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屬于第三代人工智能;但不要把它神秘化。”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譽院長張鈸近日在接受筆者專訪時表示,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還需要不斷地學習。
正確看待人工智能
張鈸院士對ChatGPT取得的幾大突破予以肯定。他認為,人工智能是本世紀最重要的科研領域之一,將對人類產生重大影響。目前,人工智能在很多領域都已經具備一定的常識、推理、理解的能力,且可以同時完成多項任務,這些突破推動了人工智能的發展和產業化應用。
“但是,大家不能指望人工智能一出來就畢其功于一役,ChatGPT不可能一步做到十全十美。”張鈸院士指出,以對話為例,ChatGPT經常會做出錯誤回答,它沒有自知之明,錯了自己改不過來,需要人類在后臺幫助它改正,使用者如果沒有鑒別能力就很容易被帶偏。
張鈸認為,人工智能不是萬能的,即使將來利用了更新的技術與設備,它也不可能讓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因此,對于ChatGPT的出現,不要盲目樂觀,還需要做更加深入細致的分析。
張鈸院士表示,人工智能未來發展要走的路還很長,要想不被時代淘汰,就要通過不斷地學習來提升自己。與時代賽跑,與機器賽跑,做一個永遠不掉隊的人。
“任何時代,擁抱新技術都是必然的趨勢。努力提高自己和不斷地去適應它,一定能找到駕馭和與它共處的辦法。”張鈸院士深有感慨地說,“你們看,我43歲才轉型進入全新的人工智能領域,今天也算小有成就。不論中年危機還是老年危機,人最大的危機是不愛學習,不思進取。真正自己想改變,什么時候都不算晚。所以,不要擔心,人工智能不太可能完全替代人。”
他的提示值得高度重視
張鈸院士是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拓荒人,張鈸院士的上述告誡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他發表了中國第一篇人工智能領域的學術論文,獲得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第一個國際重要獎項,領銜成立國內第一個智能機器人實驗室,培養了中國第一位人工智能領域博士畢業生,組建了中國第一個人工智能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些“第一”,樹立了中國人工智能發展道路上一個個里程碑,推動了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大踏步前進。
業內普遍共識:張鈸院士與張鈴教授合作將數學方法引入人工智能,提出了基于統計推斷的啟發式搜索、基于拓撲降維的運動規劃、基于關系矩陣的時間規劃等。他與張鈴教授合作完成“粒計算”早期研究,成為粒計算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并為之建立了數學模型與理論基礎。
他的研究成果促進了傳統信息處理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張鈸院士還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智能機器人、圖像處理等領域,取得一系列應用成果。
張鈸院士矢志不渝致力于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發表或共同發表了近百篇學術論文,出版系列專著若干本;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二等獎、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以及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等,推動中國人工智能研究和產業向世界一流水平邁進。因此,2018年《人民日報》人物專訪稱他為“中國人工智能奠基者”可以說實至名歸。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正是張鈸院士提出了“第三代人工智能”理念,并搭建了產學研創新“造血體系”。
人工智能亟待深度學習
張鈸院士認為,目前基于深度學習的AI 系統存在嚴重缺陷。比如,在一幅“雪山”圖片上加進一點噪聲,機器就會把它識別為一只“狗”,這充分證明人工智能的圖象識別系統跟人類的視覺感知系統完全不同。
張鈸院士表示,在人工智能的發展歷史過程中,以知識驅動為代表的第一代人工智能,運用了知識、算法和算力這三個要素;而以數據驅動為代表的的第二代人工智能,運用了數據、算力和算法這三個要素。
但是,這兩個算法均存在重大弊端。第一代人工智能應用領域很窄,知識要靠人工輸入,費時費力,很難推廣應用。而第二代人工智能算法脆弱,存在不安全、不可信、不可控、不可靠和不易推廣等重大缺陷。
因此,張鈸和團隊提出了“第三代人工智能”的理念。
“第三代人工智能”包含了如下內容:建立可解釋的人工智能理論,發展安全、可信、可控、可靠和可擴展的人工智能技術,推動人工智能的創新應用和產業化。其重要途徑是充分利用知識、數據、算法和算力這4個要素,把知識放在所有要素的第一位,因為知識才是人類智慧的源泉。
2018年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張鈸出任研究院首任院長。研究院的使命是“一個核心兩個融合”,即以基礎理論研究為核心,實現大跨度的不同領域之間的融合,以及教學與生產、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融合。
一方面,人工智能研究院加強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繼續加強培養專業的高精尖人才。另一方面,張鈸及其團隊積極推進人工智能的產業應用,建立了瑞萊智慧RealAI、智譜AI等人工智能相關企業。目前這兩個企業已經發展到200-300人的規模,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作者:楊嬌,系百人百科編輯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