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立以來,中建環能在技術創新方面不斷積累與沉淀,通過豐富技術產品體系和解決方案能力構建新的護城河。近日,在由四川上市公司協會牽頭組織的“走近上市公司之中建環能”活動中,中建環能財務總監兼副總裁楊巍接受《證券日報》等媒體采訪時表示:“公司下一步將在產品研發方面更多地融入‘碳中和’理念,助力實現污水處理領域的提質增效和節能降耗?!?/div>
中建環能總部坐落于成都市武侯區武興一路附近,這里矗立著一棟看起來年代久遠的建筑。公司證券事務代表賈靜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該建筑是公司的技術研發中心大樓,黃光華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就在這棟大樓內?!?/div>
記者在現場看到,方形沙盤上展示著公司污水處理全過程的微模型,實驗室里整齊擺放著各類試管等試驗器材和設備,以及由老舊加工車間改造的羽毛球場館、室內乒乓球館等。
在中建環能發展壯大的過程中,研發與技術創新一直貫穿始終。作為土生土長的成都環保上市企業,公司經過三十余年發展,現已形成市政、流域及村鎮水環境治理,鋼鐵、煤炭等工業水處理,工業過程及固廢處理處置等業務領域,業務輻射以西南、華北、華東、華南、華中為核心的全國性市場。近年來,公司踐行“多產品”戰略積極拓展市場,化技術優勢為發展勝勢,經營業績持續提升。
去年,中建環能煤礦工業廢水項目的拓展及危廢處置收入增加,帶動公司西北地區營收迅速提升,而農污、污泥干化及磁分離設備銷售收入增加,也助推了華北地區營收快速增長。2022年年報顯示,公司2022年收入貢獻較大的5個市場區域,華東、西南、華北、華中、西北地區營收均超過1億元,其中華北、西北兩地的營收增速均超過45%,對應的營收增速分別為69.74%、45.54%。
“科技服務美好環境”既是中建環能的企業愿景,也是公司發展宗旨。近年來,公司不斷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建立起以混凝分離、過濾分離、生化處理、水力流體、熱交換、離心分離為基礎的6個技術平臺,并逐步拓展形成了以磁分離、磁沉淀、孔板格柵、磁生化、污泥干化等為主的9條產品線和近20大類創新產品,涵蓋供水、工業生產過程、污水收集、污水處理、污泥處理等領域。
楊巍告訴記者:“公司高度重視研發工作,深刻認識到研發、技術創新產品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今年,公司繼續加大研發力度,進一步豐富技術產品體系和解決方案能力,繼續筑牢公司護城河?!睌祿@示,中建環能2021年、2022年研發投入分別為5142.71萬元、5099.65萬元,連續兩年超過5000萬元。目前,公司擁有專利400多項,多項科技成果獲得國際領先或先進的成果評價。截至2022年末,公司研發人員近200人,占員工總數的13%左右。
精益制造能力 進一步提升
在積極攻克關鍵技術、經營業績穩健發展的同時,中建環能牢牢地將裝備制造能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公司高度重視裝備制造,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產品制造、質控體系和供應鏈體系,目前已在東部和西部分別建立了兩個現代化環保裝備制造基地,合計占地約500畝。近年來,公司通過擴建兩個裝備制造基地,進一步提升企業自身精益制造能力。
位于江蘇張家港的東部制造基地主要生產工業離心機等通用設備,目前三期已投入使用,具有較強的機加工制造組裝能力,未來將在離心機的大型化、智能化、專業化等方面持續發力。楊巍告訴記者:“東部制造基地三期項目的重要意義不僅僅是增加了一千五百臺套離心機的產能,更在于精益生產水平取得了較大提升,并整體提升了管理和效益。”
位于成都金堂的西部制造基地是國家級綠色工廠,主要生產環境治理專用設備,目前一期處于滿產狀態,主要生產磁分離、超磁分離水體凈化站等成套設備。目前二期產能尚有富余,未來將主要用于污泥低溫干化設備、INPS內進流非金屬孔板格柵、MagBR磁介質生物反應器等新產品的擴產。據悉,污泥低溫干化設備等產品主要為不銹鋼材質,生產工藝與中建環能傳統產品有差異,采用分區生產既有利于工藝組織,同時也可以滿足中建環能新產品的市場增量需求。
下一步,公司將在產品研發方面,更多地融入“碳中和”理念,助力實現污水處理領域的提質增效和節能降耗,助力城市綠色發展、產業綠色低碳升級。(證券日報)
編輯:李芊諾
責編:邢丹
審核:王棕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