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余娜
補貼退坡、搶裝潮后,不少風電企業大打“價格戰”。
2023年,風電機組容量進一步擴大,中國風機進入大兆瓦競賽階段,風電技術進入‘無人區’。陸上風機單機容量突破10兆瓦,18-20兆瓦海上風機下線。
從核心部件主軸承材料及制造首次實現國產化,到葉片主梁結構突破性使用碳纖維材料,重量減輕百分之二十,我國超大型風機整機國產化率達到95%以上,發電機、齒輪箱等關鍵核心部件國產化率更是接近100%。
大兆瓦風電機組的持續革新,推動風機價格一路走低。2023年第四季度,陸上風機價格最低跌破1000元/千瓦,整機商利潤持續攤薄。從2021年開始的本輪風機價格戰,已綿延兩年有余。風電全產業鏈收益下滑,整機商廝殺激烈,部分小型整機商退出歷史舞臺。
出海成為不少企業的共同選擇。中國風電主機產能達到全球50%以上的市場份額,關鍵零部件的產量達到全球市場的70%。供應鏈建設、技術迭代帶來的快速降本,讓中國整機商在海外競標中占得優勢。
然而,過度內卷引發的“價格戰”裹挾產業安全健康發展之路推向難上加難的境地。2020年、2021年分別迎來陸上風電及海上風電的“搶裝潮”,為保高額電價,一些良莠不齊的供應商進入目錄,埋下諸多質量隱患。2021年陸上風電平價之后,風機起火、倒塔、葉片斷裂等安全事故愈發頻繁,更多企業從突破技術壁壘、加速產品迭代到關注質量與安全隱患。
風起的時候,帶動的速度和規模掩蓋了很多問題。而當潮水退去,搶裝潮的“紅利”不再,各種問題一一顯現。
風機大型化加速 產業鏈收益下滑
2023年風電裝機實現高速增長,但整體需求不及年初預期,招標量、中標量齊齊下滑,風機價格不斷探底,風電項目整體推進速度放緩。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3年1-11月,全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41.39吉瓦,同比增長83.8%;全國風電累計建設投資完成額為2020億元,同比增長33.7%;全國風電利用小時數為2029小時,同比增長1.0%。
中國工業報記者梳理發現,2023年各省區市發改委1-12月份核準批復的風電項目,共計核準395個,規模總計63.58吉瓦。其中,11月單月核準風電項目規模最大,為8.75吉瓦;8月單月核準風電項目數量最多,高達63個。
裝機量大幅增長,基本復合年初預期。2023年二季度,國內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開工量略低于預期,相關企業業績受到影響。三季度以來,裝機量明顯回升,6月之后逐月累計增速維持在70%以上,個別單月同比增長超過100%。對比我國風電歷年新增裝機,2020年新增裝機為歷史最高,達到71.67吉瓦。業內預測,2023年風電新增裝機與2020年相比,或不相上下,甚至有望超越2020年,創歷史新高。
風機大型化加速,產業鏈收益下滑。“做高塔筒、拉長葉片”,為快速提升風機發電量,風機大型化進程持續加速。2023年主力裝機機型進一步提升至6MW平臺,帶動單機容量進一步快速提升。
風電行業成本下降的同時,整機商利潤亦在下滑。
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中車(601766.SH)、東方電氣(600875.SH)、金風科技(002202.SZ)、明陽智能(601615.SH)、運達股份(300772.SZ)、三一重能(688349.SH)、電氣風電(688660.SH)、湘電股份(600416.SH)、*ST華儀9家頭部風電整機商,凈利潤總計123.071億元。其中,金風科技、明陽智能、運達股份、三一重能、電氣風電、*ST華儀6家企業凈利潤同比呈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尤以電氣風電下滑幅度最大,同比下滑6110.3%。電氣風電和*ST華儀兩家出現業績虧損。1月16日,*ST華儀終止上市并摘牌,成為2024年A股退市“第一股”。風電整機商內卷進一步加劇。
大型化沖擊顯現,風機交付均價顯著下滑。2021年下半年,主機交付價格開始下行,機組大型化的市場沖擊開始顯現。2023年上半年,各家主機廠風機單位售價(不含稅)較2021年下半年下降29%-37%。相對應,主機廠風機產品毛利率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在機組大型化降本過程中,主機廠報價提前預支了降本和降價空間,但機型的快速迭代造成規模化效應減弱,其結果是成本降幅慢于價格,造成了風機階段性的盈利壓縮。
2022年海陸風招標的爆發式增長,導致2023全年市場以消化為主,風電項目招標量、中標量齊齊下滑。
華創證券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風電招標量達64.3吉瓦,同比下滑30.3%。分類來看,2023 年海上風電、陸上風電招標量分別為8.9吉瓦、55.4吉瓦,同比下40.6%、28.3%。2023年風電招標項目涉及開發商共59家,其中國家能源位列第一,招標規模達12吉瓦,占比18.7%。2023年風電中標量達69.9吉瓦,同比下滑15%。分類來看,2023年海上風電、陸上風電中標量分別為9.1吉瓦、60.8吉瓦,同比下滑33.8%、11.2%。2023年整機商金風科技、遠景能源、明陽智能、運達股份位列前四,中標規模分別為12.2 吉瓦、10.5 吉瓦、9.6吉瓦、8.6吉瓦,占比18.3%、15.8%、14.4%、12.9%。
