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文化到金龍機電,操作手法“異曲同工”,通過“蒙面股東”實現“隱形”控制上市公司,背后都與“牛散”萬忠波關系密切。專家表示,“隱形實控人”會衍生出一系列問題,損害上市公司及中小投資者利益,這一亂象亟待進一步強化治理。
作為資本市場的“關鍵少數”,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大股東一直是監管關注的重心。從過往違規問題來看,資金占用、內幕交易、財務造假等亂象多與其密不可分。為維護廣大投資者利益,近年來監管手段不斷強化,大股東相關違規行為受到有效約束。
然而,一些資本“玩家”試圖通過“蒙面股東”隱匿實控人身份,以繞開監管。部分上市公司盡管宣稱“無實際控制人”,但背后的資本“玩家”通過多種手段,對上市公司施加重要影響。比如,在持股方面采取化整為零的策略,多位持股比例低于5%的股東實質上代表“隱形實控人”利益。一方面,規避披露相關信息。另一方面,“調兵遣將”將關系密切的人員派駐上市公司董事會,以此牢牢掌握控制權。這已成為“隱形實控人”的慣用手段。
以證監會公布的陸克平操縱四環生物為例,2014年起,陸克平以擴大其所控制的四環生物股東大會表決權數量為目的,控制使用陸某、郁某芬、江蘇德源紡織服飾有限公司等13個證券賬戶和兩個權益工具,通過上述賬戶在四環生物股東大會上行使表決權;自行或通過徐某民聯系趙紅、華櫻、倪利鋒、何斌買入四環生物股票,股票表決權歸陸克平。
通過上述手段,陸克平不晚于2014年5月23日成為四環生物實際控制人,且其在2014年5月23日至2018年4月11日期間實際控制四環生物,但四環生物在2014年至2018年年度報告中均披露“無實際控制人”。
成為“隱形實控人”有何好處?
首先,便于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北方某上市公司早前豪擲數億元購買土地,計劃打造實景娛樂項目。該地塊原主人其實是上市公司“隱形實控人”。由于存在相關“硬傷”,該地塊已經閑置多年。通過資產轉讓,“隱形實控人”得以“解套”。而上市公司拿地后數年未開發,并因此減值事項拖累了業績和現金流。
其次,便于在二級市場進出。上市公司實控人在二級市場減持套現約束較多。尤其是去年8月27日,證監會在充分聽取市場建議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股份減持行為,要求破發、破凈或分紅不達標的上市公司,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然而,有的資本“玩家”卻試圖躲在“無實際控制人”這塊幕布后面規避監管。
“隱形實控人”意在繞開監管,擾亂了市場秩序,侵害了上市公司及中小投資者的利益。目前,類似“隱形實控人”被處罰案例有限,背后存在一定的客觀原因。有資深律師坦言,《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規定了一致行動人及其信披要求,但表面無聯系的一致行動人關系很難發現。
業內人士呼吁,針對資本市場“關鍵少數”出現的新變化,監管手段應進行升級和強化。上市公司要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和治理,切實提升信息披露質量和規范運作水平。
當前,監管部門借助大數據識別系統等技術手段,實時監測與識別異常交易,“長牙帶刺”持續提升監管的前瞻性、精準性、有效性和協同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