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已經入冬的深圳仍然溫暖如春。來自全國各地的科研院所、科技企業攜帶各自的成果齊聚深圳會展中心,在第25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簡稱“高交會”)上一展風采。其中,亮相8號展館的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已經是第18次參展了。
此次,深圳先進院攜260余個項目來到高交會,不僅有實現“從0到1”原始創新的成果,如帕金森病治療的新型神經干預策略、刷新了教科書的人類免疫細胞發育圖譜等,還有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面向產業應用的成果,如世界上首款應用于人體的最高頻率血管內超聲成像系統,我國首款具有寬溫域、低成本、長壽命的電芯產品等。
其實,這只是17歲的深圳先進院長期以來堅持以高端人才支撐的科技+產業“雙螺旋”融合模式推進科學與產業一體化發展所取得的眾多成果的一個縮影。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
匯聚一流人才,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人才是國家向前發展的核心力量,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主力軍,深圳先進院自成立之初,就確定了“全球攬才、人才強院”的發展理念,一直把“人才一流”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并在創新實踐中不斷完善“引才、留才、育才”的新型路徑。
從2006年至2009年的“備耕試水階段”跟隨中國科學院招聘團出國招人,邁出海外引才第一步;到2010年至2012年的“春播安糧階段”獨立組團赴海外招聘,正式拉開海外引智引才序幕;到2013年至2015年的“夏耘荷鋤階段”海外引才工作更加系統化、精準化;再到2016年至2018年的“秋收增益階段”以國家人才計劃為支撐、整團隊引進人才;最后到2019年至今的“豐收階段”不僅引入團隊,還引入世界頂尖教授、院士作為學科領頭人——17年來,始終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深圳先進院,業已成為大灣區高端人才聚集的新高地。
據統計,深圳先進院目前共擁有全職海內外院士13人,獲中國政府友誼獎3人,77人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全職國家級人才156人次,國家杰青、優青共39人,中國科學院和省市級人才超1000人次,海歸811人。
17年來,深圳先進院始終堅持給人才以自由的成長空間、對人才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并給予有力的支撐保障等制度措施從未改變,如此才讓匯聚在這個新型創新平臺的高水平人才隊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當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勇闖“無人區”,產出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成果。
比如,提出一種相控陣全息聲鑷技術,首次實現了在體聲操控細胞;首次發現細菌群體空間擴展生境定植的進化穩定性策略,揭示合成生物建構原理;國際首次實現二氧化碳還原合成葡萄糖與脂肪酸,入選202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國際首次開發蛋白降解靶向活疫苗技術;首次將軟硬接口實現模塊標準化,研發了即插即用的可拉伸接口;首次提出了一種通用微尺度下機器人制造范式;國際首次揭示人全生命周期需水量的規律;首次發現了通過放療激活抗癌前藥的方法,開創了精準同步放化療的新領域;自主研發高速三維成像技術,繪制出迄今最高精度獼猴三維腦圖譜;首次闡述了惶恐狀態下睡眠障礙的神經機制;實現了透射式深紫外光調制從無到有的突破等。
據統計,深圳先進院17年來累計發表論文1.71萬篇,其中SCI1萬篇;累計在Cell、Nature、Science雜志及其子刊發表論文228篇,其中,僅2022年至今就發表了95篇,包括正刊14篇、子刊81篇。
如今,越來越多“從0到1”的原創成果正在從深圳先進院產出,這里也日益成為大灣區的原始創新策源地,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下堅實基礎。
加強建制化基礎研究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搶占科技制高點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注重發揮國家實驗室引領作用、國家科研機構建制化組織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主力軍作用和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
那么,在加強基礎研究方面,國家科研機構應該如何發揮建制化組織作用?深圳先進院給出的答案是,建設重大平臺,凝聚團隊力量,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圍繞搶占科技制高點,策劃實施重大科技任務,開展建制化科研攻關。
以高端醫療器械為例,針對我國高端醫療設備嚴重依賴進口、創新乏力的困境,深圳先進院組建了生物醫學成像團隊,自2010年開始就努力鉆研基礎科學難題,勇攀科技高峰,十年磨一劍,終于攻克了關鍵核心技術,與聯影醫療等單位合作研發出我國首臺超導3.0T磁共振成像設備,填補了我國在高場磁共振整機制造方面的長期空白,并獲得了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此外他們還合作研制成功世界首臺5.0T超高場人體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統。
不僅如此,深圳先進院還積極建設重大平臺,推動高端醫療器械國產化進程加快。2020年4月,由深圳先進院、邁瑞醫療、聯影醫療作為牽頭單位的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簡稱“醫療器械國創中心”)獲得工信部的批復。之后,深圳先進院與國創中心、漢諾醫療、邁瑞醫療組建聯合攻關團隊,不到三年時間,就研制成功我國首套體外膜肺氧合系統(ECMO),填補了國內空白。
實際上,除了醫療器械國創中心,深圳先進院還建設了多個重大平臺,包括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即牽頭建設的醫學成像科學與技術系統重點實驗室、定量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參與建設的集成電路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創新中心,分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分中心、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以及多個重大設施平臺,如國家級高端醫學影像裝備工程實驗室、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P3)、高端電子材料全閉環平臺,這些設施平臺的設備總值超過了22億元。
在這些重大平臺的支撐下,深圳先進院攻克了諸多關鍵核心技術,在多個領域助力我國實現與國際先進技術的并跑和領跑,比如發明超聲剪切波彈性成像關建技術及應用,獲2017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際首次提出“樂高式”柔軟可拉伸電子器件集成方法;世界首創全新高效、低成本新型雙離子電池;自主研發超薄芯片、臨時鍵合膠材料,替代進口;國際首度成功建立黑磷晶體單管千克制備工藝并實現黑磷金屬催化劑百噸級工業應用;自主研發城市大數據技術,實現千萬級人口城市傳染病區域風險評估等。
同樣,在這些重大平臺的加持下,深圳先進院“十四五”期間重點布局的多個科研主攻方向——醫療裝備與科學儀器、生命健康與合成生物、先進電子與能源材料——也必將加速產生更多占領科技制高點的成果。
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
