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當今生態環保和綠色能源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發展的主線,面對資源和生態環境帶來的種種挑戰,生物質能的零碳屬性,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能源供需矛盾、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我國生物質能產業在可再生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過程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穩步推進生物質能多元化開發”促使生物質能產業進入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然而行業仍然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在近日召開的“第五屆全球生物質能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與會嘉賓一致認為,在當前全球綠色轉型的大背景下,生物質能作為可再生能源家族的重要成員,其戰略地位亟待提升。除了政策引導和扶持之外,更需要多方參與共治,共同營造有利于生物質能創新發展的環境,為生物質能開發利用創造有利條件。
生物質能產業成可持續發展必然選擇
生物質能作為一種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以其綠色、低碳、清潔的特點而備受矚目,在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實現我國3060目標中處于重要戰略定位的一環。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會長于彤表示,我國是全球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具備加快發展生物能源的有利條件,對城鄉各類有機廢物進行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利用,將對我國環境、能源和糧食安全發揮巨大作用。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推進生物質能源化利用和資源循環利用已經是我國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顧問杜祥琬表示,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已達到15.16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51.9%。然而,已開發的可再生能源僅占技術可開發資源量的十分之一,這顯示出我國在能源低碳轉型方面擁有豐厚的資源基礎。
“在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質能以其獨特優勢受到廣泛關注。生物質能不僅來源廣泛,包括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林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等,而且具有多種利用形態,如固體成型燃料、液體燃料和氣體燃料等。這些特性使得生物質能在未來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體系中,成為一支穩定、連續、易操作的基荷能源。”杜祥琬強調。
中國能源研究會特邀副理事長、國家能源局原總經濟師郭智表示,近年來,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我國的生物質能產業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果。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發電利用規模跨越式增長。截至2023年底,全國生物質發電并網裝機容量達4414萬千瓦,較2013年增長4倍以上,其中農林生物質發電1688萬千瓦,生活垃圾焚燒發電2577萬千瓦,沼氣發電149萬千瓦。年發電量達1980億千瓦時,可以滿足2億居民家庭生活用電。二是非電利用規模不斷擴大。生物天然氣、生物質清潔供暖和生物液體燃料產業已初具規模。初步統計,截至2023年底,全國生物天然氣年產量達到了5億立方米,生物質成型燃料年利用量約2000萬噸,生物液體燃料年產量超過500萬噸。
杜祥琬表示,國內外機構對生物質能的發展前景均持樂觀態度。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到2040年生物質發電可以占到60%到70%,供熱可以占到15%-25%,到2060年,生物質能在全球終端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將達到17%。而在我國,生物質能的發展同樣備受期待。根據《全球能源和氣候展望》報告預測,到2030年,生物質能在我國終端能源的比重可達到10%。同樣,其在二氧化碳減排方面也有巨大潛力。根據《3060零碳生物質能發展潛力藍皮書》中預測,到2060年生物質能產業可為全社會貢獻20億噸的二氧化碳減排量。
行業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
“我國作為人口大國、農業大國、生物質資源大國,農林廢棄物、城鄉污水垃圾等生物質資源豐富,推進生物質能源化利用、高值化利用、多元化利用,是加快推動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的重要途徑,不僅有利于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增加清潔能源供應、促進縣域和農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而且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中國招投標協會會長、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原司長任樹本表示。
