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韓永先
5月17日,深圳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深交所”)連發兩個終止上市審核決定,由于東實汽車、昆侖新能源兩家公司及其保薦機構遞交撤回首次公開上市(以下簡稱“IPO”)申請文件,深交所決定終止對其上市的審核。
中國工業報不完全統計,2024年5月份以來,滬深北三家交易所主動撤回IPO排隊的企業累計多達21家,主動中止甚至撤回IPO的企業數量大幅增加。
IPO主動終止潮
三大交易所2024年以來累計終止撤單IPO數量高達154家,尤其是在今年4月份單月IPO企業終止數量達到45家,更是創下歷史高點。
2024年4月,國務院《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新“國九條”)出臺,從嚴監管企業上市準入環節,提高企業上市標準,擴大現場檢查范圍,強調交易所和中介機構責任,全面打擊各類“帶病上市”及利益輸送行為。
上市準入審核嚴監管、IPO發行節奏階段性收緊的背景下,IPO排隊企業主動中止甚至終止上市申請的公司數量增加明顯。
中國工業報初步統計,截至5月17日,2024年以來,上海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上交所”)主板和科創板市場共有51家擬上市公司主動撤回、終止IPO上市申請,其中主板市場30家、科創板市場21家。相比之下,2023年上交所共有93家擬上市公司選擇主動撤稿、終止上市。
上交所科創板最新審核狀態統計(時間截至5月20日)
數據來源:Wind
深交所主板和創業板市場目前為止已有多達61家IPO排隊企業主動撤稿,終止首發上市申請,其中主板市場20家、創業板市場41家;而2023年全年深交所共計141家IPO企業主動終止上市事宜。
截至目前,北京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共有42家公司主動選擇終止IPO上市申請;而2023年,北交所全年僅有43家公司選擇主動撤稿、終止IPO上市申請。
首發上市政策從嚴監管下,同期主動撤稿的IPO企業數量再創新高。三大交易所2024年以來累計終止撤單IPO數量高達154家,尤其是在今年4月份單月IPO企業終止數量達到45家,更是創下歷史高點。
不僅于此,IPO排隊大軍中,滬深兩市主動中止IPO申請的擬上市公司數量也大幅增加。滬深北交易所官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30日年報季,三大市場IPO排隊企業共計550多家,因財報數據更新等原因,曾一度近八成企業處于中止審查狀態。
而據巨潮網統計數據,截至目前,滬市仍有共計40家企業主動中止IPO審核申請,其中主板市場18家、科創板市場22家;而深市目前IPO企業主動中止審核數量更高達215家,其中主板66家、創業板149家。滬深兩市近一半企業選擇主動中止上市審核。
“此前A股市場IPO企業中止審核多是因為更新財務數據資料,等相關財務指標更新后,能夠很快恢復上市審核,但是今年新’國九條’等監管政策落地,明確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口,大幅提高了上市標準,因此,目前中止審核的企業能否達到新上市門檻、符合新的監管要求不能確定,不排除未達標企業最終主動撤稿甚至終止上市的可能。”華西證券一位分析師對中國工業報分析稱,今年以來主動撤單的IPO企業明顯增多,而4月新“國九條”頒發后從嚴上市監管,撤單企業可能會更多。
受阻上市新門檻
“提高企業上市標準,擴大現場檢查范圍,強調交易所和中介機構的責任等IPO審核新政,對’帶病上市’類的擬上市公司起到了極大震懾作用?!?/p>
擬上市企業主動撤單潮涌不斷,其背后的原因備受市場投資者關注。
從滬深北交易所今年撤單的154家IPO企業來看,只有藍色星際因未能在三個月內消除此前中止審核情形或補充提交有效文件被北交所終止上市審核;此外勝華波由于內控有效性不足等問題上會被否,不得已終止了滬市主板的上市申請審核;其余152家企業均為主動撤單終止上市審核,其中晶奇網絡、景創科技、華一股份等企業甚至在注冊階段主動撤回了上市申請。
中國工業報從多家撤單企業了解到,企業主動撤單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公司經營業績等暫時不符合目前的首發上市標準,因此主動終止上市審核。但綜合多位分析人士觀點來看,IPO企業此次撤單潮原因更為復雜,企業自身因為成長性不足、盈利能力下降等業績指標不符合上市條件之外,中介服務機構執業質量不高、監管部門全流程嚴監管和問責體系全面加強,或許是大量企業主動撤回的深層原因。
2023年下半年以來,IPO市場發行審核節奏階段性收緊,IPO發行監管政策也隨之發生變化。
2024年年初,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證監會”)在系統工作會議中就表示,要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走深走實,加強發行上市全鏈條監管,評估完善相關機制安排。3月15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著眼于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全面從嚴加強對企業發行上市活動監管,壓緊壓實發行監管全鏈條各相關方責任,提出了包括嚴把擬上市企業申報質量、壓實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等8項政策措施。
