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
“縣域經濟(縣域工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石。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工業仍然起著支撐、帶動和保障作用。縣域經濟GDP約占全國38%,工業增加值約占40%,要把工業和制造業放在重要位置。”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在縣域工業經濟發展論壇(2023)上表示。
持續做強做優做大縣域經濟
中國夢具體到工業戰線就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是推動新型工業化的重要陣地。
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二級巡視員朱璋表示,縣域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單元,既是工業穩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也是推進新型工業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國縣域工業綜合實力持續提升,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內生動力不斷增強,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工業發展基礎更加堅實。2022年,縣域經濟總量達46.5萬億元,其中,工業經濟發揮核心帶動力量,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基石。二是工業轉型升級動力更加強勁。縣域傳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價值創造及產業競爭力進一步提升。新興產業加速布局,主導產業逐步更新換代。三是工業數實融合快速落地。一些縣(市)加速布局5G、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前沿領域和應用場景,深度賦能本地工業發展,產業數實融合更加深入,推動產業發展壯大。四是工業綠色化發展目標更加明確。一些縣(市)逐步擺脫高排放高污染的發展方式,加速向綠色低碳邁進。
李毅中表示,縣和縣級市是“新四化”的重要載體。縣和縣級市是國家行政體制的基層,有較完整的經濟、社會形態。不同地區、不同現狀,發展路徑和發展模式各具特色,要充分釋放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持續做強做優做大縣域經濟。
“要分類引導,鼓勵發展經濟強縣、專業化強縣、農業強縣、生態強縣、轉型發展強縣等,一二三產融合協調發展,筑牢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李毅中表示。
李毅中指出,發展縣域經濟體現了“人民利益至上”。縣域消費市場占全國38%,網絡零售量占全國的33.5%。加大投入,增強縣城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對城鄉協同發展、帶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業現代化都有重大作用。
“目前,我國有1871個縣和縣級市(不含市轄區),縣域經濟為國民經濟作出重要貢獻。縣域經濟GDP和工業增加值約占全國4成。規上工業企業占45%,專精特新‘小巨人’占全國1/3,制造業單項冠軍占近4成。全國200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中有81家分布在縣。”李毅中指出,有一批特色冠軍縣聞名中外,成為區域經濟的中堅。縣域工業結構不斷優化,正在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此次論壇上,中國信通院總工程師敖立發布《中國縣域工業經濟發展報告(2023)》,揭曉了2023年“中國工業百強縣”“中國創新百強縣”“中國工業百強區”。
“2023年,工業百強縣(市)貢獻了全國9.9%的GDP、14.5%的工業增加值,穩增長支撐作用進一步扎牢。”敖立介紹,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出區劃數量趨于穩定、產業層次愈加立體、科技創新縱深延拓、人民獲得感更堅實等四大特征。
提升縣域工業企業基礎能力
“充分肯定成績,也要看到還存在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和挑戰,僅從數量規模看,有兩個問題要引起高度重視。”李毅中強調。
李毅中指出,目前,縣域經濟占全國GDP比重過早過快下降。由2012年的54.9%快速下降到2021年的37.8%。縣域工業發展質量還不高,在產業結構、資源要素、質量品牌、協同發展等方面還有不小差距。出現“虹吸效應”,城市優于縣域,吸引生產要素由縣流向城市。撤縣變市轄區,近城市的先進縣并入城市,雖然促進了城市發展,成效明顯應充分肯定,但客觀上也影響了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中工業占GDP比重過早過快下降。估算由2010年的43.6%降到2020年的34.6%;同期全國由40.1%降到30.8%,趨勢相同。”李毅中指出。在認識和政策上存在脫實向虛的趨向,對傳統產業和涉及民生就業的產業存在誤解,不恰當地“關停并轉”“退二進三”;縣域經濟在執行去產能中出現過急過多一刀切的現象;近年來外資撤走,部分民企外移也造成負面影響。
李毅中表示,要遵循國家和地區的中長期規劃,服從服務經濟大局。要遵照新型工業化的目標任務,落實國家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數字化轉型升級、“雙碳”等戰略部署。遵守當地主體功能定位,嵌入當地城市群都市圈的產業體系中,為當地主導產業配套;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雙城等城市群都市圈中,有一大批縣域工業配套支撐成為重要組成;中心城市的大型企業尤其中央企業,其供應鏈產業鏈應向縣域企業開放。
要培育發展地方特色優勢產業成為區域經濟支柱。根據當地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產業基礎、人口分布、市場狀況和歷史傳承等差異化發展;注重發展先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互相促進;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和物產,深度精細加工制造,爭創品牌,滿足市場需求,解決民生就業。帶動產業融合。防止所謂中低端制造業的盲目退出和無序外遷。
實施領航企業培育工程,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內容之一。推動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優勢,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強化完善產業鏈;構建國家引導、地方組織、行業指導、市場培育、龍頭帶動、資本助力的多元化培育發展體系;希望地方政府通盤考慮,分層分類重點選培、逐級提升、動態管理,形成優質企業培育梯隊。支持龍頭企業發揮鏈主領軍帶動和生態整合作用。
要夯實產業基礎,提升縣域工業企業的基礎能力。縣域工業企業情況各異,后進企業要補欠賬、強基礎,先進企業要提升水準;政府要引導企業專注核心業務,提品質創品牌,支持企業智能綠色技改、數字化轉型,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小快輕準”的數字產品和解決方案;把紓困政策落實到位,保住企業;優化營商環境,提振信心。
全力穩定縣域工業經濟運行
“前不久,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就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多項部署。此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有關工作,明確深刻分析把握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我國新型工業化的階段性特征,扎實做好各項重點工作,全面提高工業發展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朱璋表示。
結合當前形勢,朱璋就縣域工業發展提出幾點意見:
一是全力穩定縣域工業經濟運行。充分發揮縣域作為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重要作用,延續、優化、完善并落實各項工業穩增長政策,充分發揮經濟內循環中的縣域力量,并加強利用數字化手段對工業經濟的運行監測,及時發現并解決工業經濟運行的痛點、堵點、卡點,推動縣域工業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二是加速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加快推進縣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重點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并從產業實際出發,瞄準成長潛力大、科技含量高、支撐帶動力強的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探索和形成符合縣域區域特點的現代產業鏈條。
三是深入推進數實融合“以數強實”。匯聚各方資源,積極推動制造業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場景在縣域的落地推廣,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支撐縣域產業轉型升級,助推縣域構建形成更先進的生產能力和更高效的組織體系。
四是充分發揮民營經濟對新型工業化的支撐作用。縣域能為民營企業提供能直接感受到的更優的發展環境,要充分發揮這方面優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優化政務服務,落實各項助企惠企政策,出臺更有效的措施,培育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提升民營經濟活力,充分激發民營經濟在推進新型工業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