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
■中國工業報 余娜 江暉
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中國工業正努力把企業做強、做大。10月24日,2019中國工業與資本高峰論壇在杭州召開。作為第十五屆中國工業論壇暨首屆綠色新興工業博覽會的主題論壇之一,論壇旨在聚焦工業與資本市場,探討金融與制造業協同創新發展之道。
圖為第十五屆中國工業論壇現場。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巡視員辛仁周,上海證券交易所原首席經濟學家胡汝銀,天語手機創始人、董事長榮秀麗、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副總裁、資深信用評級專家李振宇,太平洋證券研究院院長黃付生,北新集團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華東公司總經理毛欣飛,中國工業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徐金寶等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論壇。
工業發展亟待資本加持
“工業需要資本。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中國工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中國具有全球最大的14億人口體量、全球最大的國內消費需求、全球最大最全的現代制造業體系、全球領先創新活躍的信息技術應用市場。”中國工業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徐金寶在致辭中表示。
“中國還有全球最具示范效應的創富市場。資本如何能更好與工業結合,中國工業必將復制在中低端市場所具備的碾壓性優勢,在高端市場的激烈競爭中,與世界一流企業同臺競技。”徐金寶說。
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副總裁、資深信用評級專家李振宇介紹了我國債券市場發展概況,信用評級功能以及信用風險的防范。
“2019年1~9月,我國債券市場新增違約發行人34家,涉及到期違約債券100期,到期違約債券規模合計約628.95億元,均較2018年同期(23家,57期,498.18億元)有所上升。從違約率來看,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我國公募債券市場發行人主體違約率(0.83%)較2018年(0.70%)有所上升,違約率水平仍在高位。”李振宇介紹。
近些年為何會出現企業債券違約率升高、信用風險頻發事件?李振宇認為,主要原因有:宏觀經濟增速回落,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受行業周期性影響,融資環境趨緊,企業再融資受限導致資金鏈斷裂以及部分民營企業激進擴張、經營管理不善、大額對外擔保、業務戰略轉型失敗;部分上市公司存在高商譽或高比例質押股票的情況。
太平洋證券研究院院長黃付生在論壇現場發表了《美國放緩、國內通縮和證券市場》的主題演講。黃付生認為,世界經濟疲軟,美國經濟距離衰退還有一段距離,國內豬肉價格上漲會惡化CPI預期,限制貨幣政策空間,年內CPI難以破3,但是春節期間豬肉需求上升,CPI可能會達到3.5%的高點。
對于中國經濟未來的形勢,黃付生研判,中國經濟的主要風險是房地產市場調控和中美貿易摩擦,股票市場正在經歷龍頭股牛市到科技股牛市的演繹,2020年將是牛熊轉換之年。
自主創新將重塑產業鏈
工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支持,更需通過企業自主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
上海證券交易所原首席經濟學家胡汝銀表示,創新不僅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更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競爭力的源泉,沒有創新就不能推出新的產品和服務,企業就不能持續和發展。
在其看來,隨著科創板自上而下的協同創新,中國市場將會催生出一批新興行業明星企業,再造傳統產業和傳統企業,重新構造產業生態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全面加速社會結構變革。
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巡視員辛仁周則強調,產業政策是矯正市場失靈和服務國家戰略的制度安排,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重要內容。
“實踐證明,我國制定和實施產業政策,對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主要產業技術水平快速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主要產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有些產業實現了趕超。其中,高鐵、核電、特高壓輸變電、5G等產業,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辛仁周說。
如何通過完善產業政策促進技術創新?辛仁周表示,應明確產業發展重點,合理確定重點領域額,引導技術創新;通過完善產業組織政策,培育技術創新龍頭企業;強化產業技術政策,增強企業研發創新能力;通過強化產業布局政策,減少重復研發、低水平投入;增強產業政策普惠性,為技術創新創造公平環境。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國從宏觀層面介紹了中國經濟的大背景和大趨勢。他表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度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創新是國際競爭的焦點,隨著科技創新密集突破,顛覆性技術和產品大量涌現,將帶動產業體系劇烈變革。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能源和先進制造等重點領域進入加速轉型階段,未來十年將會是中國產業重構關鍵期。”
“企業要有憂患意識,要做好未來幾年過緊日子的準備。不過危機并存,這也是中國企業的戰略機遇期。”彭建國說。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論壇還首次發布了《中國工業企業市值2000強報告》,據中國工業報社企業市值研究中心主任徐向陽介紹,中國工業企業2000強包含深圳、上海、香港、紐約、臺北等18個地區上市的中國企業,其中在深圳上市企業數量最多,達906家,總市值規模達到13.5萬億元。
權威觀點
何光遠:中國甲醇汽車發展有望走在世界前列
■中國工業報記者江暉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甲醇生產國,產能產量超過全球的一半以上,經過幾十年的實踐經驗積累,政府部門的政策推動,企業的積極響應,甲醇汽車發展與甲醇燃料替代方面,中國是非常有希望走在世界前列。”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在第十五屆中國工業論壇上表示。
