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了全面部署。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成為能源電力行業的首要任務。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新型電力系統是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和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載體。隨著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電量占比不斷提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日益迫切。
已建成世界最大清潔電力供應體系
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普遍共識。經過持續攻關和積累,我國多項新能源技術和裝備制造水平已全球領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潔電力供應體系。
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會長長和振偉在2024中國國際清潔能源博覽會開幕式上表示,近年來,我國新能源保持高速發展,高比例利用,高質量消納的良好態勢。在推進能源轉型和再生能源發展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好成績,已經成為推動世界清潔能源發展的主要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清潔能源的發展為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振偉表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量達15.16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51.9%,占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中的比重接近40%,全國可再生能源3萬億千瓦時接近全社會用電量的1/3。
“風電機組等關鍵零部件的產能占到全球市場的70%以上。光伏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產量占全球總量均超過80%。發展清潔能源是我國調整能源結構,實現節能減排,合理控制碳排放的現實需求。對于完成規劃建設清潔低碳社會,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深遠意義。”和振偉表示。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強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設,推動分布式能源開發利用,提高電網對清潔能源的接納、配置和調控等。發展新型儲能,促進綠電使用和國際互認。再次體現了國家層面對新能源行業的高度重視和對積極穩妥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堅定承諾。”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表示。
王勃華介紹,2023年,中國光伏產業繼續保持了迅猛發展勢頭,新增裝機超過216GW,全球占比歷史性超過了一半;累計裝機接近610GW,助力可再生能源裝機歷史性超越了火電。2023年國內光伏制造業產值超過1.75萬億元,同比增長17.1%,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四個主產業鏈環節產量同比增長均超過60%。
有關機構預測,我國農村地區可安裝光伏屋頂面積約273億平方米,超過8000萬戶,開發潛力巨大。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協鑫鑫陽光目標在2026年以前覆蓋200萬戶家庭,完成40GW戶用光伏裝機。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表示,據不完全統計,戶用光伏已直接提供約200萬個就業崗位,還有約500萬個間接就業機會。
“能源轉型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我們只是在原有體系里面去做適應性的安排,但是未來可能需要對整個體系做一些適應和創新,最終使全球的能源體系發生一些變化。所以,不僅光伏企業要做工作,包括電網的規劃設計、體制機制設計、其他技術專業等很多參與者都需要協同推進此項工作。”
“這就需要全社會各行各業,尤其是參與能源體系的各行各業,共同協同來完成,最終使得電網系統能夠自洽、我們和社會環境的融合能夠自洽。只有這樣,能源轉型才能最終成為被社會所接納的一種方案。”鐘寶申表示。
“當前,國內外環境復雜嚴峻,世界經濟面臨諸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我們既要堅持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思路,為促進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建立多層次協調機制,更要充分利用科學技術,朝著更加綠色、開放、平衡的方向發展,能源新科技大力推動國際化能源合作,惠及世界各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新能源發展已進入快車道和新賽道,要進一步加大規劃和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力度,為積極穩妥地推動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提供重要和關鍵性支撐。特別是,風光新能源高速度高質量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和振偉強調。
堅持穩定發展新能源
推動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當前的重要任務之一,推進能源結構綠色轉型,加快能源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穩固我國新能源產業國際地位。
“全世界能源消費總量里面80%仍然是化石能源,也就是說化石能源仍然消費是占據主導地位。但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占比不斷提高,新能源的成本在不斷下降,新能源的發展很快。”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志軒對中國工業報說。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秘書長郭奎龍表示,近年來,新能源行業的發展是備受矚目的焦點,2023年規模歷史性超過火電,全年新增裝機超過全球一半,帶動電動載人汽車、鋰電子電池、太陽能作為“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1505億美元,同比增長24%。
郭奎龍介紹,2023年,我國大型新能源項目外送通道進一步打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新能源項目同時合作高質量發展,據商會統計2023年以太陽能、風能、生物質儲能為主的新能源發電行業保持增長態勢,中國企業實現227個簽約項目,合同總額264.7億美元,同比增長37%,占電力行業全部簽約項目總金額的51.5%。新能源發電項目從規模擴張向專業化、集約化轉變,面對新的發展機遇,更需要各方攜手共同做出新的努力和嘗試。
“我國正在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著力發揮新能源生態保護效益,推廣生態修復類項目,積極鼓勵新能源開發利用與鄉村振興融合。我們要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動我國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和振偉表示。
加快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構建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推動清潔電力資源大范圍優化配置。
新型電力系統是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和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載體。當前,我國傳統電力系統正向清潔低碳、安全可控、靈活高效、開放互動、智能友好的新型電力系統演進。
“從未來發展趨勢來看,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將快速提高,要加快構建適應新能源大規模發展的新型電力系統,強化能源電力發展規劃。要堅持大力發展新能源,要堅持穩定發展新能源,也要堅持協同發展新能源。由于新能源的特性決定了難以單獨由新能源保障能源供應安全,同時,能源電力的協同發展是電力系統特性、能源產業鏈上下游特性,以及我國的國情決定的。”王志軒表示。
“算力+能源”融合發展成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必然要求。朱共山表示,工信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提出“算力+能源”,加快建設能源算力應用中心,支撐能源智能生產調度體系,實現源網荷互動、多能協同互補及用能需求智能調控。協鑫能科已率先在蘇州和上海投運能源智算中心,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聚焦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痛點問題的解決,豐富能源行業大模型應用場景。
關于加快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電聯黨委委員、專職副理事長王抒祥建議,加強新型電力系統頂層設計。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對新型電力系統的源網荷儲統籌規劃和建設。統籌優化電力系統發展規劃,加強電力規劃與其他專項規劃的指導與銜接作用。
“統籌推進新能源大基地建設。”王抒祥建議,強化新能源基地、支撐性電源和輸送通道同步規劃設計和同步運行,保障大基地按期投產,積極推動綠色清潔電力消納。綜合考慮各地資源稟賦、調節能力、電網建設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差異化的新能源利用率目標。
王抒祥建議,統籌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續推進煤電“三改聯動”及支撐性調節性煤電的建設,提升電力系統應急保障和調峰能力。完善峰谷電價,積極推動完善新型儲能參與市場機制,進一步發揮儲能調節作用。
王抒祥建議,推動電力領域科技創新。加強新型電力系統基礎理論研究,推動能源電力技術研發與應用向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深入研究適應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友好并網的先進電網和儲能等新型電力系統支撐技術,開展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電力電子裝備接入電網穩定運行控制技術研究。加大新技術應用示范的支持力度,加快新型電力系統、儲能、氫能、CCUS等標準體系研究,發揮標準引領作用。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