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光影折疊而成的書冊《超級裝備》,中國最前沿的大飛機“鯤龍”、最強悍的起重“機甲”、最精密的醫療“宇宙”,一個個躍然紙上,在字里行間完成一場數字科技的奇觀之旅。
10月15日,由國家圖書館、中國工信出版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紀錄片《超級裝備》新書主題論壇”在北京舉辦,并啟動主題播映暨圖書金秋閱讀季。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總工程師、工業和信息化出版專家委員會主任田玉龍出席并致辭,中國工信出版傳媒集團總編輯王傳臣、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霍瑞娟、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副主任申積軍、國家一級演員吳剛等嘉賓出席論壇。中國工信出版傳媒集團向國家圖書館捐贈《超級裝備》圖書,并接受國家圖書館頒發的捐贈證書。
緣起:弘揚工匠精神
《超級裝備》紀錄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投資出品,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等聯合協拍。該片聚焦了當今中國在能源、醫療、基建、交通、救援五大領域最先進的尖端裝備,展現著它們以超凡能力給人民帶來的福祉。
據了解,《超級裝備》紀錄片在CCTV-9首播后,微博話題閱讀總量突破2億次,曾18次登上全網各平臺熱搜。為此,在創作團隊、出版團隊和業界專家的共同努力下,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與中國工信出版集團電子工業出版社合作編撰書稿,促使《超級裝備》圖書得以出版,更加全面深入講好工業故事。
田玉龍表示,《超級裝備》紀錄片的成功播出與圖書的順利出版,就是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裝備制造業總體部署要求,弘揚工匠精神,匯聚各方力量,營造全社會支持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良好氛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片《超級裝備》第二季深受觀眾喜愛,畫面宏偉壯觀、鏡頭立體飽滿;《超級裝備》圖書的出版,將助力科技中國化與中國新型工業化的發展,為廣大讀者奉獻新的工業精神食糧。兩者一靜一動,一定會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喜愛。
國家圖書館收藏《超級裝備》,方便讀者了解我國在能源、醫療、基建、交通、救援五大領域的前沿尖端裝備,及讓讀者備受感動的眾多科技工作者和工人師傅的工匠精神,還有吳剛、黃軒、朱亞文、王凱、胡軍等實力派演員為紀錄片精彩配音的幕后故事,可以從多個維度感受中國工業力量和科技成就。
《超級裝備》背后的故事
“這是一艘能飛起來的船,也是一架能游泳的飛機?!敝袊娇展I通用飛機華南公司總工程師黃領才形象地介紹水陸兩棲飛機AG600。從立項、研制、總裝下線到成功首飛,黃領才帶領團隊,僅用了幾年時間就讓AG600成為國之重器。
據了解,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是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種用途民用飛機,是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急需的重大航空裝備。AG600與運-20、C919合稱為中國大飛機“三劍客”,AG600的研制對我國民機產業的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深海一號”是由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球首座10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吧詈R惶枴钡慕ǔ赏懂a是我國深海油氣開發的里程碑,標志我國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全面進入“超深水時代”。
“深海一號”大氣田開發項目組總經理尤學剛介紹,能源站按照“30年不回塢檢修”的高標準設計,設計疲勞壽命達150年,可抵御百年一遇的超強臺風。最大排水量達11萬噸,相當于3艘中型航母。它的建造實現了3項世界首創技術,以及13項國內首創技術,是中國海洋工程裝備領域集大成之作,刷新了全球同類型平臺建造速度之最。
據了解,“深海一號”能源站的建成投用可帶動周邊陵水25-1等新的深水氣田開發,形成氣田群,依托已建成的連通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天然氣管網大動脈,最大限度開發生產和輸送天然氣資源。
各位專家贊譽有加
在《超級裝備》圖書中,多位專家學者發表了觀后感。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房建成表示,《超級裝備》用通俗易懂又充滿創意的語言,揭開了18個超級裝備的神秘面紗。這是一部展現中國裝備挑戰極端工況、挑戰世界紀錄、挑戰“不可能”的紀錄片,充分展示了中國的工業制造能力和工程建設水平。這也是一部刻畫中國科學家與工程師在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上堅定信心、百折不撓、乘風破浪、勇攀高峰的紀錄片,每個超級裝備的背后都是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和使命擔當。這更是一部彰顯祖國不斷強化戰略科技力量、不斷激發強勁創新動能、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紀錄片。超級裝備是國家安全的底氣,是人民幸福的底氣,更是民族自信的底氣。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主任盧秉恒表示,《超級裝備》是一部工業科技類紀錄片,這類紀錄片要做好是非常不容易的。怎么把一些艱澀難懂的專業知識講得讓普通觀眾都明白?首先,創作團隊要把每一項技術的精髓和核心抓住,自己先成為半個專家;然后,還得以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讓沒有專業知識背景的普通觀眾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把枯燥的專業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故事,相當于紀錄片創作團隊要把“工業技術”“科學知識”這些“硬骨頭”吃下去,然后進行消化分解,最后變成容易吸收的礦物質,惠及所有觀眾?!爸R轉化”不是簡單的物理過程,而是復雜的化學過程。《超級裝備》在“知識轉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值得其他行業和領域的人學習借鑒。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院長、教授彭孝軍表示,《超級裝備》紀錄片系統科學地展示了國家在重大裝備現代化歷程中取得的非凡進步,反映了中國科技工作者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的工匠精神和智慧。中華民族崛起之路越走越寬,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自豪之感油然而生。紀錄片從探秘的視角,生動且嚴謹地描述了國家在能源、醫療、基建等領域的重大裝備研發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兼顧科普嚴謹性和人文藝術性,有力提升了國民的民族自豪感,同時在世界觀眾面前弘揚了中國的工匠精神,成為中國又一張閃亮名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科普巨作。(鄭大海)(來源:中國工業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