工業報)
編輯:李芊諾
責編:張永杰
審核:陳雪輝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