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4月28日,由國務院參事室主辦的2024中關村論壇平行論壇——“創新驅動助力綠色發展論壇”在京舉辦。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圍繞如何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建設低碳安全穩健的新型能源體系,科技創新賦能傳統制造業實現綠色發展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
綠色發展取得新成效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副總干事兼執行干事鄒刺勇在視頻致辭中提到,《巴黎協定》充分認可創新是長期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以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創新氣候政策能夠激發技術創新,世界各國政府正在通過包括排放交易計劃支持市場轉變激勵措施以及研發補貼等一攬子政策推動經濟向綠色發展轉型。氣候政策促進了綠色創新與應用,并增加了綠色專利的申請。
“然而,在清潔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仍存在巨大投資缺口。”鄒刺勇表示,清潔技術和創新投資在2023年增長了17%,但距離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每年仍有3萬億美元的資金缺口。對電動汽車和電池儲能等主流技術的投資也必須翻倍。但是中小型企業往往無法獲得成本合理的融資方案,需要資金促進技術和創新的發展。這需要借助新的融資方案或便利投資機會來實現。
鄒刺勇表示,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正在盡其所能促進創新綠色發展。
中國綠色發展情況如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綠色發展繼續取得新成效。一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0.1%。如果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后,能耗將下降更多。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列介紹,我國的外貿出口“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光伏產品)產量世界領先;今年4月1日至14日,我國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突破50%,成為中國綠色交通和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階段性標志;今年一季度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利潤實現兩位數同比增長,引領工業利潤增長長期向好趨勢。
此外,新時期大氣污染治理邁入了新階段。國務院參事、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朱彤表示,世界衛生組織于2021年修訂并加嚴了空氣質量指導值,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和更大程度保護公眾健康面臨更大的挑戰,“雙碳”目標的設立也為中國的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更嚴的目標和更高的要求。空氣質量標準的修訂,將有助于推動減碳減污的協同,為新能源等創新技術的推廣提供更寬廣的空間,也將引領綠色發展的實現。
“中國應盡早將修訂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納入日程,推動減碳減污協同,為新能源等綠色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助力‘雙碳’目標的如期實現。”朱彤表示。
構建新型能源體系
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既是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撐,也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選擇。
北京市政府參事、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指出,隨著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供應主體的大幅增長,以及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分別在發電側、負荷側給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帶來極大挑戰。
歐陽明高認為,風光電等可再生能源,集中和分布式結合的發電系統,氫氣、電池等技術存儲間接式能源,能源互聯網以及電動汽車等新能源五大支柱分開發展的第一階段已經過去,今后需要將五大支柱統籌協調發展。
“新能源協調發展和互動式發展,將是中國新型能源體系下一階段的主基調。”歐陽明高強調,要建立新型能源體系,必須要重視儲能。按照時間周期,儲能主要分為三種方式。第一種是長周期、跨季節的靈活性調節方式,目前主要對煤電廠進行靈活性改造,未來在燃料方面,要把煤一步一步減下去,由氫取代煤,而并非直接拆掉火電廠;第二種是電化學儲能;第三種是電動汽車車網互動(V2G)儲能技術。
數字技術撬動綠色發展
當前,互聯網革命進入下半場,制造、能源等傳統工業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主戰場。與會專家認為,數字技術是撬動綠色發展的關鍵支點。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梅宏認為,推動綠色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涉及到清潔能源、節能減排、低碳技術、循環經濟等一系列綠色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其中,信息技術將發揮不可或缺的賦值賦能作用,可以打通從產品生產、商品流通、生活消費、廢物利用等全過程,并有效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益。提質增效,就是對綠色發展的基本貢獻。
“通過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對自身進行全方位、全流程、全鏈條的顛覆性改造,以達到降低企業生產能耗、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產品質量等目的。相信,數字化轉型一定能夠大幅提升這些傳統行業的綠色發展水平。”在梅宏看來。
梅宏表示,數字經濟作為一種繼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之后的新經濟形態,主要特征是數據成為新的關鍵生產要素。促進數字經濟新形態的有序形成和健康發展,必須夯實數據要素市場、數字治理體系與數據技術體系“三大基石”。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沈衛明指出,大型企業是現階段我國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主力軍;中小微企業雖然起步相對較晚,但具備巨大的節能潛力,建議推動數智化與綠色化深度融合,助力中小企業綠色發展。例如,以APS、MES等數字化系統為代表的數字工具,可幫助中小企業實現生產全流程的標準化、自動化、精細化,在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大大降低單位產品能耗。
此外,與會專家也指出,當前我國科技創新落地仍存在一些“堵點”,相對于科技專利數量,由專利孵化而來的產業相對較少。為此,姚景源建議,要大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通過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等制度安排,為企業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激發企業內在創新動力。
原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認為,在以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浪潮中,中國不僅與發達國家處在同一起跑線上,更具備豐富的人力資本、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和優秀的產業配套體系等優勢。如何解決我國關鍵領域創新能力不足的“卡脖子”問題?林毅夫認為,只要認準技術方向,發揮好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研發攻關,再難的技術,快則三年慢則五年,我國都能取得突破。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