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則曾在浙商證券研究所工作的員工爆料在網絡上傳播,獲得輿論廣泛關注。該名員工表示,其在提離職后,遭受到了來自浙商證券研究所的系列“故意為難”,對自己的正常生活及職業生涯造成嚴重影響。
上述輿論一經公布,吸引了浙商證券研究所在職、已離職員工或前實習生等的集中爆料,再添一把火之后的輿情洶涌更甚。中國網財經記者就前述爆料中所提到的數個重點問題對浙商證券進行采訪提問,但記者在數個不同時段撥打公司電話均未接通,截至發稿采訪函亦未獲回復。
中國網財經記者注意到,3月22日傍晚,浙商證券曾對界面新聞等媒體就此事做出公開回應。相關報道顯示,公司并未直接否定上述爆料內容,僅表示“我們已經關注到相關消息,對此高度重視,會積極解決分歧、處理爭議、消除誤會。我們尊重員工的職業選擇,期待他們都有更好的發展。”
然而,浙商證券上述表態或有意回避爆料涉及的數個關鍵問題,對于澄清問題真相及挽回公司聲譽幫助不多。公開信息顯示,2021年,公司研究所所長邱冠華在接受證券時報采訪時曾表示愿意“重倉年輕人”。如今,曾經的口號仍在,為何卻被爆料欲“套牢年輕人”?
浙商證券研究所被控有意為難離職人員或涉違法
網傳離職員工爆料內容顯示,浙商證券研究所對其“有意為難”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被要求退還上一年度年終獎,否則不予辦理離職手續;二是提離職后手續拖延兩月仍未辦結,且線上流程結束后立刻停工資,但線下紙質簽字流程拖沓,導致該員工1-2個月沒有任何收入;三是其作為工作1.5年的應屆生,卻被啟動競業,競業期限長達1年,每個月補助僅兩千出頭。
該離職員工在爆料中聲稱,浙商證券研究所提離職后手續拖延兩月仍未辦結的做法嚴重違反勞動法。
中國網財經記者了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下簡稱《勞動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按照《勞動法》相關規定,正常離職程序走完至多約一月有余,若網傳爆料內容屬實,上述兩月尚未辦結離職手續的情況確屬異常。考慮到網傳爆料內容稱,浙商證券研究所線上流程早已走完并停發工資,相關離職手續或已然齊備,線下紙質簽字拖沓或亦屬異常。
除停發工資但離職手續尚未辦結而導致的收入受損外,該離職員工在爆料中還稱,自己被啟動競業限制,每月補助僅兩千出頭無法支撐自己在上海的生活,長達1年的時間或將“斷掉”自己的職業生涯。
值得關注的是,該離職員工在爆料中表示對浙商證券研究所此舉甚為不解,不明白自己作為1998年出生、工作僅1.5年的應屆生,掌握了公司何等核心機密。
首席“無縫銜接”卻競業應屆生員工 浙商證券研究所被疑“職場霸凌”
中國網財經記者了解到,與上述爆料內容相對的是,近年來,浙商證券研究所高層員工離職再就業或并未受到競業限制的影響,且若爆料屬實,公司此舉或不符合行業慣例。
據證券時報報道,2020年5月,國金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李立峰離職后轉任浙商證券研究所副所長。中證協信息顯示,李立峰國金證券離職注銷登記時間為2020年5月21日,在浙商證券登記時間為同年6月8日,二者時間差不足一個月。后李立峰于9月14日自浙商證券離職注銷登記,于9月21日入職華西證券,相距僅一周。
2022年8月11日,浙商證券研究所紡織服裝首席分析師林驥川離職在中證協注銷登記,同年8月19日即在中金公司入職登記,二者時間差亦不足半月。
再以浙商證券研究所某分析師為例,中證協信息顯示,其于2010年12月起任華泰聯合分析師,其后數年分別在中信證券、招商證券、申銀萬國證券、天風證券等證券公司任分析師,離職再入職的時間差從未超過半年,最短的不足半月。在其十多年、歷經多家證券公司的職業生涯中,似乎從未出現過被競業一年的情況。
上述應屆離職員工爆料后引出的另一則爆料吸引了中國網財經記者的注意。另有爆料人發帖稱,自其離職后,浙商證券研究所曾通過多種方式暗示可以幫忙解除競業,其中研究員賠償10倍月工資可解。
若上述爆料內容屬實,所謂競業限制對于浙商證券研究所并非那般要緊,反向付費即可解除,公司對相關員工設置競業限制的原因究竟又是什么呢?
是因為相關員工接觸到了浙商證券研究所的核心商業機密,一旦離職會對公司造成重大商業損失?抑或是競業限制僅僅是一種手段,一種“有意為難”離職員工的便捷方式?若為后者,公司為何不“為難”工作參與深度、核心內容觸及度、話語權及薪酬更高的首席分析師呢?
中國網財經記者了解到,昨日晚間,證券時報報道稱,接近浙商證券人士對其透露,公司已解除與相關離職員工的競業協議。既然可以“輕易”解除,當初又何必設置相關競業限制呢?
曾高呼“重倉年輕人” 浙商證券文化建設實踐評估由A級降至BB級
浙商證券研究所的對外宣傳與實際情況或并不完全一致。所長邱冠華在2021年11月接受證券時報采訪時曾表示愿意“重倉年輕人”,對員工離職亦持開放態度。
邱冠華在采訪中稱,從2021年四季度起,浙商證券研究所對于任何一位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員工,都會給他舉行簡短的歡送儀式,感謝他給研究所做的貢獻,祝福他在新單位有更好的發展。感恩相遇,期待重逢,歡迎他常回家看看。
如今,在浙商證券研究所的對外宣傳中,“重倉年輕人”的口號仍屢屢出現,但“故意為難”離職員工的聲音亦洶涌尤甚。處在2024年校園招聘的關鍵節點,“無法來去自由”的輿論或將傷害其與應屆年輕人的信任,其“重倉年輕人”的目標或將受影響,浙商證券的聲譽或亦將受損。
中國網財經記者了解到,浙商證券近年來在證券公司文化建設實踐評估的表現有所下降,2020至2022年,公司文化建設實踐評估結果由A類降至BB類。
證券公司文化建設實踐評估由中證協推出,每年舉辦一次,用以衡量證券公司在平衡各方利益、加強聲譽約束、強化文化認同、激發組織活力、堅持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作為。其中,聲譽風險及員工關懷等為該項評估關注的重要內容。近兩年來,該評估均于5月啟動,結果于6月末公布。
浙商證券研究所相關輿情是否將持續發酵?會否影響公司文化建設實踐評級?中國網財經記者將持續關注。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