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國資央企是排頭兵;能源轉型,電力是主戰場。《關于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意見》進一步明晰了企業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的重要地位,《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等文件對我國能源及相關行業領域開展科技創新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
近年來,遼陽供電公司大力倡導“創新人人可為、創新就在崗位”的思想,不斷強化職工創新能力,積極打造創新工作室樣板平臺,護航企業中心工作,重點圍繞解決生產一線存在的各類問題或隱患。
記者近日在遼陽供電公司公司采訪中感受到,創新的技術在這里開發,優秀的人才在這里成長,高效的方法從這里推廣……一個個創新工作室,誕生了眾多工匠人才,成為遼陽供電公司不斷提升公司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一個個智慧支點。
在遼陽大地,電力新技術拔節正生長,創新畫卷落筆有新篇。
工匠之“花”結出豐碩創新之“果”
高壓線上的電力“手術師”張森,已經在遼陽供電公司輸電工區工作了33年,1990年參加工作的他至今仍深入一線奔忙,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輸電老兵”,從日常維護到緊急搶險,到處都有他的身影。
三十余年來,張森利用大部分業余時間進行創新研發,解決工作中的疑難雜癥,一步步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輸電專業技術專家,也是國網遼寧電力輸電專業唯一的高級專家、是首位被聘認的一級大工匠。
以他名字命名的張森創新工作室,是國網遼寧省電力公司系統內研發成果最多、獲得專利最多、培訓人才最多的創新工作室。十年來,圍繞高壓輸變電帶電作業技術、操作方法、工器具研發為研究方向,張森創新工作室研發創新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2項,實用新型專利126項。
在張森創新工作室,按照安全性、創造性、進步性、高效性等不同主題,整齊擺放著他近年來研制的設備成果。“工作室都是以工作需求、現場需求為導向開展創新攻關的,一定要在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有實用價值,而且研發的創新成果全部轉化應用。”張森告訴記者。
張森在創新工作室向記者展示并介紹其研發的輸電作業工具
“輸電專業是高危專業,任何人爬上鐵塔、靠近高壓線都難免害怕,”張森介紹,傳統66千伏線路帶電斷接引線均采用等電位方法操作,由于安全距離限制,操作人員存在觸電風險。他拿起自研的35-110千伏地電位斷接引流線器具向記者介紹,這套工具解決了供電工作人員不進入電場實現帶電作業的專業傳統難題,填補了帶電作業技術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我國電力系統涉及區域廣、地形變化復雜,傳統的人工管理模式具有較大難度和工作量,而將無人機用于電力線路巡檢、自然災害應急處理等,可以極大降低電力系統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難度。
走進遼陽供電公司的無人機輸電運檢創新工作室,仿佛進入了一間無人機小型博物館,充滿科技感。
遼陽供電公司無人機輸電運檢創新工作室
從最早于2010年研發的單兵無人巡檢機,到最新的無人運輸機,工作室領銜人劉東興累計研發20多種機型,涵蓋施工運輸、噴涂防腐、牽引投放、異物處理、應急照明、長航時巡檢等功能,讓無人機真正成為電力生產一線的“好幫手”。
在噴涂防腐無人機前,劉東興向記者介紹,在以前,需停電后再將整根避雷針吊裝到地面進行防腐處理,如今利用噴涂防腐無人機解決了這個問題,機載避雷針高空除銹噴漆裝置,實現避雷針高空帶電不拆裝防腐噴涂,縮短了停電時間。該無人機已應用于遼陽地區一百余個變電所的412根鐵塔避雷針銹蝕處理。
“需求一定是來自一線實際作業中發現問題,然后我們進行技術創新,解決問題,從而形成一個閉環的優化。”劉東興與張森秉持著一致的觀點,這也是遼陽供電公司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的初衷。
遼陽供電公司工會專責苗中杰向記者介紹,在2012年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目標后,公司先后成立了10個職工創新工作室,涵蓋輸電運檢、營銷服務、配電運檢、變電運檢、二次檢修、計量、信息通信等7個專業。特別是近年來,公司持續加大對創新工作的資金、技術、人員投入力度,已培養出4個省級職工創新工作室、3個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級別創新工作室,成為公司全面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的堅實力量。
