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圖片
5月22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多位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郵輪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產業鏈長、帶動性強,對推動擴大內需、釋放消費潛力、培育發展新動能、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國郵輪產業逐步恢復、持續向好。隨著制度進一步完善,我國郵輪旅游市場和郵輪經濟會取得更快發展。
為郵輪經濟復蘇“保駕護航”
近日《國際郵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靠港補給的規定》已公開發布。
司法部副部長王振江介紹,《規定》主要明確了適用范圍,開展補給活動的工作要求,藥品、醫療器械、免稅煙草制品等各類物資供船渠道和制度規范,通關便利化措施,以及各類經營主體的守法義務等。“隨著《規定》的生效實施,我們將繼續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及時完善郵輪經濟發展配套制度政策和服務體系,有力促進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壯大。”王振江說。
海關總署口岸監管司負責人劉洋表示,近年來,海關積極促進包括郵輪產業在內的新業態發展,在郵輪監管方面,主要對進出境郵輪實施風險管理,根據郵輪的不同風險狀況開展登臨檢查,優化出入境查驗、監督管理等工作,著力提升口岸監管效能,為郵輪經濟復蘇“保駕護航”。在郵輪靠港補給方面,前期已實現進出境船舶監管領域的無紙化作業,支持企業向海關提交電子數據就可以辦理郵輪進出境的申報以及物料添加等手續,便利郵輪進出境靠港補給作業。
劉洋進一步介紹,《規定》出臺后海關主要從三方面做好工作,包括幫助企業更好享受通關便利、為國際郵輪靠港補給物資倉儲和配送提供便利、優化國際郵輪靠港補給物資供船的方式等。
郵輪旅游市場逐步回升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國郵輪產業逐步恢復、持續向好。”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發展司負責人霍福鵬表示,設計建造方面,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已成功運營30多個航次,第二艘大型郵輪4月進入了下塢總裝階段,標志著我國形成了大型郵輪自主建造能力。
霍福鵬表示,當前郵輪旅游市場正繼續逐步回升。去年9月國際郵輪復航后,2023年全年中外旅客運輸量達10.7萬余人次,今年僅一季度就已超19萬人次,呈現快速恢復和增長態勢。值得一提的是,3月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高峰時出現中外郵輪“四船同靠”的景象。據郵輪游艇行業協會預測,今明兩年我國郵輪旅游市場將全面恢復,進入產業發展新階段。
與此同時,當前,郵輪旅游市場加快恢復,全球旅游市場都在迅速恢復,我國郵輪產業發展迎來新的重要發展機遇。霍福鵬表示,郵輪產業融合高端制造、現代服務、特色旅游、跨境消費等多領域多業態,既是當前消費熱點,也是國家鼓勵發展的重點領域。優化完善郵輪產業體系,對于提升船舶工業發展質量、挖掘消費市場潛力、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都具有積極意義。
霍福鵬表示,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在郵輪運營管理、裝備制造、配套建設、旅游消費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從郵輪旅游市場供給和需求兩端協同發力,完善政策體系、優化制度環境,全產業鏈系統推進郵輪產業高質量發展。在運營管理方面,打造一流服務體系。對標國際一流郵輪運營公司,大力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郵輪運營企業。在配套建設方面,完善港口布局建設。在旅游消費方面,鼓勵企業創新和豐富郵輪旅游產品,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航線開發、旅游服務中,增強對全球旅客吸引力。
請輸入驗證碼