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是世界第一農機制造大國。農機也正走向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高端化,整體呈現技術融合、產業融合、管理融合等特點。工業互聯網作為新型工業化的戰略性基礎設施,與農業(農機)的融合應用成為行業關注的重點方向。
中國工業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徐金寶在致辭中表示,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進工業互聯網與農機行業的融合應用,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數字化進程,支撐農業現代化,是農機行業邁向新型工業化的必經之路。中國工業報社將發揮自身優勢,在已經形成的工業互聯網業務基礎上,夯實業務體系,推進業務升級,在工業互聯網產業服務等方面積極探索,協同推進產業發展,助力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
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會長范建華
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會長范建華在致辭中說,我國農機行業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著力推動行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范建華說,推進工業互聯網在農機行業的應用,是互聯網+農業的必然要求。范建華建議,我們要通過依靠科技提升產業價值,打破技術瓶頸,提升農機產品的科技含量。以科技驅動農機高質量發展,以創新實現農機產品的高端化、智能化,提升國產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同時,積極擴展市場,實現國內外“雙循環”。
智能化農機裝備需求會進一步增加
江蘇大學中國農業裝備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宗毅在演講中分析,目前的智能農機只具有部分智能,而只有具備感知、分析和決策、執行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才是完全智能農機。當前的智能農機主要產品有導航駕駛系統、農用無人機、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農產品色選分級設備、智能畜禽養殖設備等。
江蘇大學中國農業裝備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宗毅
張宗毅表示,從需求層面看,智能化農機裝備需求會進一步增加。到2030年,我國農業勞動力可能從目前的1.7億下降到7千萬,到2050年會下降到3千萬,我國農業生產要求農業機械化將在未來發揮更大的保供作用。
張宗毅認為,智能化帶來的農機操作“傻瓜化”、舒適化、高效率,與農業勞動力老齡化、減量化趨勢是高度匹配的。從企業層面看,傳統農機企業必須認真面對智能化轉型,例如傳統農機企業研發智能農機產品,或導航企業進軍農機行業;從產品層面看,智能化必將與農機產品全面深度融合。
會上,張宗毅分享了關于農業、農機的相關政策。例如,2022年6月,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了2022年重點強農惠農政策,涵蓋了34條具體舉措。其中,對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的表述,首次提出了“優化補貼兌付方式,把作業量作為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分步兌付的前置條件”,即在購機后給購機農戶兌付一部分補貼,達到一定作業量后再兌付剩余補貼額,也即是先作業后補貼。這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一項新的重大調整。
《2021-2023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提出,要推廣使用智能終端和應用智能作業模式,深化北斗系統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應用;全面開展植保無人駕駛航空器購置補貼工作;對暫時無法開展農機鑒定的高端智能創新農機產品開辟綠色通道,通過農機新產品購置補貼試點予以支持;以及提升補貼額,提升部分重點補貼機具補貼額,測算比例從30%提高到35%,包括智能、復式、高端產品等。這些將對智能農機的發展與應用深入起到巨大的推進作用。
農機企業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
當前,發展智能農機,加快企業“智改數轉”,積極開發智能農機新產品,推進無人農業作業試點等,已成為行業的熱點趨勢。部分農機企業加速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發揮了行業引領作用。
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前身為第一拖拉機制造廠,是國家“一五”時期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是中國首家擁有“A+H”上市平臺的農機企業。建廠以來,企業已累計向社會提供了370余萬臺拖拉機和320余萬臺柴油機,大中型拖拉機的市場占有率和社會保有量居行業首位,為加快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一拖股份財務總監康志鋒在演講中表示,數字企業的核心特征是產品數字化和業務數字化。在康志鋒看來,數字化轉型的難點,一是傳統的農業裝備制造企業,在數字經濟和數字化轉型方面基礎較為薄弱;二是信息化系統雖然已經覆蓋產供銷研等生產經營全過程,但數據交互和集成仍存在難點和痛點,存在多頭采集數據,部分數據尚未完全集成等問題, “一拖作為農機行業的領軍企業,結合5G技術拓展自動駕駛應用,完成智能拖拉機2.0的開發與制造,該產品具備智能掉頭、自動耕深保持、定速巡航、一鍵提升加翻轉、精準計畝、后視影像監控、維保信息提醒等七大創新功能,并有三種作業模式可供選擇,全智能作業模式可田頭自動轉向、機具自動提升和下降,極大降低操作的復雜程度,提高作業效率約40%,降低燃油、種子、化肥浪費,人工成本大幅降低。這些功能的應用不僅提高了作業效率,還增強了農機作業的精準性和一致性。”另外康志鋒介紹,東方紅運管平臺將企業近40個業務系統在東方紅私有云云管平臺下統一部署和管理,實現了各平臺的集中化管理和統一部署,通過平臺應用數據中心管理工作更加集中、快捷和便利。
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一拖股份財務總監康志鋒
“作為國機集團的核心企業,工信部確定的拖拉機鏈主企業,一拖被國家寄予了農業裝備發展的殷切期望。未來,一拖將發揚敢拼敢搶敢擔當的斗爭精神,強化管理,苦練內功,保持市場競爭優勢和健康發展態勢,讓東方紅產品更好地服務中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康志鋒表示。
