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1
吉林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業大省、生態強省,工業化起步早,是共和國汽車、化工、電影產業的“搖籃”,創造了眾多全國“第一”,作出過重要的歷史貢獻。
“今年一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高于全國1.2個百分點,多項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國前列,保持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4月22日,吉林省委副書記、省長胡玉亭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工業經濟實現加速發展
記者了解到,一季度,吉林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8個百分點,比上年全年加快3.6個百分點。作為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吉林省工業經濟實現加速發展。
其中,重點產業質升量穩,工業領域占比較高的八大重點產業全部實現正增長,充分彰顯了引領作用。
一季度,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1%,吉林省屬口徑整車產銷量分別增長22.1%和27.3%。中國一汽實現整車銷量74.3萬輛,國內銷售位居汽車行業第一;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2.8%,一季度軌道客車交付量同比增長29.2%,其中動車組同比增長57.1%,由中車長客自主研制的我國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成功試跑,中車新能源、三一風電等新能源裝備制造企業快速發展壯大;石化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3%,一季度,原油加工量、原油開采量均保持穩定增長;食品、醫藥、冶金建材、電子、紡織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3.6%、10.3%、16.3%、42.4%和11.5%;新產品產量快速增長,風力發電機組產量同比增長76.3%,城市軌道交通車輛產量增長16.2%。
“吉林的全面振興,根基在工業、優勢在工業、潛力也在工業。”吉林省副省長李國強表示,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主要得益于吉林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重點抓住了“三個關鍵”:
第一個關鍵,搭上了“智改數轉”列車。吉林省把“智改數轉”作為工業領域的一號工程,每年拿出數億元資金,加上金融單位助力,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讓每個企業,無論是單獨的生產線還是整個生產車間,都可以梯度進行“智改數轉”,目標是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對吉林省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完成一輪“智改數轉”。
第二個關鍵,推進產業“集群化發展”。這是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重要舉措。吉林重點培育了十大產業集群,包括打造萬億級汽車產業集群、千億級碳纖維集群、玉米生物制品集群以及7個產值超千億級產業集群,到2030年,產業集群產值要達到整個工業經濟總量的85%。
第三個關鍵,搶占產業前沿制高點。這是贏得未來產業主動權、支撐新型工業化的關鍵。李國強指出,吉林未來產業目前還處于孕育培育階段,但省內一些重點企業已經進行了超前布局。比如,智能網聯汽車方面,中國一汽完成了高性能超算平臺硬件方案設計,能夠滿足高度自動駕駛功能需求。再比如,一汽實現了車載高精度定位系統全部產業鏈國產化。作為專精特新企業希達電子研制出了75-165英寸直顯超高清數字電視產品,填補了相關領域的國內空白。
國企改革扎實推進
去年以來,國務院國資委推動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作為國有企業重鎮,吉林在深化國企改革方面有哪些部署?
胡玉亭指出,吉林振興新突破,國企要先行。近年來,吉林國企改革扎實推進,企業運行穩中向好,發展質效得到不斷提升。
“但是對照中央新一輪國企改革提升深化的要求,對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們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我們直面問題,正在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增強企業核心功能,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將用2-3年時間,推動吉林省屬國有企業資產增長50%,營收和利潤實現翻番,讓吉林國企‘重振雄風’。”胡玉亭表示。
胡玉亭表示,吉林推動戰略性布局和專業化整合。加快國有資本向新能源、新材料、大數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向大農業、大旅游等優勢產業集中,向基礎性、保障類、民生領域拓展,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科技創新、產業安全方面的支撐作用。
“增強國有企業科技創新的引領力。”胡玉亭表示,支持國企牽頭,產學研用結合,組建創新聯合體,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拓展應用場景。
此外,完善治理體系,增強核心競爭力。吉林創新國企監管考核機制,推行企業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壓減企業層級,優化股權結構,推動企業“脫胎換骨、健身強體”。提升治理效能,改善經營質效,省屬一級企業由“小而散”的66戶整合重組為“大而強”的12戶,壓減了81.8%。企業的層級由5級壓縮到3級,全級次企業戶數由826家減少到542家,壓減34.4%。
推動風光電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當前,全國新能源發展迅速,吉林省風光電資源富集。吉林如何將風光電資源優勢轉化為新能源發展優勢?
對此,胡玉亭表示,“無限風光在吉林”。吉林風光電資源潛在開發容量有數億千瓦,發展空間廣闊。風能平均利用小時接近3300小時,太陽能平均利用日照時間接近3000小時,相當于每天有9個小時可發電利用。
“吉林開發新能源,區位優勢突出,我們靠近東三省和京津冀等國內工業產業腹地;自身產業發展基礎好,傳統制造業綠色化需求強勁;吉林土地平闊,有大量項目建設未利用地,立體交通配套齊全,水資源、生物質資源豐富,擁有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開發條件。”胡玉亭指出。
胡玉亭表示,“氫動吉林其勢已成”。吉林把風光電資源、秸稈資源、河湖資源“原料化”,大力推動綠電轉化為綠氫、綠氨、綠醇、綠色航煤、綠色材料等,打造氫基產業集群——中國氫都。目前,吉林已有20多家相關行業頭部企業落戶,已開工的百億級“綠氫+”項目有10多個。
“當然,推動風光電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需要創新思路,努力走出一條適合吉林實際的新能源跨越式發展之路。”胡玉亭表示。
一是政策上有突破。吉林鼓勵頭部企業或聯合體作為綠電產業園區建設運營主體,電價形成、電力交易、項目用地、項目審批方面創設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操作性強、含金量高。
二是模式上有創新。吉林采用增量配電網、局域電網、新能源直供、自帶負荷等“綠電+消納”供能模式,可實現80%以上的綠電就地轉化,從而破解了電網消納難題。比如,對“氫基綠能”這一類柔性用電、柔性制造項目,支持分布式自發自用。對碳纖維、新材料等現代高載能產業,通過風光電合理配比或直供模式,最大限度使用綠電。
三是產業生態上有拓展。吉林建設若干個千萬千瓦級綠電產業園區和一批投資百億級氫基綠能產業園區,推動現代儲能和其他一些相關綠色產業融合發展,同時拓展應用場景,擴大氫燃料汽車、氫能源列車等一系列產品產業規模,打造“綠氫+”全產業鏈。
“總之,綠電是吉林的寶貴資源,必將成為我們下一步培育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的強有力支撐。”胡玉亭表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