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金融監管總局三部門聯合發布《制造業卓越質量工程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的通知,從研發設計、生產制造、質量保障及數據管理四個方面提供全鏈條指引,為制造業企業提升質量管理數字化水平、增強質量管理能力指明了路徑。
同時,《實施意見》首次提出了依據標準開展制造業企業質量管理能力等級劃分,質量管理數字化成為判斷制造業企業質量管理能力等級劃分重要的標準和依據。
質量管理數字化是提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打造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舉措,它不是一個孤立的領域,而是企業數字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制造業質量管理數字化必須要與企業數字化戰略的規劃和實施進行有效的協同,和企業生產制造系統的數字化建設同步推進,才能更精準、更高效的提升企業管理能力。
發展初期挑戰仍存
企業質量是指在商品經濟范疇,企業依據特定的標準,對產品進行規劃、設計、制造、檢測、計量、運輸、儲存、銷售、售后服務、生態回收等全程的必要的管控。質量管理的概念是指確定質量方針、目標和職責,并通過質量體系中的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來使其實現的所有管理職能的全部活動。質量數字化管理是指利用數字化技術和工具來進行質量管理的一種方法,能夠全流程在線監測、診斷與優化,從而減少質量損失,降低質量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進步,生產制造過程的個性化定制、智慧化決策、柔性化生產等特點日益凸顯,對企業質量管理提出了用戶需求精準感知、信息系統精益優化、生產制造精確控制、質量要素精細管理等一系列更高要求。推動質量管理數字化賦能制造業提質增效,成為順應當前和未來產業數字化浪潮的迫切需要。
智昌科技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戚驍亞在接受中國工業報采訪時表示,《實施意見》中提到的關于企業現階段可以采取的推進質量管理數字化的具體行動,覆蓋了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質量保障及數據管理全生命周期。
在戚驍亞看來,當前制造業質量管理的數字化現狀是均值低,方差大(大量中小企業缺乏數字化質量管理體系,少數先進制造業的頭部企業質量管理體系數字化程度很高),一方面多數企業數字化基礎設施還在建設過程中,缺乏全面的質量管理數據;另一方面多數行業缺乏有效的數字化軟件來分析優化質量管理數據。
中國電信研究院戰略發展研究所高級分析師王朋在接受中國工業報采訪時同樣指出,當前我國制造業質量管理數字化處于發展初期,一方面質量管控過程信息化程度偏低,傳統的人工管理方式仍占大多數;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及數據管理水平仍待增強,難以支持及時、高效的決策,較多制造業企業的質量管理數字化僅停留在簡單的軟件應用層面。
王朋分析稱,目前制造業開展質量管理數字化仍存在諸多挑戰。一是配套服務質量低,高水平的質量管理數字化服務提供商數量較少,較難滿足大規模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二是實施落地難,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數字化,不僅需要過硬的技術支持,還需要對多部門業務、管理流程深刻理解,進行跨業務、跨部門的協同推進。三是資金投入高,質量管理數字化轉型周期長,且人才培訓、工具采購等所需的技術、資金支持高于傳統質量管理,微利企業較難完成整個轉型周期。四是數據風險大,轉型涉及企業各環節數據,收集、存儲、調度敏感及隱私數據將增加潛在的安全風險。
應與企業數字化戰略有效協同
質量管理數字化不僅是企業數字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成為企業數字化戰略的重點。
王朋認為,企業數字化戰略通過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對戰略思維、業務流程、組織架構、商業模式等進行全方位重塑,以提升效率和效益為導向,用數字技術驅動業務變革的過程。制造業質量管理數字化是提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打造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舉措,必須要與企業數字化戰略的規劃和實施進行有效的協同。
一是制造業企業要貫徹落實《實施意見》等相關指導意見,將其作為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把企業發展立足點由規模擴張轉移到提升質量和效益上,將質量管理、高質量發展根植于企業發展戰略全局,逐漸實現質量管理數字化與企業發展戰略合二為一,融為一體。
