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轉型,紡織先行。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推進者。5月15日,在“全國低碳日”這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日子,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已制定完成了《紡織行業碳中和工廠創建和評價技術規范》《碳中和紡織品評價技術規范》《紡織品碳標簽技術規范》三項團體標準,標志著中國紡織行業邁出了推動綠色轉型的重要一步。
據介紹,《紡織行業碳中和工廠創建和評價技術規范》《碳中和紡織品評價技術規范》《紡織品碳標簽技術規范》將發揮標準在引領綠色低碳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中的重要作用,必將推動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轉變,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社會責任辦公室主任閻巖認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制定完成的三項標準的出臺,填補了紡織行業相關標準的空白,為紡織企業邁向“碳中和”目標提供規范化和標準化指引。
中國工業報記者了解到,2017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發起“碳管理創新2020行動”,推動行業企業自主減排和行業綠色發展轉型升級;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2021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在國家“雙碳”目標基礎上啟動“時尚品牌30·60碳中和加速計劃”,共有64家行業重點品牌和制造企業加入;依照工信部《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三項團體標準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提出,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自2022年7月起立項至2023年12月15日完成起草工作和審批,2024年3月開始實施;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的組織下,總計22家“時尚品牌30·60碳中和加速計劃”行動企業和9個分行業組織分別參與到標準起草工作,在起草過程中進行了多輪研究討論及專家咨詢,對重大問題進行審慎研究,最終達成共識形成標準發布稿。
CNTAC187《紡織行業碳中和工廠創建和評價技術規范》——科學控碳,規范中和
全球政策不斷帶動“碳中和”熱點,“碳中和”工廠已成為工業低碳轉型重要抓手。《紡織行業碳中和工廠創建和評價技術規范》標準對紡織企業“碳中和”工廠創建和評價流程進行了規范,對準備階段、實施階段以及評價階段中各個步驟做出詳細指引。同時,為驅動企業采取實質性減排措施,激勵企業參與并保證嚴謹科學,標準設置梯級難度,將“碳中和”工廠劃分為“計劃級”“達標級”“先進級”。其中,標準特別對“自主減排”進行了明確規定,將自主減排比例作為劃分碳中和工廠等級的重要依據,只有自主減排達60%以上的企業才可評為“達標級”,而自主減排達80%或成功開發碳中和產品才可進階為“先進級”。
此外,標準創新性地將“碳中和”產品設定為“先進級”的關鍵達成要求選項之一,一方面可鏈接到《碳中和紡織品評價技術規范》協同應用;另一方面產品作為紡織行業上下游、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重要載體,對于探索和推廣綠色消費路徑和傳遞綠色價值具有重要意義。為驅動企業真正減排和防止洗綠現象滋生,起草組關注到企業公開宣傳中模糊話術造成誤導的問題,標準中特別對“信息披露與監督機制”進行了明確規定,對“碳中和”工廠“創建聲明”和“實現聲明”中隱藏關鍵信息的表述“零容忍”,對企業宣傳/公眾溝通話術做出規定,避免模糊表述造成信息誤導。
作為中國“碳中和”標準體系的一部分,此標準既能彌補紡織行業相關標準的空白,為紡織行業建設“碳中和”工廠提供指導。同時,鼓勵和推動紡織行業自發性建設“碳中和”工廠,并以此為支點向內牽引“碳中和”產品的開發,向外助力企業和產業園區探索“碳中和”路徑,促進最終實現全方位、多維度的可持續發展。
CNTAC188《碳中和紡織品評價技術規范》——全鏈控碳,產品先行
當前,國際國內政策監管趨勢共同驅動“碳中和”成為焦點議題,在全價值鏈減排的目標下,產品正在成為企業可持續價值實現的重要載體,紡織行業亟需布局“碳中和”產品形成產業競爭優勢。《碳中和紡織品評價技術規范》創新性確立“碳中和”紡織品評價流程,合理化設定紡織品系統邊界,規定邊界內應涵蓋被評價產品功能單元至少95%的排放。標準明確了產品“碳足跡”核算方法確保紡織品全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的精準計算,提出紡織品碳足跡數據質量等級評價方法與示例,強調對占碳排放總量至少前80%的關鍵投入/產出實施精細化數據質量評分。