風電機組中標價格不斷探底。2023年,陸風全年投標均價約在1584元/千瓦(不含塔筒、含稅),同比下降約14%。海風價格下降至約2936元/千瓦(不含塔筒、含稅)。2021年至今,國內風機價格近乎腰斬。對于風機價格走勢,有整機商曾公開表示,目前,陸上風機的招標價除了個別大基地項目、大機型項目外已基本觸底。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的統計,陸上風機價格2021年起即進入跌勢,兩年內跌去5成左右,2023年價格波動較小,但始終處于低谷;海上風機平均招標價格則在一年內從7000元/千瓦左右的水平降至了目前的3500元/千瓦左右的低點。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與海外風機廠交付價格正呈現嚴重分化。2020年四季度,維斯塔斯風機交付價格為71萬歐元/兆瓦,到2023年三季度提高至105萬歐元/兆瓦,增長48%。而同期,金風科技風機交付均價從3634元/兆瓦下降至2200元/兆瓦左右,下降幅度接近40%。以目前的數據來看,海外主機廠商用風機價格已是我國主機廠的3.5倍以上。
結束陣痛期 海風將迎省補“搶裝潮”
相較有所放緩的2024年光伏新增裝機增速,經過3年平價陣痛后的海上風電或在2024年迎來省補“搶裝潮”,全年風電裝機有望實現增速。
2023年12月21日,2024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截至2023年12月,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第一批已建成并網4516萬千瓦,第二批、第三批已核準超過5000萬千瓦。2024年全國風電光伏新增裝機在2億千瓦左右。
2024年,陸上風電有望繼續穩健發展,其中風光大基地建設、分散式風電發展,成為最大亮點。與此同時,《風電場改造升級和退役管理辦法》的出臺有望推動“以大代小”——老舊風機的改造升級,釋放存量風能資源。
從各省規劃的“十四五”海風裝機目標總計超50吉瓦來看,當前完成度尚不到一半的海上風電,也將進一步提速。據瑞達恒研究院不完全統計,沿海地區規劃了16個產業集群,國內海上風電大型產業基地總產值已逼近萬億元水平。
2022年和2023年,由于疫情、用海政策調整以及軍事、航道等限制性因素的影響,海上風電項目推進緩慢。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十四五”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僅22吉瓦,完成度不到一半。如果要圓滿各省市制定的“十四五”目標,2024-2025年的海上風電開發建設必將明顯提速,迎來一波裝機小高峰。
對此,中郵證券保守預測,2024年海上風電裝機量有望提升至8-10吉瓦;國海證券認為,2024年海上風電裝機量有望達到10吉瓦以上;華福證券最為樂觀,預測海風有望迎來開工和裝機的大年,新增裝機將達10-15吉瓦。
中國海上風電正處于向平價上網過渡的關鍵階段,大型化和深遠海成兩大趨勢。
風機大型化進程加速,價格戰轉向質量戰。作為整機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徑,機組大型化體現整機廠技術競爭力,將對風電塔筒/管樁、主軸等核心零部件提出更高要求,風電整機及核心零部件龍頭的競爭優勢顯著。
中國深遠海海上風電發展前景廣闊,亟需自己“蹚”路。一方面,離岸距離逐步提升,柔性直流技術逐步起量;另一方面,風電基礎逐步從樁基、導管架發展到漂浮式基礎。其中,漂浮式技術度電成本高,仍處于商業化的前期。
產能供應過剩,風機出口或進一步增長。機組大型化和成熟的供應鏈助力中國陸上風電市場發展。風機零部件供應商也在持續進行產能升級及擴張,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國內市場需求,實現新一代風機的部署應用。數據顯示,中國風機主要零部件的產能已經達到未來十年平均國內市場需求的兩倍。產能供應過剩,加之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將進一步促進風機及其相關大部件的出口。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世界風能協會副主席、北京鑒衡認證中心主任秦海巖提醒,與家電等產品的出口不同,整機商“出海”并非止于“賣風機”,更關鍵的是完成風電項目建設,這意味著企業不僅需要熟悉各國的政策法規環境,還需要參與融資、認證、物流、施工安裝等其他諸多環節。
1月8日在京發布的《中國碳中和目標下的風光技術展望》提醒,應進一步提升基礎制造業工藝水平和材料制造水平,加強國產品牌替代應用。重點集中在大型化輕量化的葉片、模塊化智能化的齒輪箱、集成化和子系統模塊化的變流器控制系統。同時,進一步調動開發企業應用國產主軸軸承的積極性,尤其針對大兆瓦機組,鼓勵風電場風機招標文件中增加使用配套國產品牌的條款。風電軸承研發投入巨大,涉及基礎理論、材料、設計制造和試驗應用等專有技術,建議國家持續支持技術研發。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