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務部發布自貿試驗區第五批23項“最佳實踐案例”。安徽自貿試驗區合肥片區高新區塊探索實施的“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深度銜接改革”舉措成功入選,實現了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的首次突破,也是唯一一個入選的生態環境管理領域制度創新成果。
先行先試解難題
為解決建設項目環評審查周期過長導致的項目開工慢問題,高新區塊在全國率先開展環評與排污許可深度銜接改革,依據排污許可證類別,分類實施環評告知承諾備案制、告知承諾審批制改革,實現對符合條件的項目只進行一次生態環境行政許可審批,有力推動重大產業項目盡快落地。目前,改革惠及了波林新材料、通威太陽能、晶澳太陽能等一大批重點企業,有效助力企業產品快速上市搶占窗口。
晶澳太陽能
通威太陽能
爭取支持促發展
高新區自貿局會同市自貿委以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多次赴商務部、生態環境部等相關部委當面匯報溝通,得到各部委高度認可,認為“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深度銜接改革”能有效解決環評監管和項目服務的矛盾,有利于推動重大產業項目快速落地。改革試點以來,累計辦理超過200個項目,環評辦理周期由平均60個工作日壓縮到5個工作日,企業編制環評文件費用節約40%,項目開工時間平均提前2個月。
統籌安全強監管
在加快審批效率的同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控可能帶來的環境風險,把風險管理貫徹制度創新全過程,制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明確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的項目不納入改革范疇,形成“事前實行告知承諾、事中加強文本復核、事后強化現場監管”的風險防控模式。目前,生態環境部門已對質量較差的39個文本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懲處,12家編制單位被執行紅牌,實現了全過程監管和風險可控。
據了解,商務部在1月18日共發布了47項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包括自貿試驗區第五批23項“最佳實踐案例”、第三批24項部門推廣的改革試點經驗,供各地在相關領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工作中借鑒推廣。其中,23項“最佳實踐案例”重點包括貿易便利化領域、政府職能轉變領域、要素資源保障領域、產業高質量發展領域等4個方面。
自貿試驗區獲批以來,高新區塊牢牢把握“為國家試制度、為區域謀發展”的使命任務,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累計形成近百項創新成果,6項在國家復制推廣(安徽共11項,其中合肥7項),34項在全省復制推廣,形成了自貿試驗區改革紅利共享、開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
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合肥片區高新區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