何光遠認為,當下中國經濟正通過降速提質、轉型升級,邁上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階段。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陣痛當中,也給中國企業孕育著新的生機。據統計,前三季度,我國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增速明顯快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太陽能電池、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分別增長25.1%和21.4%。
“綠色工業發展形勢喜人。”何光遠說。
作為汽車產業走向智能化、綠色化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迅猛發展。“特別是在最近的四年中,我國連續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產銷國。過去我們看國外生產線,現在國外同行看我們的標準,這就是產業的變化。”何光遠表示。在發展新能源汽車的規劃上,多元化發展一直被提倡的發展路徑,是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方式,甲醇燃料汽車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他說:“我們研發純電動汽車和氫燃料電池汽車,也要積極提倡、推廣和使用甲醇汽車。”
為何要發展甲醇汽車和甲醇燃料替代?何光遠表示,甲醇作為一種新興燃料,在我國多煤少油的資源稟賦環境下,不僅能替代傳統的石油基燃料,而且其具有清潔低碳的燃燒效果,更是一種面向未來實現可再生能源社會的有效途徑。據了解,甲醇是一種化工過程的中間產物,燃燒過程中具有汽化潛熱高、燃燒高效、耗氧少、氮氧化物少等特點。
另外,政策支持也讓甲醇汽車迎來“發展春天”。10月11日,工信部發布的《關于修改〈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的決定(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征求階段正式結束,首次將甲醇汽車等醇醚燃料乘用車將正式被納入“雙積分”的考核范疇之中。除此之外,今年3月,工信部等國家八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在部分地區開展甲醇汽車應用的指導意見》,在甲醇汽車制造體系建設、甲醇燃料生產及加注體系建設、甲醇汽車標準體系建設、甲醇汽車應用等方面提出了政策指導。
走向綠色化、智能化始終是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工業依然是消耗資源和產生排放的主要領域,在工業領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化發展理念尤為重要。對此何光遠表示,要牢固樹立包括綠色發展在內的新發展理念,堅持把生態文明思想落實到規劃、政策、標準等各個方面,加快推進工業綠色發展;要注重綜合運用質量、安全、環保等標準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推進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積極培育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注重利用信息技術、節能減排技術推動綠色發展,推進制造業綠色改造,引導行業對標達標,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注重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推動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建立健全節能和綠色標準,不斷完善綠色信貸、稅收優惠等政策措施,全面發展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
朱宏任:中國制造業正處在轉型升級關鍵期
■中國工業報記者江暉
“國慶閱兵典禮時,當看到中國軍隊武器裝備亮相,我同事的先生激動的流淚了。”10月24日,工信部原總工程師、中國企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朱宏任在第十五屆中國工業論壇的主題演講中,向與會嘉賓回顧了70周年閱兵的精彩瞬間,“這些武器裝備是中國工業強國的標志,經過70周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的工業制造也已經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回顧70年,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國制造業增長模式難以適應新常態的要求,制造業發展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朱宏任進一步解釋,近年來,我國制造業面臨增速明顯回落、產能過剩、供需失衡、新舊動能轉慢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原有以數量、規模、速度為主要特征的增長模式,已難以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
從最近公布的前三季度工業數據來看,朱宏任認為,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實體經濟困難突出,國內需求疲軟,發展動力不足,特別是一些制造業領域的中小企業更為甚之。與此同時,他也指出,從世界范圍來看,6.2%的增長速度殊為不易,“這是在國際經濟形勢脫軌明確,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情況下取得的。”朱宏任說。
在中國制造業面臨轉型升級關鍵節點的同時,全球制造業和國內制造業也迎來了一個新態勢。“首先發達國家大力促進制造業回流,從2009年開始美、德紛紛制訂了自己的重振制造業的規劃。如美國提出了重振制造業的政策框架,而且形成了制造業促進法案,最近又明確提出制造業的先進制造業領導力戰略。在2015年3月,德國公布了德國工業4.0的計劃之后,在今年2月又發布了“國家2030年制造業的戰略”,明確提出來要到2030年把德國目前制造業占GDP從23%提高到25%。就是說作為一個先進的制造業大國,他們還把力量著眼于制造業的水平的提升,同時制造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賦予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積極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和數字經濟助力全球的價值重構,也是制造業發展的全球新態勢。
