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線上教育培訓發展迅猛,但亂象也隨之而來。不少機構因虛假宣傳、誘導分期貸、無法兌現課程內容和退款承諾等問題被卷入糾紛。
“人民投訴”用戶舉報機構虛假宣傳包過包拿證、虛假承諾收益效果、課程服務貨不對板、退款難等在線教培亂象。(“人民投訴”平臺截圖)
梳理“人民投訴”內容,去年以來網友相關投訴大致聚焦在:未達到承諾效果或對未完成的課時,機構不予退費;虛假宣傳高通過率、一對一陪跑、包教包會等;虛假承諾可觀收益、全額退費、包兼職包就業;違規誘導辦理分期貸,無法取消,影響征信;課程貨不對板、無法登陸軟件、約不上課或遲遲不開課;欺詐報名,對不符合報考資格不告知;機構混淆官方證書和社會機構頒發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區別,進行誤導性宣傳或實施欺詐等方面。
用戶投訴的培訓類別也從學歷提升、考公考編拓展到影視后期制作、播音配音、游戲原畫、塔羅師、健康管理師、心理傾聽師、碳排放管理師、社工、短視頻運營、電商運營技巧等。
針對網上買課維權難的困境,人民日報讀者來信版與“人民投訴”聯合發起相關問題建議征集。人民日報《規范在線培訓提供優質服務》文中多處引用“人民投訴”用戶相關案例和線索,對培訓課程貨不對板,機構誘導報名、誘導分期貸,虛假承諾“考試包過”“推薦兼職”,名為“培訓”實則“賣證”等亂象一一予以曝光。
對此,湖南省消保委建議消費者,謹慎選擇培訓機構,應選擇正規注冊、美譽度好、可信度高的網絡教培機構。充分了解機構登記注冊及經營運行狀況、征信狀況,是否獲得教學、培訓資質許可。理性選擇產品和服務,不要盲目跟風,輕信夸大宣傳。可先行體驗,了解師資、課程等具體情況,針對自身需求,科學理性選擇實際有效課程。在訂立消費合同時,預付式消費欺詐,消費者應盡量選擇周期短的課程,仔細核對合同相關條款,明確雙方之間權利義務,避免網絡教培機構利用合同不公平格式條款減輕或免除自身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消費者應加強自我保護,充分認識分期貸買課的危害,量入為出,理性消費。收集保留宣傳頁面截圖、聊天記錄、支付記錄、合同等維權證據。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