“然而,我國跟全球生物質能各個領域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生物質發電,全球裝機容量大概在1.5億千瓦,中國是4400萬千瓦,占到29%,這個數據還可以。但生物質天然氣我國占比比較低,燃料乙醇占比也比較低,除了發電發展比較快,在非電領域都是落后于世界的,至少跟發達國家相比我們是落后的,并且差距還挺大。”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兼生物質能產業分會秘書長張大勇指出。
此外,張大勇表示,近幾年,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包括原有的商業模式不能夠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大家只關注能源表面的價值而忽略生態環境價值即綠色價值;因為產業規模沒有起來或者產業規模比較小,創新能力就比較弱,很多社會資本不太愿意進入這個領域;產業規模比較小時,一些體制機制等政策,包括產業體系都不太健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原院長、廣東省科協主席陳勇也表示,我國生物質與國際主動型生物質不同,主要屬于被動型生物質(主動型生物質,是人類為獲取能源主動生產的生物質,可主控、可規劃、可定量,包括含油能源植物、含糖/淀粉能源植物、含纖維素類能源植物、能源藻等;被動型生物質,是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或剩余物,難主控、難規劃、難定量,包括林業廢物、農業廢物、畜禽糞污、農產品加工廢物、生活垃圾、荒草等。),農林生物質廢棄物數量大、涉及面廣。農林廢棄物資源量和GDP發展呈一種指數的關系,且數量仍在逐年遞增、繼續增長。其中含有碳氫氧氮磷,這些元素處理不當就會造成環境污染,處理得好就是能量元素和營養元素。
陳勇指出,當前生物質產業主要存在三類問題。第一,資源屬性認識不清,缺少管理機制。第二,利用技術水平低,行業標準缺乏。第三,原料價格隨意波動,缺少扶持政策。
對此,陳勇建議,要賦予被動型生物質能戰略資源屬性,納入自然資源管理。要加強科技支撐,鼓勵高值利用模式創新。要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強化政策激勵與約束,建立產學研用合作機制。要規范定價機制,保障高效及時無害處置。建立合理的定價體系,強化政策激勵與約束,完善市場化運作機制。
“生物質沒有明確的價格體系和價格管理機制,大大增加了生物質資源化利用企業的運營風險。價格是個根本問題,如果能解決整個瓶頸問題,生物質能未來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陳勇說。
多措并舉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在推動生物質能發展的過程中,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是關鍵。目前,我國正積極研發和推廣固體成型燃料技術、液體燃料技術和氣化技術等,以提高生物質能的利用效率,擴大生物質能的產業規模。同時,生物質能技術的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拓展,從傳統的發電領域拓展到供熱、生物基化學品制造等領域,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力。”杜祥琬表示。
杜祥琬建議,要提高對生物質能的認識,提升生物質能在能源轉型中的戰略地位。生物質能是綠色、低碳、可再生能源,如僅是原始形態利用會有污染,但工業化的利用不會帶來污染。生物質能是可多種形態利用的,穩定、可連續供應的能源。要認識到生物質能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以及氣候效益(助力碳中和),應提升至風、光、地熱一樣的地位,制定發展戰略。
“要把基礎性工作做好。應做好生物質能的基礎統計,摸清理順生物質資源的數據,并形成幾類典型的企業樣板項目,便于其他企業參考學習。”杜祥琬表示。
杜祥琬建議,要改進技術、提升轉化率,降低成本。在政策扶持下,通過技術創新改造,提升生物質能的轉化效率,通過降本增效,來促進產業整體高質量發展。同時,采用多元全產業鏈的利用模式開發生物質能。通過能源化的綜合高效利用模式、就近收集和加工的分布式利用模式、集中推進循環經濟模式以及分散源到集中的工業加工全產業鏈模式作為樣板,創新產業模式,健全輸出體系,把分散的生物質和有集中度的工業加工手段結合起來,創造一種新的產業模式并且推廣。
郭智表示,展望未來,為持續促進生物質能產業健康、高效發展角度,我們應進一步明確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的政策導向,多措并舉提高產業附加值和經濟性。他建議,明確生物質能在美麗鄉村建沒和農村能源革命的戰略作用。扎實推動生物質能利用創新升級和多元化發展。加強與國際生物質能組織的交流與合作。
“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研發。積極引進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提升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競爭力,助力生物質能‘走出去’。要優化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政府層面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為生物質能產業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支持。生物質能產業鏈涵蓋了收集、儲存、運輸、利用等多個環節。要加強產業鏈各環節的銜接和協同。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原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司長李慶瑞表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