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關鍵年,春已至。
3月4日,全國兩會正式召開。2024年全國兩會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特殊的時間節點、特別的發展任務、多元的民生期待,無疑提升了社會各界對今年全國兩會的期待。
兩會前熱議不斷,兩會中聲聲高漲。毫無疑問,“新質生產力”已經是今年兩會當之無愧的熱詞。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早有強調。
“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其核心在于科技創新和數智融合。下一步,我們將多措并舉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黃寶榮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看來:“當下企業在向alinAI的方向邁進,這本身就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體現。”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則在今年兩會期間帶來了“加快新型技術工人隊伍建設、加快建設綠色知識產權轉化應用、創新深化未來工廠、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等多項圍繞新質生產力的建議。這些無疑都是通過“實干”,踐行與推動新質生產力向新、向實、向上發展的表現。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總書記提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202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再次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而2024年1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總書記更加強調:“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在本報看來,從2023年在地方考察時提出“新質生產力”,到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再到政治局集體學習時作出系統闡述,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新征程上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而探索、踐行、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則成為中國工業下一程發展的重要使命,也是扎實推進中國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命題。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的重要年份。75年間,中國工業走過了發達國家200多年的工業化歷程。
回首這75年,從零起步拿油田、煉鋼鐵、強制造,到搞科研、越封鎖、攀珠峰,中國工業在一代代工業人夜以繼日地研發創新中不斷突破升級。如今,國產發動機、芯片等關鍵核心部件已經逐漸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央。
航天問宇宙、5G向全球、高鐵鋪世界、汽車出口躍居于全球榜首……中國工業一路高歌猛進,高質量發展的樣貌正從“一枝獨秀”到“全面開花”。
2023年9月,黨中央召開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此后全國掀起了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熱潮。那么,作為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的中國工業如何在開拓新質生產力上打開新局面、創造新價值呢?
《人民日報》日前發表重要理論研究文章指出,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而在本報看來,這種先進生產力質態體現在中國工業上,則可以用“新、質、人”三個字來概括:
首先是“新”。據工信部發布信息顯示,2023年中國著力壯大優勢產業,“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產品出口額首次破萬億元,造船市場份額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時,積極培育新動能,新材料、機器人等一批新興行業快速成長。加快技術攻關應用,工業母機、關鍵軟件等領域創新實現新突破,大飛機、高端醫療裝備等攻關成果紛紛投入應用。
接下來,如何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打造更多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硬科技”。同時,充分發揮企業作為研發應用新型生產工具主力軍的作用,加強創新要素集成和科技成果轉化是中國工業向“新”發展的關鍵。
其次是“質”。據工信部發布數據,2023年全年工業經濟呈現穩中向上、回升向好的態勢。省份、行業增長面“雙擴”,十大重點行業、十個工業大省增長“穩定器”作用凸顯。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中國算力總規模居全球第二;數實融合全面深化,5G應用融入97個國民經濟大類中的71個,工業互聯網覆蓋全部41個工業大類。
接下來,如何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如何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農業強國等戰略任務,實現科學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則需要我們在“質”的方面下功夫。
第三是“人”。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人才。他們需要具備引領世界科技前沿、創新創造新型生產工具的能力;他們需要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具備多維知識結構、熟練掌握新型生產工具的能力。
而這背后,如何探索形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師培養體系;如何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如何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人”是中國工業接續奮斗、實現夢想的基石。
工業的跨越發展,奠定了中國強國之基、富國之路。新時代新征程上,保持引領和再創佳績需要領航者認清國內外復雜嚴峻形勢,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
篤行不怠、踔厲奮發、賡續前行、奮楫爭先,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號角已經吹響,中國工業正活力澎湃邁進新時代。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