成果“聚寶盆”和人才“孵化池”
一花不是春,眾木才成林。創新工作室聚集勞動模范、高技能人才、優秀技術人員,傳技授藝,以一帶十、以十傳百,滾動發展。
后浪與前浪交替,新人和前輩接力,張森創新工作室創造出700多項“接地氣、易推廣”的技術創新成果,先后培訓輸電專業人才8000多人次,3000多人次獲得職稱或技能等級提升。張森也連續21年被國網遼寧電力聘為帶電作業兼職培訓師,協助近萬人取得帶電作業操作資格。
遼陽供電公司無人機輸電運檢創新工作室創始人劉東興向記者介紹各類無人機設備
劉東興多次對各地市供電公司出現的危急任務、無人機特種作業、無人機出現的技術問題進行現場支援,現在還擔任中國民航無人機教員,為遼寧省電力公司培養民航無人機駕駛員、機長600余人,無人機技能培訓1000余人。
和傳統的“師帶徒、傳幫帶”機制相比,創新工作室的人才培養模式有何特點?遼陽供電公司工會負責人告訴記者,創新工作室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強調的是創新能力的培養,而不僅僅是技能的傳承。
“培養方式上,創新工作室通常采用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將員工分配到不同的項目中,通過實際操作來培養員工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這種方式比傳統的師帶徒方式更加靈活,同時也更能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機制上,創新工作室通常會建立一套激勵機制,以獎勵那些具有創新成果的員工。這種激勵機制可以激發員工的創新熱情,同時也為工作室的創新工作提供了持續的動力。”此外,創新工作室注重團隊合作,鼓勵員工之間的交流和合作。這種合作方式可以促進知識的共享和傳遞,同時也能夠增強員工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
張森、劉東興等工作室帶頭人“桃李滿遼寧”,成為年輕員工追崇的“技術明星”與尊敬的老師。在他們的帶領下,工作室成為人才“孵化池”,一大批有知識、有技術、有膽識、有能力的優秀創新人才匯聚在一起,并帶動著更多職工開展創新創效、實訓實踐等活動,讓遼陽供電公司的職工業務技術技能水平不斷提高。
“1234工作法”打造創新工作特色
聚創新之勢、匯合作之力、解發展之題。遼陽供電公司以“科技促發展、創新促提升”為導向,以管理創新、科技創新、青年創新、質量管理(QC)等創新項目為抓手,大力開展群眾創新、職工創效等活動,開展創新課題研究、技術交流研討、對外調研學習、專題課程培訓等活動,激發職工創新熱情。遼陽供電公司工會用“1234工作法”來總結公司的創新工作特色:圍繞“咱們工人有技術才更有力量”一個理念,堅持“企業需要、群眾廣泛參與”兩個原則,加強創新與“職工培訓、班組建設、崗位練兵”三項相結合,抓住“黨政領導重視、創新活動載體、營造創新氛圍、狠抓項目推廣應用”四個重點。
張森在實訓基地開展帶電作業專題課程培訓十個創新工作室,是遼陽供電公司創新的品牌,但不是創新的終點。“我們成立了創新工作室聯盟,將廣大創新職工集結到聯盟中去,組建創新大家庭,促進以‘分散式’創新為主到‘集群式’團隊創新的轉變;成立創客聯盟,將優秀創新骨干人才、領軍人物聚集到一起,增進職工創意創新的技術交流、資源共享,形成職工創新網絡與梯隊建設,促使職工創新工作有序高效發展。”工會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遼陽供電公司創新成果多次獲得國網公司職工創新成果一等獎、國網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中電聯創新成果二等獎、能源化學地質工會一等獎的榮譽,共計獲得專利233項,共有1230項成果得到轉化應用。開展創新骨干培訓與項目學習,有500多人職稱和技能等級得到提升。
2023年11月3日,國網遼寧電力發布“卓越遼電三年工程”科技創新行動方案。同期召開的國網遼寧電力2023年科技創新大會強調,以支撐電力保供和能源轉型為重點,圍繞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不斷強化創新體系建設,推進重大科研攻關,加強成果培育轉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體系持續完善,科研體制機制不斷優化,創新創造活力進一步激發,走出一條連貫性強、應用性好,系統扎實、邏輯清晰,具有遼寧特色的科技發展道路。
“遼陽供電公司在接下來將深化創新文化,加強人才培養,推動產學研合作,促進數字化轉型,服務地方經濟,擴大全球化視野,為實現全員創新、全域創新,推進卓越遼電三年工程落地見效、服務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的目標作出更大貢獻。”遼陽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牟思南 齊琛冏)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