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體現為“穩”有支撐、“進”有動力、“好”可持續,彰顯了自信和底氣,吹響了奮進號角。我國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著力提升科技創新“硬核力”、產業體系“競爭力”,大抓產業、主攻工業,緊扣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全力推動優勢主導產業做大做強做優,大力推動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張濤認為,要立足產業優勢、科技優勢、人才優勢,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衛健委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馬旭表示,圍繞處理好推動創新中政府作用和產業政策之間的關系,探索加快推進中試創新產品的新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為重大創新特別是對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有帶動性的創新,留出足夠的充分競爭的市場空間。
以傳統產業升級催生新質生產力
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體現了強勁韌性和活力,要把成本控制和經濟可承受理念貫穿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裝備經費投向使用全過程,注重低成本、高效益、可持續。全國人大代表、民進福建省委主委嚴可仕說,2023年,我國爬產業轉型和動能轉換的“坡”,過企業信心和預期不足的“坎”,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經歷了“爬坡過坎”的不易和艱辛,更能體會到“見風景”的欣喜與榮光。
全國人大代表、聊城市市長張百順認為,我國要圍繞全面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強化創新驅動,推動產業鏈系統升級,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鏈條、更具驅動力的產業引擎、更具融合力的產業生態、更具承載力的產業空間、更具支撐力的產業保障。“要加大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給予傾斜,增強傳統產業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活力,以傳統產業升級催生新質生產力。”張百順表示。
我國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數實融合的任務仍然艱巨,目前正在制造業轉型升級攻堅階段。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臨清三和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宛斌建議:加強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推動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轉型;給予傳統行業財稅、金融支持,加大對制造業技術改造的資金支持力度,確保要素跟著項目走,推動好項目、大項目盡快落地實施。
實際上,我國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大裝置集群建設,要正確處理好總量擴張與質量提升的關系,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新質生產力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蔣卓慶認為,國家應在產業鏈項目融資、工業增加值統計、財稅分享等方面出臺有利于調動相關地方積極性、促進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的配套政策制度,鼓勵各省級政府在區域內共建產業合作園區,跨省域發展重點產業鏈。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所長張學軍代表建議:一是加快推進國產高端科學儀器自主可控,我國高端儀器依賴進口,數據安全風險較大,研制力量分散,要優化戰略布局,統籌各地基礎優勢,集中力量打造區域創新中心、組建“國家隊”;二是加大國產自主可控制造體系的支持力度,加強對自主可控的裝備制造支持和采購力度,放寬市場準入,采取積極的財稅優惠政策,支持國產裝備發展。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我國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高,發展含金量不斷提升,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的“奮進曲”。全國人大代表、農工黨天津市委主委馬延和指出,我國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立足先進制造研發優勢,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加大各類科技創新平臺的開放力度,與央企、高校、科研機構等深化合作,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完善以重大成果產出為導向的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從貢獻、影響等維度對人才進行綜合評價,引導科技人才研究真問題、拿出真成果。
當前,我國實施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推動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全國人大代表、天津鋼管制造有限公司管加工事業部元通分廠主任工程師李剛認為,傳統制造業要守正創新,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上下功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職工技能水平,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我國要依靠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我國推動發展動力活力持續釋放,要牢牢把握創新驅動發展這個重大戰略,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做優做強。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河南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樓向平表示,面向金融、通信、電力等數據資源豐富的垂直行業,建設數據要素市場示范特區;推動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和可信治理;加快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于旭波建議,持續加大高水平基礎研究的保障力度,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加快提升產品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專精特新企業;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設高水平科研人才、高技能人才隊伍;積極發揮數控機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聯合體協同作用,充分開放科研、驗證平臺和應用場景。
事實上,完善成果轉化的途徑和機制方法,要鼓勵和引導基礎研究及其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工程應用、生產線和產業鏈。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促進基礎研究科技創新成果與產業鏈高度融合。全國人大代表、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認為,在國家層面盡快出臺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政策,暢通學術與產業之間的轉化橋梁,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保障。
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良性互動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對發展數字經濟、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進行部署。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山東省委主委程林認為,要更加注重基礎科學研究,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市場作用,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激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更加注重科學文化建設,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激發創新發展活力;更加注重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推動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系統解決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和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最初一公里”的問題,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產出一批原創性、顛覆性、引領性的科研成果。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青島市市長趙豪志表示,要更加注重面向產業需求,加快推動技術創新、技術變革,推動傳統優勢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卡脖子”技術突破,大力開展新興產業重大科學課題研究和技術攻關示范;更加注重數字賦能,因地制宜推進大中小各類企業數字化改造,實施智能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專項建設,加快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全國人大代表、中光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智超認為,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制度優勢,構建開放式創新大平臺,激發創新發展活力與動力;深化應用場景牽引,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良性互動;強化政府、市場和社會的有機結合,推動跨區域協同創新;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人才支撐。
全國人大代表、貴陽市委副書記、市長、貴安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馬寧宇表示,要聚焦算力、賦能、產業“三個關鍵”,瞄準人工智能新賽道,積極搶占智算、行業大模型培育、數據訓練“三個制高點”,全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智算基地,努力在算力、賦能、產業上實現新突破。
全國人大代表、海信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賈少謙代表建議,科技部牽頭支持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發展;工信部牽頭加大對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項目扶持力度,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加強前沿技術研發、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鏈建設等工作,提升產業競爭實力;商務部牽頭發揮新一輪“以舊換新”對綠色消費的撬動作用,推動高質量耐用消費品更多進入居民生活。(孟凡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