在國內外方面,朱宏任指出,過剩產能加快出清、數字經濟大步發展、綠色產業發展效果初顯等新態勢,對整個工業制造業轉型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如何實現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的轉變?首先要面對制造業內部的三大挑戰。”朱宏任分析:“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失衡‘三大失衡’困擾,制造業發展需要重構新優勢。”與此同時,朱宏任表示,推動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還需四項舉措:一是增強技術創新能力,二是加快結構優化升級,三是推動制造、服務融合,四是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我們必須下定這樣一個決心——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我們還要打破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的位置,逐漸向世界先進水平攀升,要支撐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就是建立兩化融合優勢再造,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歷史性的跨越。”朱宏任說。
中國工業影響力企業風采
東風公司、東風本田:交出了無愧于時代的答卷
■中國工業報記者 何人民
本屆論壇上,東風公司、東風本田雙雙被評為“中國工業影響力企業”。
東風公司是我國汽車行業“三大”之一,成立于1969年9月28日。50年前,東風在振興民族汽車工業的歷史召喚中誕生,一代代東風建設者艱苦創業、為之拼搏,交出了一份無愧于時代的答卷。
進入新世紀,尤其在加入WTO以后,中國汽車工業在開放中快速發展。東風公司審時度勢,與日產、PSA、本田、現代起亞等跨國汽車公司展開了多層次、多領域、全方位的開放合作。在這一時期,東風公司總部移師武漢,為企業發展拓展了更加廣闊的空間。黨的十八大以來,東風公司戰略性入股PSA集團、與沃爾沃建立合資合作關系,同時通過打造商用車領先新優勢、提升自主乘用車核心能力、搶占新能源車制高點、突破改革創新瓶頸等舉措,經營保持高質量,規模效益邁上新臺階,核心能力不斷提升,開放合作構建新格局,新業務加快布局,深化改革重點突破、并聯推進、縱深發展。
東風本田是由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出資50%、本田技研工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出資10%、日本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出資40%共同組建的整車生產經營企業,成立于2003年7月16日。16年來,東風本田全體員工在兩大母公司的強力支持下,不斷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特別在SUV產品上表現了卓越的創造力,深受我國廣大青年顧客喜受,成為我國汽車行業殺出的一匹“黑馬”。16年來,東風本田的發展悄然按下了“快進鍵”,“小規模起步,滾動式發展”,實現從0到1、從1到500萬產量的跨越,經營規模不斷壯大,經營質量不斷提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國汽車行業進入了嚴酷的存量競爭階段,持續負增長給整個行業帶來巨大壓力,而東風本田今年以來一路逆市上揚的經營成績,成為行業中一大亮點。據統計,今年1~8月,東風本田累計完成終端銷售48.99萬輛,同比增長28.4%。
正泰集團:始終堅持創新驅動戰略
■中國工業報 余娜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致敬中國工業榜樣,本屆論壇首次發布了“中國工業影響力企業、人物和品牌”,正泰集團榮膺“中國工業影響力企業”及“中國工業影響力品牌”稱號。
據悉,自創業35年來,正泰集團始終堅持圍繞主業,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不斷拓展國際視野,積極探索實踐“一云兩網”戰略,大力推動傳統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跨越發展,矢志與其他工業企業一道助力中國工業品牌走向世界。
同日晚間,正泰集團核心控股上市平臺正泰電器(601877.SH)披露2019年第三季度報告。報告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24.77億元,同比增長17.62%;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28.64億元,實現營收、利潤雙增長。
據悉,正泰電器將持續推動系統解決方案的不斷優化,加強市場拓展、培養綜合業務型經銷商、擴充直銷團隊,通過持股計劃加強核心經銷商、供應商合作,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轉型升級。針對光伏行業,公告還透露,正泰電器將充分發揮規模、渠道、服務等各項資源及優勢,在保持電站運營規模的基礎上加快海外市場布局、EPC項目發力,放大性價比優勢,推動光伏業務向高質量發展。
傳化集團:重點發展智能制造
■中國工業報記者劉玉發
論壇中,傳化集團獲得“2018年度中國工業影響力企業”獎項。
據了解,傳化集團始終堅持“責任”和“實業”這兩大主線,近年來以發展智能制造和智能物流為重點,著力推動生產制造和生產服務協同發展。傳化集團致力于成為工業互聯網的領先企業,正在努力不斷地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裝上數字化引擎。特別是在傳化化學所在的精細化工領域,以提高智能制造水平為著眼點,從而不斷取得新成效、新突破,已然成為行業中智能制造的樣板。今年上半年,傳化化學銷量實現了兩位數的同比增長。
在錢塘新區,坐落著傳化智能制造的“金名片”——傳化化學大江東基地。作為傳化化學全力打造的全新智能制造工廠,大江東基地以數字化引領著企業生產、管理全過程,每年可以實現42萬噸高端紡織化學品的生產制造。在這個智能化的廠區里,生產工序已經從平面化向立體化與連續化布置。
“立體化的生產布局在精細化工行業是非常罕見。這套超大規模連續化、立體化、智能化的生產布局,實現了生產效率及產品質量穩定性的雙提高。”負責大江東基地生產的廠長管鋮烽說。隨著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的提升,大江東工廠可以實現生產管理成本下降25%,萬元產值能耗下降10%,產品不良率下降10%,操作人員減少20%,核心設備利用率提升10%,勞動生產率提升25%。
在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看來,與時代對標、與時代共進,才能引領產業。“當下,要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做好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文章。”徐冠巨表示。
聯系我們(新聞中心):010-68325610010-67410611
中國工業新聞網:010-67410655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