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日,北京師范大學互聯網發展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主辦的“人工智能與下一代健康成長論壇”在京召開。教育部原副部長、關工委主任李衛紅,教育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永智,北京師范大學原副校長陳麗教授,教育部關工委秘書長郝雅梅,國家衛健委規信司處長唐勇林,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部長羅良,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所長宋逸,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教授馬軍,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院長、互聯網發展研究院院長李韜,全國婦聯中國兒童中心兒童營養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夏蕊,中國移動研究院副院長魏晨光等專家和企業代表出席本次論壇。
論壇活動會場
教育部原副部長、關工委主任李衛紅表示,在人工智能技術的賦能下,未成年人教育逐步進入到智能化階段,能夠通過提供個性化教學、智能化輔導、全科化反饋、人性化互動,實現“教”與“學”的雙向奔赴。面對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科技倫理與社會風險,應繼續堅持以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全面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發揮“五老”作用,引導和助力人工智能時代未成年人教育,為下一代提供一個全面、深刻且富有人文關懷的學習環境,實現健康成長。李衛紅表示,教育部關工委將繼續加強與北師大新型社會治理智庫的合作聯動,更好地咨政育人,打造實踐基地,為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與下一代健康成長作出應有貢獻。
國家衛健委規信司處長唐勇林在致辭中指出,人工智能不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也是影響下一代成長環境的重要因素。因此,第一要堅持科技向善,將人工智能融入到心理健康、眼健康等領域,促進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長;第二要堅持鼓勵創新,驅動人工智能技術與醫療行業的深度融合發展;第三要堅持規范應用,不斷完善制度,推進規范化的技術應用,使人工智能為下一代健康成長貢獻獨特的智慧和力量。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院長、互聯網發展研究院院長李韜表示,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一種最具想象空間的新質生產力。當前,全球人工智能博弈白熱化,其中既有技術之爭、產業之爭,也有標準制度之爭,更有話語權之爭,而歸根結底是下一代之爭。人工智能的創新發展,有助于夯實下一代健康成長的物質技術基礎,重塑學習與教育模式,推動下一代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躍升,提升下一代的數字可行能力,但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挑戰。安全是發展的保障,發展是安全的前提,不發展是最大的不安全。應加快促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積極開展倫理規制與治理研究,讓人工智能“向善而生”。
教育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永智指出,人工智能尚處于發展的嬰幼兒階段,從概率推理到概念推理,從“一本正經地胡說”到知識涌現,還有較長的路要走。短期來看人工智能對教育影響不大,但長期可能產生顛覆性影響。今天的教育應對是解決明天人類文明問題的種子。面向人工智能挑戰,應盡快開展有組織的人工智能認知教育;建立政府主導,建立適合未成年人的安全、公益、可控的“純凈”人工智能訓練模型;針對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培養智能時代的新型教師隊伍;加強校長培訓;嚴防人工智能教育應用中的意識形態風險;鼓勵開展人工智能的教育實驗;關注國際人工智能教育前沿實踐。
北京師范大學原副校長陳麗教授指出,當下飛速發展的人工智能對人類具有顛覆性作用,對教育尤其是基本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挑戰大于機遇,應從研發自主可控的認知大模型、加強立法與制定政策框架、關注學生智能素養的培養、加強研究先行尤其是實證研究等方面入手,謹慎、理性、有步驟地推動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在實際操作中,應將考證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適用性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和重點,考證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安全性、科學性、有效性、平等性,以重點高校作為試點先行,謹慎開展大面積推廣。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教授馬軍指出,青少年的健康是維護全生命周期健康的重要基礎,關系著家庭健康和命運,決定國家發展和民族前途。人工智能在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已有諸多應用,如通過機器學習實現疾病預測及早期干預、優化健康管理、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預;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可實現智能心理問診和情感分析、信息檢索和個性化健康建議;通過計算機視覺可實現視力篩查和眼病預防、身體姿態和運動分析、開展互動式健康教育;通過視頻生成可建立智能健康信息平臺、輔助健康教育等。但同時也應警惕人工智能高速發展帶來的風險挑戰。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部長羅良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時代實現下一代健康成長是亟需加強研究的重要時代命題,從心理學發展視角來分析個體發展和外在的影響因素,應從三個方向深入思考人工智能賦能下一代健康成長。一是持續加強對兒童青少年心理與腦發育規律的研究,探索硅基智能和碳基智能之間的關系,推動教育變革;二是明晰人工智能時代兒童青少年應具備的核心素養,使其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三是基于腦智發育規律和核心素養,采用新研究范式,全面優化“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
中國移動研究院副院長魏晨光表示,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教”與“學”的主體產生極大影響,將進一步推動教育方式的創新變革。應在高質量教育體系頂層設計指引下,堅持應用與治理雙輪驅動,構建教育數字化發展新模式。具體而言,一方面通過應用創新“換擋提速”,為教師能力邊界提供補充拓展,推動教學內容形式全面升級,革新教學互動體驗;另一方面通過治理升級“保障安全”,聚焦“工具本身”加強風險防護,聚焦“用工具的人”提升各主體智能素養。
會上,北京師范大學互聯網發展研究院與中國移動研究院聯合發布了《向善而“生”——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中的科技倫理框架研究報告》。北京師范大學互聯網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周瑞春介紹,報告梳理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的發展新機遇、主要應用場景、技術運行邏輯、內在風險機理,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社會風險與科技倫理挑戰,并對包容創新發展、引導科技向善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論壇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咨政辦主任李睿深主持,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副院長朱瑞參加。教育部相關部門及中國移動研究院、部分人工智能企業代表,以及北京師范大學相關學部院系師生參加了此次活動。(大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