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現場會在江蘇省蘇州市召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出席會議并講話。
現場會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秦海翔主持,江蘇省副省長夏心旻致辭,蘇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吳慶文,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牛銳、福州市副市長朱訓志、青島市副市長解宏勁、揚州市市長潘國強、景德鎮市副市長徐輝等分享了當地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實踐經驗。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宣部、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發改委、各?。ㄊ?、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住房城鄉建設(規劃)部門領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代表等150余人參加現場會,當天代表們分組參加三條姑蘇古城線路進行實地考察和經驗交流。
夏心旻表示,江蘇將把保護優先作為首要目標,倍加呵護古城肌理和傳統街巷等城市特色風貌,倍加珍惜歷史街區、古建老宅等寶貴歷史遺存,真正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江蘇是經濟大省,以占全國1%的陸域面積、6%的人口創造了超過10%的經濟總量。蘇也是文化大省,人文底蘊深厚,歷史建筑眾多,吳越、金陵、淮揚、楚漢等優秀傳統地域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長江、淮河、大運河等水韻文化在這里競放異彩。
夏心旻介紹,近年來,江蘇完善政策法規,健全工作機制,安排專項資金,持續加強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修繕與活化利用,擁有13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1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5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數量均居全國第一。其中,蘇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設立了全國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示范區。
夏心旻表示,江蘇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把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更好推動歷史與現代、保護與發展、建設與傳承的有機融合,努力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綻放光彩;江蘇將以科學利用為關鍵抓手,通過數字賦能,打造具有江蘇特色的歷史文化品牌,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培育和人氣商氣的集聚,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有效保護中更加“活”起來。
吳慶文表示,蘇州將進一步保護好、挖掘好、運用好全域歷史文化遺產,全力打造一批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工作的鮮活案例,努力向世界貢獻古城保護的“蘇州方案”。
據介紹,自1982年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來,蘇州堅持“整體保護老城、開發建設新城、新城反哺老城”思路,在全國較早探索了整體保護實施路徑,舉全市之力推動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發展。2012年,蘇州合并原平江、滄浪、金閶三城區成立姑蘇區,集中力量推進古城保護工作,獲批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示范區。
蘇州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首要經驗是強化市區統籌,全面加大歷史文化保護力度。一方面,蘇州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等系列文件,制定《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蘇州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辦法》等50件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另一方面,蘇州先后編制完成3版城市總體規劃、5輪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3輪古城控制性詳細規劃,實現平江、拙政園、怡園、閶門、山塘5個歷史街區保護規劃、古城54個街坊控規和城市設計、名鎮名村保護規劃全覆蓋;此外,蘇州還在整體活態保護古城方面積極探索,系統排摸全市域各歷史階段各類歷史文化要素,構建覆蓋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2個方面、8個類型的名城保護內容體系,建立了全時空、全要素保護體系。
會上,吳慶文重點介紹了蘇州在堅持活化利用,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價值方面的經驗。蘇州市注重系統修復歷史文化街區空間格局和肌理,于2002年啟動實施街區風貌保護與環境整治工程,先后開展了平江、山塘等歷史文化街區和32號街坊內歷史地段保護更新,在保存傳統區域風貌、改善居民生活品質、推動古城永續發展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蘇州市積極推進歷史建筑更新改造,積極探索古建老宅活化利用新模式;此外,蘇州歷史文化保護工作還十分注重融入和改善群眾生活,當地以“小單元、漸進式、微更新”模式,扎實推進古城內老宅改廁、老舊住區改造、架空線入地、管網改造等工程,完善區域功能配套、提升公共空間品質,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歷史文化保護路徑創新,是各地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面臨的重要課題。蘇州的探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聚焦工作理念創新,設立“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紀念日”,每年召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咨詢會,邀請權威專家學者圍繞古城保護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建言獻策;其二,聚焦數字技術創新,依托CIM基礎平臺,打造“數字孿生古城”,提升古城空間數字化仿生能力,實施“古城細胞解剖工程”,推進數字化信息采集和測繪建檔工作;其三,聚焦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方參與”的工作模式,組建蘇州名城保護集團,實施“古城保護更新伙伴計劃”,以公開招租、公開轉讓、合作開發等市場化形式招引伙伴對象,首批18處古建老宅上線交易平臺。(蘇軒)
編輯:李芊諾
責編:汪黃任
審核:張永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