農機裝備需要重塑“正向”研發能力體系
智能制造是農機高質量發展的底座,而產品創新是智能制造的重要一環。
法國達索系統公司是全球工業軟件企業之一,提供包括3D體驗平臺(3DEXPERIENCE平臺),以及CATIA、SOLIDWORKS、ENOVIA等13款設計、建模、仿真、協同等工業軟件。近年來,達索系統從制造業、城市建筑行業,拓展到醫療行業。
會上,達索系統大中華區工業裝備行業高級顧問劉強介紹了農機裝備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技術點,也是達索新一代智慧農機數字化研制系統的核心業務價值,主要包括六大方面: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MBSE,電氣管路原理與三維設計一體化EMS;設計-仿真驗證一體化ModSim,全周期可配置數字樣機CDMU,全三維數字化制造與仿真MBM實現設計-制造一體化,以及基于數據智能加速決策,改善流程,增強企業核心研發能力。
達索系統大中華區工業裝備行業高級顧問劉強
劉強表示,農機裝備數字化轉型需要重塑“正向”研發能力體系,從用戶場景定義出發,針對核心技術和產品開展正向架構設計,實現自主可控。同時以機電液軟多學科全面數字化設計,賦能農機正向創新;基于PPR的工藝數據結構,實現設計-工藝-制造一體化;基于單一數據源的統一平臺,實現產品研制一體化,提升研發效率與質量。
據了解,全球著名的農機制造商CLAAS早在十余年前便開創性的將達索系統3DEXPERIENCE平臺應用到了農機創新開發與制造的各個領域,實現了農機技術快速迭代和量化生產的數字轉型,進而提升了生產的靈活性和迅速響應市場的能力。而在國內,達索系統與國家農機創新中心(IAIC)展開全方位合作,解決方案包括農機開發、仿真、工程、虛擬孿生、大數據等多個領域,有力的推動了國產農機的創新發展。
無人駕駛、作業管理等成熱點
近年來,隨著工業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無人農機、作業管理、監管服務等正漸次深入,農機與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正當時。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機電技術應用研究所副所長偉利國
中國農機院堅持“器利農桑”,聚焦“創新與服務、高端裝備、農業工程”三大業務板塊,集聚全鏈條科技及產業創新優勢,著力攻關解決國家重大裝備與“卡脖子”問題,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產業升級。會上,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機電技術應用研究所副所長偉利國介紹農業全程機械化云服務平臺。該平臺以農業增效提質、生態可持續為目標,以精準農業技術及智能裝備為支撐,以“互聯網+農機”為載體,在突破農機耕、種、管、收全程精準測控技術的基礎上,構建農業全程機械化遠程監管服務體系,實現了信息收集與發布、農機定位、作業檢測與監管、農機調度與運維、農事決策管理、數據分析與作業結算等功能。
“國內農機目前仍以機械換擋車輛為主,大多缺乏適合自動導航作業的底盤線控裝置。實現農機無人駕駛需要開發適用不同農機的車載線控控制裝置,來滿足農機自動作業的控制要求。需要實現行為決策、動作規劃和反饋控制的多層智能控制策略與方法,智能決策自動導航作業控制量,來滿足不同種類農機自動導航作業的需要。”上海華測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精準農業技術部經理蘆海濤說道。
上海華測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精準農業技術部經理蘆海濤
在蘆海濤看來,主機廠商與導航廠家需要攜手,基于CVT、動力換擋、動力換向等車型共同開發無人農機不失為更高效的解決方案。在農業生產中,各廠家基站的分布不一、設備搜星質量的差別,信號干擾環境下解算能力的區分等多種因素會造成無人農機在不同環境下的信號穩定性也存在較大區別。系統一旦丟失固定解,農機即無法實現自動駕駛。“因此,穩定的基站環境是一項對無人農機應用的重要條件,華測導航全國架設4600個高標準基站,能滿足國內農機作業的需求。”蘆海濤表示。
信通院(武漢)科技創新中心有限公司解決方案總監石志超
信通院(武漢)科技創新中心有限公司解決方案總監石志超介紹了智慧農機整體解決方案。石志超表示,該解決方案依托智慧農機監管與服務平臺,目標主要是實現管理數字化、服務在線化、數據可視化以及監測精準化。他講道,智慧農機整體方案主要實現對農機作業時間、作業位置、作業軌跡、作業面積及作業質量等農機作業數據進行自動化分析處理,并將處理好的作業數據通過電腦、手機APP、公眾號等便捷設備進行圖表化、可視化展示,幫助管理部門、農機合作社、農機手實現對農機作業數據的遠程智能化監管。在石志超看來,未來農業以海量數據為基礎,以高度智能裝備為載體,實現人機共融、知天而作、高效和諧的農業生產
需注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數字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用數字技術賦能是當前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重點,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中小企業是擴大就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更是產業數字化轉型供給結構改革實踐的主力軍。農機領域也是如此。
會上,武漢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程博表示,近年來湖北省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加速推進5G+工業互聯網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全面支撐制造強國、制造強省、網絡強省的建設。截至目前,工業互聯網標準解析武漢節點已接入二級節點32個,累計接入企業數量1.3萬個,累計標識注冊量突破100億,三年增長了近50倍。
武漢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程博
今年8月份,工信部公示了第一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名單,武漢位列第六。武漢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將堅持聚焦重點,深切推進示范引領,以中小企業知悉度高的產業為重點,把數字化轉型基礎好、需求迫切的企業作為試點企業,靈活應用中小企業轉型發展路徑以及生產機制等典型措施,破解中小企業不愿意轉、不會轉等問題,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耿鵬飛)
編輯:李芊諾
責編:汪黃任
審核:陳雪輝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