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營造舒適智能賽事場館
杭州亞運會的水球比賽在黃龍體育中心的游泳跳水館進行。這個看似平常的游泳池,卻暗藏玄機。無錫江陰四方游泳康復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一個懸浮在空中的“拼裝泳池”。與傳統泳池相比,該泳池未使用泳池膠膜、鋼筋混凝土、泳池專用瓷磚等材料,而是采用由企業自主研發的新型復合材料,泳池尺寸還可以自由調節,既環保,安裝又方便。該泳池還實現了逆流式循環,能有效做到被凈化水與未被凈化水之間的替換更新,讓泳池更舒適、安全、衛生。
一塊適宜比賽的草坪,能帶給運動員舒適的比賽體驗。在杭州亞運會棒壘球比賽的主賽場——紹興棒(壘)球體育文化中心,由江蘇威騰體育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建設的草坪正式投入賽事。據了解,威騰體育承擔了棒壘球體育文化中心4片比賽場地、1片熱身訓練場地的草坪建設,這也是國內首次將專業的免填充人造草坪應用于國際性賽事。鋪設的人造草坪針對該地區氣候變化規律和棒(壘)球不同運動特點,進行反復測試和打樣,經過多次測試賽檢驗,受到了運動員和教練員的肯定。
運動場館也需要“吸氧”,羅特新風科技無錫有限公司研發的74臺熱回收節能設備,既可以提高空調系統的使用效率、增加新風補充量,提高室內空氣品質,也不用額外增大空調系統的處理風量就能把能源消耗降至最低。高熱回收效率,蜂窩狀的蓄熱芯體設計,構成了一個蓄熱、吸濕、傳熱、傳質的巨大接觸面積,具備了回收顯熱和潛熱的優異特性,回收效率高達70%以上。
多項關鍵技術保障賽事運行
“我們為亞運會保電,你們為我們保電。”早在今年6月,國網高郵市供電公司三垛供電所就派出技術人員來到江蘇大孚集成裝備科技有限公司展開合作。大孚科技相關項目負責人周定遠介紹,大孚科技公司生產的預裝式變電站等設備應用于杭州奧體中心,為亞運會、亞殘運會開閉幕式提供不間斷電源保障。這些外形呈星空灰色的預裝式變電站,克服了20尺標準集裝箱空間狹小等因素,整體性能滿足20KV絕緣等級要求。
為亞運會充上“滿格電”,江蘇貢獻了更多科技力量。6月30日,我國首個220千伏柔性低頻輸電工程在杭州投運,為亞運會提供靈活的電能保障。工程建設了亭山和中埠兩個高壓大容量低頻換流站,將杭州富陽、蕭山兩大負荷中心互聯互通。其中,常州博瑞電力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常州西電變壓器有限責任公司等兩家江蘇企業為該工程提供了關鍵核心部件。
運動員休息區、裁判區、導播區、媒體區、安檢區等功能性區域,都少不了裝配式篷房的搭建。江蘇威斯伯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屆亞運會中18個賽區的篷房及配套設施都由他們提供,搭建篷房面積超6萬平方米。為了更好滿足國際賽事需求,威斯伯特對篷房用材進行升級,采用高強度航空鋁、高強度篷布等。除了篷房等場地搭建,公司還提供了空調、照明、地板、崗亭、移動衛生間等相關配套設施,真正讓賽區實現從空地到功能完善場地的“蛻變”。
激烈比拼的賽場上,醫療救援應急設施成為生命的“救護神”。在亞運會各場館,一輛輛看上去“平平無奇”的急救車卻內有乾坤,車內集成了先進的急救理念、技術、設備,并與5G技術深度融合,可實現“一站式急救復蘇”。記者了解到,這些車上配備的新一代體外膜肺氧合系統,成為搭載在“5G移動急救復蘇單元”上不可或缺的生命支持設備,能夠完成緊急床邊ECMO治療、急診“救命”手術。新一代體外膜肺氧合系統由江蘇企業心擎醫療研發而成,采用計算流體力學設計與優化技術、磁懸浮和驅動系統的機電一體化技術,消除了機械摩擦力,提高了血液相容性,大幅增加ECMO使用性能和安全性。
將原本只有在重癥監護室和手術室才有的ECMO設備裝備在急救車上,在新一代體外膜肺氧合系統的加持下,醫護人員可就地完成急救手術,能為生命救援爭取每一秒鐘的寶貴救治時間。除了作為本次亞運醫療保障的重要力量,該大型5G移動急救復蘇單元建立了全球首創的“大型公交車+急救+5G”移動急救模式,可廣泛應用于突發事故現場、救災現場、大型活動保障等場景。
