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第二十五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高培勇認為,當前,我國經濟恢復仍處在關鍵階段,所有涉及經濟發展特別是高質量發展問題的戰略謀劃,都需契合疫情后經濟恢復進程和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新特點、新要求,牽好、牽牢“穩預期”這一非同小可的“牛鼻子”,把“穩預期”作為著重點和著力點落地2024年經濟工作的各領域和全過程。
我國疫情后經濟恢復進程當中,呈現的不僅是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相交織,而且周期性矛盾、結構性矛盾、體制性矛盾相疊加,彼此之間還呈現一種互相映射的關系。高培勇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做出了“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重大戰略部署,在“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三穩”當中,“穩預期”是基礎和關鍵。只有居民和企業的信心增強了、預期穩定了,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不足的矛盾和問題才可隨之減輕,源自需求和供給“兩翼”的矛盾和問題才可隨之化解,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我國保持經濟回升向好勢頭需要短期的政策支持,更需要長期的新動能。中國工業經濟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導,國務院原副秘書長江小涓認為,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數據生產國,在數據要素發揮新動能方面有獨特優勢,應加快數字經濟發展,支撐經濟全面穩定向好。2024年,我國可以期待一個新的積極因素,那就是數據要素市場發展在加速。
在江小涓看來,我國是數據要素和數據市場的大國,發展潛力巨大,能夠提供強勁的新動能。當下,要以重點行業和應用場景為先導,加快數據要素賦能整體經濟。同時,要在數據要素賦能傳統產業和數據原生產業發展之間、在場內交易和場外交互之間、在為國內大市場賦能和為高水平開放賦能之間,還要保持關注度的平衡,讓它們相互加持、相互增強。
江小涓強調,數字經濟是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和主要增長點,所以在重視用數據要素賦能傳統產業的同時,對數據原生產業一定要高度重視。但是,數據要素最后還是要回到讓數字經濟能夠發展起來,要以重點行業和應用場景為先導,加快數據要素賦能整體經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數字經濟乘勢而上、奮楫前行。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數據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烈宏認為,將數據作為生產要素,是我國首次提出的重大理論創新。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是價值創造的重要源泉;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是釋放數據價值的關鍵動力。國家數據局正在推進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充分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我國數據要素乘數效應初步顯現
當前,我國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發展方興未艾,數據要素乘數效應初步顯現。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賦能經濟社會發展,近日,國家數據局會同中央網信辦、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國家醫保局、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國家文物局、國家中醫藥局等部門聯合印發的《“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推動數據要素高水平應用為主線,以推進數據要素協同優化、復用增效、融合創新作用發揮為重點,強化場景需求牽引,帶動數據要素高質量供給、合規高效流通,培育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充分實現數據要素價值,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實際上,隨著產業數字化深入推進,還會產生更多、更有價值的數據,也會創造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更會衍生新的業態。劉烈宏表示,為促進數據要素流通,還需要在制度建設、流通利用方式、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深化研究。第一,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是價值創造的重要源泉。激活數據要素價值,要從理論上認識數據要素的基本特征。關于數據的特性,各方觀點并不完全一致,但普遍共識的是:與傳統生產要素相比,數據有著明顯不同的特性。激活數據要素價值,要深刻把握數據要素價值作用規律。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海量數據資源、豐富應用場景等多重優勢,如何更好的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是把握發展機遇的重點。
第二,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是釋放數據價值的關鍵動力。隨著數據價值的日益凸顯,推動數據要素化,讓數據要素進入社會化大生產,在千行百業中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抓手。一是通過數據應用推動提升經濟運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二是通過數據應用推動知識擴散、業態創新,擴展生產可能性邊界。三是通過數據應用推動科學范式遷移,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第三,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價值化,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一是從制度建設看,數據領域發展變化快,需要頂層設計和實踐探索相結合。二是從流通利用方式看,需要建立數據基礎設施。三是從收益分配看,數據具有報酬遞增的特點,需要探索兼顧效率和公平的分配機制。四是從安全治理看,數據對治理方式提出新挑戰,需要探索適應數據特點的安全治理模式。(孟凡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