科學產業一體推進,加速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形勢下,發展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速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引擎。而作為國家科研機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則是對前沿領域的探索布局。
事實上,17年來,深圳先進院始終瞄準國家和“雙區”建設的重大戰略需求,著力融合信息技術(IT)和生物技術(BT),準確把握時代發展脈搏,不斷超前布局新領域新賽道。
比如2006年,當“機器人”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存在于書本上的概念時,深圳先進院就以前瞻性的眼光從源頭布局機器人領域,開展集成創新與應用示范,直接推動深圳機器人總產值從2006年的5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1644億元。
再比如,美國在2021年的《創新與競爭法案》中列為關鍵競爭技術之一的合成生物學,深圳先進院早在2017年就布局這一新賽道,成立了合成生物學研究所,匯聚了一批國內外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領軍科學家和青年骨干,形成了一支超1000人規模的全球最大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在生物功能分子合成進化、基因線路設計原理等前沿項目上已達到與國際先進水平并跑甚至部分領跑的層次,首創的“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模式,還被國家發改委寫入“推廣深圳經驗 47 條”文件中。
如今,在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醫療器械等多個面向未來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深圳先進院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態勢。
不僅如此,圍繞“建設一流的工業研究院”的使命和愿景,深圳先進院自成立伊始,就堅持科學與產業一體設計、一體推進,聚焦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時代要求,在產業化方面進行了多項有益探索,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蹚出一條可借鑒、復制和推廣的新路子。
一方面,深圳先進院探索出一條成熟的成果轉化線性模式,推動科研成果快速走出實驗室、轉化落地,其中有四個階段:一是從項目聯合申報到專利布局,再到對接產業需求,最終形成成果轉移轉化;二是以專利成果的許可和轉讓為主,分別形成短期收益、中期股權價值和長期股權變現;三是外溢機構的網絡化聯動,在全國各地設立多個合作機構,每一個都對應深圳先進院所屬研究所的學科領域,定向轉化;四是在深圳各個區設立成果轉化創新載體。
至今,深圳先進院已累計申請專利1.5萬件,授權6179件;PCT申請2905件,連續三年位列全球高校及科研機構第一;專利轉化率達27.5%, 遠高于全國高校及科研院所12%~14%的平均轉化率;累計孵化企業1853家,累計持股企業365家;吸引投資機構超百家,獲44家資本投資,企業股權價值超百億。
另一方面,深圳先進院堅持跨界織網、協同創新的發展理念,建造了支撐科研成果在產業化和成果轉化中渡過“死亡之谷”的加速與保障模式,與招商局集團、華為公司、興發集團、聯影醫療、中海油、商湯科技等龍頭企業累計共建231個聯合實驗室,簽約近1200個橫向項目,合作金額超15億元,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打造支撐新興產業發展的創新策源地,破解一批產業底層技術,切實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產教融合科教融匯
打造協同育人體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百年大計,教育先行。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
實際上,深圳先進院成立之初就確定了科研、教育、產業“三位一體”的整體布局。教育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7年來一直都是深圳先進院工作的重心之一。
不過在建院之初,深圳先進院并沒有學位點、學科點,更沒有招生指標,于是便獨創了一種“客座學生”制度,邀請國內其他高校的學生來這里學知識、做科研并參與產業化工作,從零起步探索如何打通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之間的壁壘,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教育經驗。
2012年,經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后經管委批準,深圳先進院正式設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這是深圳市第一個該學科的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此后,深圳先進院又陸續設立了生物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化學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光學工程、材料與化工、生物醫學工程等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及生物與醫藥、電子信息、信號與信息處理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打造了完整的碩—博—博士后貫通學科體系。
17年來,深圳先進院積極發揮科技創新優勢,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搭建產學研協同育人體系和多類型培養模式,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培養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
目前,深圳先進院在院學生2799人,研究生占比96%;國際學生116人,規模、獎學金量居全國科研院所第一;全職導師578人,海歸比例超60%;與55所境內外高校建立了聯培合作,拓展了學生全球教育視野;累計培養研究生逾萬人,其中75%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和各行業的龍頭企業,學生培養質量得到了學術界和產業界的高度認可。
比如,2017屆博士生曾小亮,現在已成長為深圳先進院副研究員,并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2018屆博士生陳實富,現任海普洛斯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公司估值約30億元;2018屆博士生、尼日利亞籍留學生Oluwarotimi Williams Samuel,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外國青年學者研究基金,現已取得英國德比大學終身教職。
下一步,深圳先進院將與深圳理工大學(籌)在科教方面展開深度合作,通過優勢互補,實現共贏發展。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未來,深圳先進院將繼續努力構建國際有聲望、國家有地位、地方有貢獻的國家科研機構,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和先行示范區“雙區”優勢,切實肩負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職責和使命,在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搶占科技制高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等方面,花大力氣、下實功夫,為加快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丁寧寧 王之康 刁雯蕙 孟倩羽 張贏)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