《意見》同時提出,要同步加大對擬上市企業的隨機抽取和問題導向現場檢查力度,大幅提升現場檢查比例,形成充分發現、有效查實、嚴肅處置的監管鏈條,有力震懾財務造假。證監會公開表示,IPO企業的現場檢查覆蓋率不低于擬上市企業數量的三分之一。
此后,證監會再度修訂《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強調“申報即擔責”,規定在檢查過程中對撤回上市申請的企業“一查到底”,撤回上市申請不影響檢查工作實施,也不影響依法依規對檢查發現的問題進行處理,并增加了不提前告知直接開展檢查的機制。
2024年4月,新“國九條”出臺,再次要求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提高主板、創業板上市標準,完善科創板科創屬性評價標準,擴大對在審企業及相關中介機構現場檢查覆蓋面,強化發行上市全鏈條責任,加大發行承銷監管力度,嚴查欺詐發行等違法違規問題。
證監會還快速落實新“國九條”相關規定,修改《中國證監會隨機抽查事項清單》,將首發企業檢查的抽查比例由隨機抽簽5%修改為20%,并相應提高問題導向現場檢查和交易所現場督導的比例,調整后的現場檢查和督導整體比例將不低于三分之一。
滬深北交易所也于4月30日發布修訂后的《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等業務規則,包括上調主板上市標準,上調研發投入等科創屬性評價指標,強調創業板成長性要求等上市新規則。
“提高企業上市標準,擴大現場檢查范圍,強調交易所和中介機構的責任等IPO審核新政,對’帶病上市’類的擬上市公司起到了極大震懾作用?!北本┯坡蓭熓聞账晃粚I律師向中國工業報表示,全面加強IPO現場檢查等準入監管,從股市源頭提升了上市公司質量,阻止了一大批意圖“帶病闖關”擬上市公司,不僅可以維持資本市場投融資的平衡,也有效緩解了IPO“堰塞湖”的問題。
撤單后也要擔責
中國工業報不完全統計,2023年至今已先后有清大科越、科都電氣、大成精密等多家被抽中現場檢查后主動撤回的IPO企業,其保薦機構和相關保代已收到監管處罰。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新的監管要求,IPO撤回企業即使不滿足上市標準主動終止IPO上市審核,也不能像此前全身而退。新政策強調“申報即擔責”,在檢查過程中撤回上市申請不影響檢查工作實施,也不影響依法依規對檢查發現的問題進行處理,并增加了不提前告知、直接開展檢查的機制。
“不提前告知直接開展檢查的機制,意味著擬申報上市的企業不僅要面臨業績經營指標考核,其可能會在沒有通知的情況下被納入隨機抽簽、現場檢查、現場督導等名單,擬上市企業和中介機構同樣要承擔違法違規責任。”上述律師表示。
據中國工業報初步統計,此前已有多家IPO撤單企業受到了監管層的處罰。2024年1月8日,海通證券因為此前保薦沃得農機IPO“一查就撤”,被監管層出具書面警示,保代陳城、景煬被監管層通報批評。
2月,新《證券法》實施后首例欺詐發行案件處罰結果落定,思爾芯終止上市審核依然沒有逃脫違法責任。思爾芯2021年8月提交科創板IPO上市申請,完成第一輪問詢后,于2022年7月撤回上市申請、終止上市進程。但是證監會現場檢查中發現,思爾芯發行文件中編造重大虛假內容,涉及財務數據造假,思爾芯通過虛構銷售交易、提前確認收入等方式,虛增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具有主觀故意,因此依法認定思爾芯構成欺詐發行。證監會官網披露的處罰決定書顯示,思爾芯及相關負責人合計被罰1000余萬元。
5月8日,上交所披露了對大連科利德予以通報批評的決定,認定大連科利德存在研發人員數量披露不準確、研發投入金額披露不準確、未充分說明成本核算的準確性等違規行為。已于2024年2月終止IPO審核的大連科利德,因在現場督導中發現存在違規行為,在撤單后仍被上交所通報批評,其中介機構海通證券、容誠會計師所及相關人員也分別被給予通報批評、監管警示。
中國工業報不完全統計,2023年至今已先后有清大科越、科都電氣、大成精密等多家被抽中現場檢查后主動撤回的IPO企業,其保薦機構和相關保代已收到監管處罰。
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隨機抽取的四批擬IPO企業現場檢查名單共有24家,2023年隨機抽取的三批擬IPO現場檢查企業共有17家。2024年至今,被抽中現場檢查的第一批企業僅有2家,分別是恒達智控、城建設計,保薦機構分別為中信建投、中信證券,目前兩家企業的現場檢查結果還未公布,但是數量少并不意味著監管層現場檢查、抽查的力度會減少。
據《中國經濟周刊》報道,證監會已在監管監測審查支出項目績效指標中明確2024年組織開展檢查機構、公司等不少于4653家次,組織部署對首發企業檢查比例不低于25%。
中國工業報采訪多位法律、券商界人士均認為,隨著證監會現場檢查等目標的落地,2024年A股IPO審核將更為嚴格,可能會嚇退更多想”渾水摸魚”的擬上市企業。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