新能源游船、5G公交打卡“亞運游”
此次亞運會將杭州美景呈現在世界舞臺。其中,5艘“無錫造”新能源游船驚艷亮相杭城,載著海內外游客飽覽杭州“三江兩岸”以及大運河風光。
一艘總長40.05米的“新黃龍”水上巴士,正如一條黃龍在水上駛過。該水上巴士設計建造方無錫東方高速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鳳磊介紹,為適應杭州運河航道的水面限高4.9米要求,“新黃龍”后廳頂篷上的游步甲板設有國內首創的可升降、伸縮式玻璃風雨篷。此外,船上的所有動力、推進單元、設備艙及操作性功能艙室均集成在底艙,這讓客艙及頂部通透艙室面積達到450平方米,為游客活動提供了更大空間。
“江翠號”“江薇號”“江蘆號”“江雪號”4艘船,則對應著錢塘江的一年四季。這些船由無錫東方船研高性能船艇工程有限公司建造,均采用“鋰電池+柴油”的混合動力系統,在純電模式下具有零排放、靜音舒適的特點,同時也可采用柴油動力模式,滿足長續航的要求。
在浙江湖州德清縣內,一條服務杭州亞運會的5G智慧公交環線成了新晉網紅打卡點。而公交線上一輛形象可愛的小巴士,名叫“清源”,是蘇州金龍公司設計研發的L4級的無人駕駛巴士。該款自動駕駛小巴車長6.5米,核定座位數11座,最大載客數30人,最高運行速度大于50公里/小時,是L4級純電無人駕駛小巴。據悉,該條5G智慧公交環線長10公里,共有9個站點,往返于德清體育中心和德清地理信息小鎮籃球場這兩座亞運競賽場館。
坐上“清源”無人駕駛小巴,車輛安全員無需進行駕駛操作,車輛可以自動完成啟動、停止,等候紅燈,以及避讓車輛和行人等操作。原來,“清源”小巴搭載了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及視覺相機等多種自動駕駛感知設備,能實現車輛周邊環境精準感知,并融入了車路協同,和路端智能設備相互通信,以及遠程駕駛技術等多項前沿科技,讓乘客在出行中感受智慧出行體驗。
實時“捕捉”風云,支撐“碳中和”亞運
亞運會精彩賽事的背后,還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在實時“捕捉”亞運風云,貢獻“南信”力量。
“在大型賽事從事空氣保障工作,需要緊密追蹤整個天氣過程。坦白說,壓力很大。需要時刻關注天氣狀況,重新做出預判。”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胡建林,一直致力于大氣污染成因與健康影響方面的研究,擁有豐富的大型賽事空氣質量保障經驗。他告訴記者,與空氣賽跑,與不確定性抗衡,是氣象保障工作者們職責所在,“希望亞運會期間天氣給力!期待運動員們賽出水平,賽出好成績!”
同樣為亞運進行空氣質量監測的,還有南信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汪俊峰教授團隊。“我們團隊主要是負責外圍的空氣質量監測,觀察杭州周邊地區管控后的影響。”今年6月,汪俊峰收到了來自北京大氣物理研究所孫業樂研究員的邀請,之后帶領學校團隊來到武義上黃觀測站,致力于杭州亞運會的空氣質量監測保障工作。
為實現“打造首屆碳中和亞運會”的目標,主辦方對空氣質量提出了嚴格要求。汪俊峰和團隊主要負責PM2.5和臭氧污染前體物以及中間物的監測,所得數據不僅可以評估區域減排效果,還可以在科學上找出影響本地區PM2.5和臭氧生成機制,為協同控制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科學支撐。汪俊峰表示,所有人都在為亞運會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相信只要大家齊心協力,一定能夠守護好亞運“藍天白云”。(新華日報)
編輯:李芊諾
責編:邢丹
審核:王棕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