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和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民生和社會保障持續加強,充分展現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良好態勢。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委書記尹力認為,我國經濟增長保持全球領先,長期向好的基礎更加堅實;科技創新實現一系列突破,新質生產力呈現蓬勃生機。要堅定信心,著力做好穩預期穩就業穩增長;用好政策,注重提高效率效益效果;強化創新,積極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優化環境,充分激發潛力動力活力。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省長葉建春表示,政府工作報告全面展示了“中國之治”取得的重大成就,“經濟增長成績單”成色十足、令人自豪,“科技創新成績單”亮點紛呈、令人振奮,“改革開放成績單”成果豐碩、令人鼓舞,“民生保障成績單”飽滿厚實、令人暖心。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李錦斌對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三點突出感受:一是難中求成長志氣。二是量中求質增底氣。三是穩中求進提士氣。
放眼世界依然“風景這邊獨好”
“新質生產力”的加快發展,推動我國經濟實現更有分量、更有韌性、更有內涵、更有溫度的發展,向著現代化大國經濟前進一大步。2023年,我國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重大創新成果持續涌現,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全社會創新動力、發展活力持續迸發。目前,我國經濟光明是事實,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科技創新的支撐更加有力,發展的安全基礎更加鞏固,經濟增長的綠色底色更加鮮亮。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市長胡衡華認為,2023年,我國全力推動經濟恢復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一是我國經濟運行前低中高后穩,發展成色十足,放眼全球“風景這邊獨好”;二是新型工業化扎實推進,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三是全年主要目標任務圓滿完成,許多方面出現積極向好變化,成績來之不易。
2023年,我國激活動能構建新發展格局,經濟在疫情防控轉段后回升向好,中國式現代化書寫新篇章,變革突圍打開新局面,造福人民展現新風貌。目前,我國經濟總體上處在回升向好的過程中,但也要看到回升的過程必然是曲折的、波浪式的。從國際看,發達國家經濟“軟著陸”難度比較大,經濟可能出現低迷。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等非經濟因素充滿挑戰。從國內看,有效需求還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風險互相交織,經濟存在循環不暢。
全國人大代表、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禮認為,我國有關長遠發展的基礎領域投資仍存在很大需求,如先進交通網、先進通訊網、生態環保設施、城市更新提質、綠色能源轉型、現代化設施以及科技領域中的底層技術和“卡脖子”技術研發等,滿足這些需求需巨量投資,必定能推動經濟社會再上新臺階。因此,在安排2024年財政支出尤其是長期、超長期國債使用時,把基礎領域投資放在重要的工作議程中,盡可能帶動民間投資,以此提升經濟活躍度。
實際上,我國推動經濟發展動力活力持續釋放,要牢牢把握創新驅動發展這個重大戰略,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做優做強。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張家口市沽源縣梁鄉大石砬村黨支部書記孫喜玲表示,我國推動發展方式從資源型向內涵型、從產量型向質量型轉變,要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集群。
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路徑依賴
我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把中國特色充分轉化為發展優勢,關注經濟增長質量既關注增長的規模、速度、效率等數量特征,也關注增長的可持續性、穩定性。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委書記韓俊強調,我國經濟恢復發展持續向好,彰顯中國經濟光明前景;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彰顯大國經濟強勁動能;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彰顯自立自強科技硬實力。要把創新這一“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把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這篇大文章做得更好。
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征,一個是“新”,即創新,尤其是原創性、顛覆性、引領性技術的科技創新;一個是“質”,體現在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要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新質生產力理論為指導,全面提升質量意識,以更新更高的質量標準引領經濟社會創新,把創新驅動與高質量發展有機統一,充分釋放創新作為第一動力的作用。”全國人大代表、民進中央主席蔡達峰說。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杜家毫認為,必須牢記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努力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路徑依賴,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積極發展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新型生產關系。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省長王清憲表示,2023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波浪曲折中取得來之不易成績,要推動“科產融合”,注重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讓創新勢能更多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推動“兩業融合”,促進制造業服務化和服務業制造化,催生更多新業態新模式;推動“數實融合”,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強化工業互聯網賦能作用,更好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底青云表示,堅持創新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更加關注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提升關鍵核心技術、顛覆性技術等底層硬科技的攻關力度,促進原始創新,積極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
我國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慶陽市委書記黃澤元表示,我國要將把培育壯大傳統產業和新質生產力有機結合起來,強化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培育,加快東數西算產業園區建設,培育以算力基礎設施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力。
我國充分發揮科技創新驅動作用
2023年,我國經濟總體回升向好,展現出堅強韌性。從科技創新看,R&D投入占比邁入發達國家門檻,研發費用居全球第二,取得的成績令人振奮。與此同時,我國科創研究鏈條不長、要素不完整且離散度較高,已成為當前制約我國科技創新的最突出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吳一戎分析,在新一輪國家科技規劃中,要更加準確區分科學和技術研究的不同要求,針對科學發現、技術科學、技術發明、產品可生產性技術及應用等科技創新的不同環節,分別出臺更有針對性的支持政策,特別是要加長科技創新研究鏈條,積極融合各創新要素,統一組織從事基礎研究、技術科學、核心關鍵技術的不同科研人員集中力量攻關,全力以赴推動解決“卡脖子”問題,更好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我國科技近二十年高速發展所取得的成績,最主要在于黨和國家長期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大學海洋礦產資源探采裝備與安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主任萬步炎認為,當前,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迎來戰略機遇期和重要窗口期,但也存在一定“短板”。比如,基礎研究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產業“掉鏈子”,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等,必須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充分發揮科技創新驅動作用,持續推動生產力迭代升級。
全國人大代表、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崔鐵軍介紹,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對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了明確部署,強調集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社會創新資源,推進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加強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究。“走自主創新之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工作者責無旁貸。”崔鐵軍表示。
2023年,我國科技創新實現新的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豐碩,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持續提升。全國人大代表、農工黨中央主席何維分析,2023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多重困難挑戰交織,外部壓力和內部困難疊加。要加快發展前沿新型技術,促進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產業發展,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等新增長引擎,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新賽道。要堅持先立后破,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比如,加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實現國家制造業整體轉型升級;發揮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的有力支撐作用,保障加快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創新部部長張帆針對圍繞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提三點建議:一是打造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強大科技源動力,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二是增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綠色動能,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三是夯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數智支撐基礎,有效推動人工智能發展高地建設和加大基于綠色能源的算力基礎建設。(孟凡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