為引導企業設定減排路徑與措施,強化企業環境責任,標準規定產品“碳中和”管理計劃要秉承“減排優先于抵消”的核心原則,全面覆蓋減排時限、目標、措施及計劃采取的碳足跡抵消策略等。同時,開展評價的主體應在年度公開報告中披露減排進展,在減排實踐方面,標準明確了直接減少產品“碳足跡”的措施,而對于不可避免的排放則引入碳抵消機制,提倡通過被認可的“碳信用”來抵消剩余排放,最終開展“碳中和”紡織品評價的主體應依照標準要求完成產品“碳中和”實現聲明。
作為填補國內“碳中和”紡織品評價標準空白的創造性文件,此標準一方面可以幫助企業應對產品生命周期減碳;另一方面可以鏈接企業建立“碳中和”工廠、披露產品碳足跡等多重需求,與相關標準建立互引聯系。對內可回應國內紡織企業多層次需求,為紡織企業應對國內產品“碳足跡”核算、碳市場交易的發展做好能力建設;對外可為紡織品出口應對綠色貿易壁壘做準備。
CNTAC189《紡織品碳標簽技術規范》——綠色消費,碳明足跡
當前,“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控制碳排放”已日漸成為主流共識,生產端和消費端對綠色標識的需求也愈發明顯。《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明確“有序推進碳標識在消費品領域的推廣應用,引導商場和電商平臺等企業主動展示商品碳標識,鼓勵消費者購買和使用碳足跡較低的產品。”《紡織品碳標簽技術規范》著重規范紡織品“碳足跡”披露細節,細化披露層級,以“應披露”“宜披露”和“可披露”進行科學劃分,便于披露主體以公開透明、易于理解的方式進行信息披露,助力消費者綠色消費決策。
標準通過設立標簽數據有效期的普適規則以應對紡織品從原材料到終端產品的多樣化的市場特性,并對特殊情況予以說明,確保靈活性與實用性并存。“基本披露”“詳細披露”和“完全披露”的等級設定確保了標簽內容豐富多元,既滿足基本披露需求,又鼓勵深度披露,引領行業提升環境信息的公開透明度。通過規范“自我聲明”與獨立第三方聲明內容,強化了“碳標簽”聲明的嚴謹性與可靠性,增強了消費者和市場的信賴基礎。
此標準填補了國內紡織品碳標簽領域的標準空白,明確指導紡織品“碳標簽”的標準化和透明度,通過界定統一的“碳標簽”展現形式,助推紡織行業實踐規范化碳標簽管理。對紡織企業而言,為其提供了系統性的碳標簽技術框架,促進企業層面的綠色發展;對消費市場而言,可以引領消費市場向低碳轉型,倡導綠色消費,共促綠色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新模式。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加快推進相關標準和行業工具的研究和開發
閻巖向記者表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積極落實《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和《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加快推進相關標準和行業工具的研究和開發。此次出臺的三個標準將在以下三個方面推動行業綠色低碳轉型:一是推動綠色制造,培育新質生產力。《碳中和紡織品評價技術規范》和《紡織行業碳中和工廠創建和評價技術規范》為紡織企業采用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提供了技術指引,將促進綠色低碳制造新模式的形成,“碳中和”工廠的建設必將大力推廣節能減排新技術,培育智能化、綠色化的新質生產力。
二是優化產品結構,滿足綠色消費需求。三項標準為紡織行業企業實現價值鏈重點環節和全生命周期“碳中和”提供了規范,這將促進企業開發新型低碳紡織品,優化產品結構。規范的碳標簽將引導消費者綠色消費理念,紡織品低碳化將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從供給側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是促進管理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三項標準將推動企業加強精細化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三項標準的實施需要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必將帶動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形成新的組織生產力。
據介紹,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將以《紡織行業碳中和工廠創建和評價技術規范》《碳中和紡織品評價技術規范》《紡織品碳標簽技術規范》三項標準為支點,持續引導中國紡織行業更多相關方加入氣候行動,推動行業加快實現價值鏈上的“碳”協同、“碳”合作,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產業特色的“碳核算”及低碳評價體系,助力實現國家減排目標,推動全球時尚產業綠色變革。同時,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將于5月30-31日在北京舉辦第三屆“氣候創新·時尚峰會”,屆時對三項標準予以介紹并啟動標準試點工作,與利益相關方共同討論行業“碳中和”解決方案。(孟凡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