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下,河南省如何逐綠而行,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4月21日,由鄭州大學和民建河南省委會主辦的第二屆中原“雙碳”會議在焦作舉行。與會院士專家圍繞“清潔低碳能源與降碳減污協同”主題,聚焦“雙碳”目標,為科技創新促進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和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可借鑒方案,為提升碳排放“雙控”能力,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出謀劃策。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以《能源安全與能源轉型》為題作報告時指出,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高質量能源,能源高質量發展應實現安全可靠、經濟可行和綠色低碳。“我國中東部的能源,首先要‘身邊取’,提高能源供給率。不夠部分再由‘遠方來’補充。”他說。
碳中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旨在開創一條兼具成本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路徑。
“逐步、穩步由以煤為主轉向以可再生能源為主,是長遠的能源安全之策,也是走向碳中和的必由之路。”杜祥琬認為,能源轉型是做加法,要堅持先立后破,需要深度的管理、科技創新、金融支持及企業的積極參與。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郝吉明在《環境空氣質量改善與清潔能源行動:回顧與展望》報告中指出,大氣細顆粒物污染是全球最大的環境健康風險因素。
如何推進大氣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和“雙碳”目標的實現?
“需要以基礎研究為動力,進一步夯實科學治污基礎;構建以成果應用為導向的科技價值體系,突破跨區域、跨行業、跨介質復合污染治理的重大科技瓶頸,提升精準治污的效能。”郝吉明建議。
低碳是新質生產力的底色,更是催生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源泉。
國家節能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康艷兵認為,“雙碳”目標引領加速能源轉型革命,能源動力方式發生顛覆性變革、以降本增效為內生動力的節能技術創新升級、跨領域跨行業的能源供需綜合系統智慧化發展等催生新質生產力,進一步撬動上下游產業鏈、新材料、元器件等環節發展,從而形成范圍更廣、規模更大的低碳新質生產力。
企業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主體。河南省企業如何加快轉型發展,抓住新形勢下的新機遇,勇做新時代的弄潮兒?
康艷兵用三個“加強”為河南省企業支招:加強科技創新,加快研發應用清潔能源和低碳負碳新技術,大力發展綠色低碳新質生產力;加強商業模式創新,強化節能降成本、減碳創收益,創新綠色低碳投融資合作模式;加強企業管理創新,夯實能源及碳排放數據基礎,強化低碳節能崗位和隊伍建設,完善配套激勵機制。
在科技創新圓桌會議環節,院士專家還圍繞“科技創新助力綠色發展”主題,對河南省生態文明建設深度把脈、精準問診。會議發布的“清潔低碳能源發展”“降碳減污協同增效支撐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綠色交通推動城市低碳發展”三個專題報告和“綠色低碳”科技成果展,為建設美麗河南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