二是用科學的方法分階段開展質量管理數字化關鍵問題研究,堅持戰略引領、價值導向、創新驅動等體系化設計和系統化思維,制定質量管理數字化轉型規劃,既要強調其與整體戰略的協同性和整體性,也要體現其可操作性。
三是找準切入點進行突破,聚焦質量管理范圍、方式的轉變,通過數字技術以“智”促“質”,對全場景、全鏈條的質量進行把控,實現整體質量和效益的提升,最終形成企業共識。
“企業制定數字化戰略規劃時就要把質量管理數字化的需求考慮進去,把質量管理相關數據的采集、存儲、監測、分析、優化等功能進行整體規劃,實施時要和企業生產制造系統的數字化建設同步推進,可以分階段、分模塊實施質量管理數字化建設。”戚驍亞說道。
據悉,智昌蜂腦工業互聯網平臺提供包括質量管理數字化方面的產品和服務。其中,基于工業大模型的KPI價值網絡產品能夠實現生產過程質量數據的存儲監測和分析優化,正在河鋼集團開展試點項目。基于工業大模型的SOP個人助理產品能夠實現基于自然語言的工藝規范助手。
未來演變呈現4大趨勢
企業加快推動質量管理數字化進程意義重大。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此前解讀文章中曾建議,應加強政策引導和資源統籌,充分發揮企業、第三方專業機構作用,加快質量管理數字化進程。
企業要充分借助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加強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的質量控制,包括產品設計、供應鏈管理、生產制造、質量檢驗檢測、故障維護、質量數據管理等,進而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和效率。王朋分析到,如運用數字孿生、仿真等工具預測新產品的可靠性,可以從源頭把控質量。數據表明,產品質量問題70%來自設計缺陷;運用傳感器、人工智能、機器視覺等技術,可以對“人機料法環測”等各環節進行質量在線監測和診斷,從生產過程把控質量。
作為建設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推動國家信息化建設的主力軍,中國電信率先布局5G+工業互聯網,將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率先應用在工業領域中,為企業的研發設計數字化、智能工廠建設、數據安全流通保障等方面提供產品和服務,實現生產設備數字化控制、設備故障預警及診斷、質量管理質檢優化等典型場景的落地應用。
據悉,中國電信與中興通訊聯手打造的南京濱江全球5G智能制造基地,應用5G工業融合應用110余項,通過中國電信“如翼”5G專網+邊緣計算、大數據AI、機器視覺等數字化技術,濱江工廠實現了數字化管理閉環。在工廠內部,傳輸帶、自動導引小車與機械手臂即可實現從零件到成品的全過程,操作人員數量節約28%;通過數據指令控制,數以萬計的貨箱將自動被分發到各自生產線,物流周轉效率提升27%;通過數字基礎設施的賦能,使裝配問題漏檢率降低80%,關鍵功率不良率降低46%,整個工廠的生產效率提升約120%,能耗節約8%。
在王朋看來,未來質量管理數字化將呈現四大變化。一是數字化管理范圍及深度將進一步擴展,從過去以制造過程為主向研發、設計、制造、服務等全流程滲透,同時新型數字技術將在各環節實現落地應用。二是質量管理水平及生產效率大幅提升,設備、網絡、制造等技術的集成推動傳統生產制造過程向智能車間邁進。三是質量監管力度趨嚴,數字化使監管貫穿生產、銷售、售后等全生命周期,監管準確性及覆蓋率都將得到提升。四是數據價值加速釋放,數智化管理工具的優化升級將推動數據標準化與數據共享機制的建立,在企業內、企業間形成數據價值閉環,實現業務優化和創新。
此外,構建質量管理數字化產業生態,促進制造企業、數字化工具開發企業、系統集成服務商、數據安全工具廠商等產業各方協同發展。研發可評價質量管理數字化水平的模塊化、輕量化、數字化工具,指導企業開展質量管理數字化自評估。探索開展分行業、分區域的質量管理數字化水平比對分析等措施,成為推動制造業質量管理數字化的重要方法。
事實上,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兩次強調“質量管理數字化”關鍵詞,提出要開展質量管理數字化賦能行動,推動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質量改進等全流程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要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和企業質量保證能力建設,構建數字化、智能化質量管控模式,引導企業開展質量管理數字化升級。
此次《實施意見》的發布,可以認為,隨著數字化與質量管理的深度融合,質量管理必將邁向新的高度,為推動“中國制造”向高端邁進、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高質量支撐。(耿鵬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